APP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家庭干预小组在中风康复期的应用效果

2021-09-26贾晓鑫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24期
关键词:中风幸福感心理学

贾晓鑫 海 英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辽宁沈阳 110032

中风即脑卒中也被称脑血管意外疾病,已经成为了我国重大的一类公共卫生问题[1]。有临床资料显示,中风后多容易存在着运动功能障碍等诸多后遗症,加之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普遍偏高,自我管理能力也较差,对患者的预后造成较大的影响[2]。尽管既往临床工作积极干预取得成效,但家庭干预尚无统一规范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最早起源于2000 年的新型研究思潮,该理论主张以人自身存在的潜在积极力量及勇气作为出发点,促使其使用一种积极的心态理解并解决人正在存在的心理问题。而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的家庭干预小组则是一种将该理论作为基础所构建的以患者家庭为单位的干预方法,从多方面更好地帮助患者了解因自身疾病所带来的身心不适感,并加以解决。因此,本研究在常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的家庭干预小组,旨在为预后康复提供良好的基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18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收治的处于康复期的120 例中风患者进行分组,每组各60 例。对照组32 例,女28 例;年龄49~68 岁,平均(54.85±4.11)岁;中医辩证:属风痰瘀血、痹阻脉络13 例,属脉络空虚、风邪入中15 例,属肝阳暴亢、风火上扰8 例,属痰热腑实、风痰上扰14 例,属肝肾阴虚、风阳上扰10 例;初中及以下27 例,高中(含中专)25 例,大专及以上8 例。观察组34 例,女26 例;年龄51~70 岁,平均(54.60±4.29)岁;中医辩证:属风痰瘀血、痹阻脉络12 例,属脉络空虚、风邪入中13 例,属肝阳暴亢、风火上扰10 例,属痰热腑实、风痰上扰12 例,属肝肾阴虚、风阳上扰13 例;初中及以下30 例,高中(含中专)23 例,大专及以上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诊断符合《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2019)》[3]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相关标准;均处于康复期居家康复阶段;能够正常的沟通及理解;全部患者签署了关于本研究的知情权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其他精神类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中途退出或者随访脱落。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监测基础指标、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运动锻炼等[5]。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家庭干预小组并于住院期间实施直至出院后3 个月。(1)成立并组建家庭干预小组。该小组共包括了脑血管病专家1 名、护士1 名、心理学专家1 名、社区全科护士1 名、患者及患者家属,其中由心理专家负责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患者实施专业疏导,并对其进行关于此部分知识的培训;由脑血管病专业医师负责中风健康知识的讲座及相关病情的咨询及监督;由护师负责协助心理学专家及脑血管病专家小组,完成干预工作中的质量控制;而社区全科护士的责任在于负责与患者、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定期实施健康宣教及电话随访。(2)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家庭干预小组具体实施可分为以下阶段。①信息阶段(积极培养患者的认知):向患者及其家属采取浅显易懂的方法讲解中风的相关知识,指派专业的心理学医师进行集体讲座,讲座的内容重点围绕积极心理与疾病的相关性、怎样动员心理的积极力量面对疾病康复等展开,一共进行4 次讲座,并对全部讲座内容录音记录,以便多次重复学习收听;对于一些理解能力有限的患者,实施一对一针对性讲解。②个人动机阶段(体验表达积极情绪):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共同观看干预效果较好患者的视频,并发放例如《积极心态的力量》等系列书籍,鼓励患者重新感悟并深刻认识生命的意义及自身的重要性。③社会动机阶段(积极激发治疗动机):定期组织经验交谈会,让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疾病日常管理,鼓励其遇到问题共同探讨,主动交流;在交流期间鼓励患者及其家属说出患者的1~2 个优点,加以肯定,并强化其追求健康的意识。④行为阶段(构建积极行为):通过定期电话咨询或随访的方式加强对患者的干预,鼓励并指导其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及相关技能主动面对处理疾病。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干预前后以下指标进行分析。①BMI 及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 scale,FMA)。FMA 量表可分为上肢及下肢两个部分,上肢指标有66 分,下肢有34 分,得分越高提示运动功能越好[6]。②中风相关知识调查量表。采用我院自制的中风相关知识调查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0.917,包括诱发原因、治疗方法、康复干预方案、并发症防治、营养饮食方案、运动锻炼方法等,对合格患者所占比例进行统计。③中风自我管理行为量表。采用我院自制的中风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价,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0.933,包括治疗管理、饮食运动管理、生活习惯管理及危险因素管理,满分21~105 分,得分越高提示自我管理行为越好。④总体幸福感量表。量表主要包括对生活的满足及兴趣、对健康的关心、精力、忧郁或者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进展,共18 个项目,满分14~120 分,得分越高提示总体幸福感越强[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BMI 及FMA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BMI 及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BMI 及FMA 评分高于干预前,观察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BMI 及FMA 评分比较()

表1 两组干预前后BMI 及FMA 评分比较()

注:BMI:体重指数;FMA: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

2.2 两组干预前后脑中风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脑中风病相关知识掌握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诱发原因掌握比例高于干预前,观察组治疗方法、康复干预方案、并发症防治、营养饮食方案、运动锻炼方法掌握比例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干预后诱发原因、治疗方法、康复干预方案、并发症防治、营养饮食方案、运动锻炼方法掌握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脑中风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自我管理行为比较

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治疗管理、饮食运动管理、生活习惯管理评分高于较干预前,观察组危险因素管理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管理、饮食运动管理、生活习惯管理及危险因素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比较(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总体幸福感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总体幸福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总体幸福感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总体幸福感得分比较(分,)

表4 两组干预前后总体幸福感得分比较(分,)

3 讨论

中风又被称之为脑血管意外,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8-9]。鉴于该病的发生发展特点,研究发现该病对康复期干预的要求也较高,但既往临床工作中实施的常规干预方法尽管能够满足其基本需求,但忽略了内心力量对病情走向及康复预后所产生的影响[10-11]。

积极心理学本身作为一种由现代社会衍生出来的有关生命的新型理论,最早由塞利格曼在2000 年所开创,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学思潮,能够对生命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探讨[12-13]。该理论主张挖掘并充分利用人类本身所具备的但并未发现的潜在力量,同时鼓励人以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生命的美好,以此追求更高的幸福感,并产生积极的意义[14-17]。有关报道指出,该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不仅对打破了既往临床工作中仅对消极心理进行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同时也提升了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范围[18-21]。而在当前的临床工作中,积极心理学同样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该理论认为指导并鼓励患者在患有疾病或者处于康复期间,不应仅对自身存在的障碍引起重视,同时还需要挖掘隐藏在患者内心的正面情绪及人类特有的良好优势资源,利用这些良好的动机及状态改善病情,激发内心潜能,促进心理健康[22-26]。

现我院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构建了以该基础为基本的家庭干预小组,并将其应用于中风患者中。结果显示,采用该干预方法的观察组获得了更好的运动功能评分,且各个方面中风相关知识的满意人数也较高,患者整体自我管理行为及总体幸福感评分较高,提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家庭干预小组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转变其原有的消极悲观方式,树立面对疾病治愈的信心,自觉遵守日常管理方法,与既往研究报道[27-30]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构建家庭干预小组应用于中风患者中可有效改善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更好地掌握与中风相关的知识,提升其自我管理行为及总体幸福感。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分析,并延长随访时间,以便对该干预方法的优势性进行探讨。

猜你喜欢

中风幸福感心理学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