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格因素及亲子依恋对宁夏生态移民青少年外化性行为问题的影响

2021-09-26方建群杜芸芸刘艳秋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24期
关键词:外化性行为亲子

魏 佳 方建群 杜芸芸 刘艳秋 刘 浩

1.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浙江杭州 310013;2.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宁夏银川 750004;3.江苏省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科,江苏苏州 215000

生态移民是一项不仅能够改善局部地区人民居住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活动,更是一项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利民举措[1]。然而经调查显示,经历生态迁移后的青少年在攻击、违纪等方面显著多于非移民青少年群体[2-3],而这些均属于外化性行为问题[4],为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病理性问题,可对其认知发展和心理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5]。外化性行为问题成因复杂,往往受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决定[3]。其中个体因素中的人格特质是青少年问题行为常见的预测变量[6-7]。环境因素中的家庭环境被认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具有广泛影响[8]。亲子依恋作为家庭环境的微系统,与外化性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9-10]。现已有研究针对青少年外化性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而以生态移民为背景的调查却鲜有报道。因此,本调查在综合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就个体因素及家庭环境与宁夏生态移民青少年外化性行为问题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为促进西部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良好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2014 年4 月至6 月进行的生态移民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调查的数据,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月牙湖乡回民二中及贺兰县欣荣小学的学生作为生态移民组研究对象。在取得学生、家长及学校的知情同意,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从中选取年龄12~16 岁,分别为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在校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800 份,有效应答问卷755 份,有效回收率为94.4%。被试年龄(13.61±1.39)岁,包括男365 名,女390 名;汉族380 名,回族375 名;五年级202 名,六年级124 名,初一166 名,初二129 名,初三134 名。经过宁夏医科大学心理卫生中心统一培训后,调查员在现场对问卷的填写进行说明指导,并在现场回收问卷。合并有严重躯体疾病、精神发育迟滞等精神疾病及特殊家庭背景(单亲家庭等)的青少年排除在外。本研究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采用自编问卷,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年级等基本人口学资料,由调查对象本人填写。

1.2.2 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采用1991 年版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4]。由家长或监护人依据孩子近6 个月的情况进行测查,该量表共113 个条目,每个条目按“没有=0”“有时有=1”“经常=2”3 级评定,其中外化性行为问题包含违纪行为和攻击行为两个维度,得分越高提示该维度反映的行为问题或总的行为问题越严重。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PQ)EPQ[11]分为儿童问卷和成人问卷,儿童问卷适用于7~15 岁,成人问卷适用于16 岁以上,均88 个条目,包含4 个维度,分为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及掩饰性,得分越高提示该维度的特征越明显,由被试者根据个人情况,按“是”或“否”2 个等级进行填写,评估个体的气质特征。

1.2.4 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量表(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本研究采用Armsden 1991 年修订版[12],本研究应用“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分量表,各量表均包含25 个条目,分别含信任、沟通、疏离3 个维度,采用5 点评分,由调查对象本人进行填写,用于评价青少年自我和父母关系的紧密程度。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 3.0 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中位数或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Spearman 相关描述外化性行为问题总分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以移民青少年外化性行为问题总分为因变量,人格问卷及亲子依恋量表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移民青少年民族构成比较

不同性别移民青少年民族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移民青少年民族构成比较(例)

2.2 不同性别生态移民青少年外化性行为问题及各因子得分比较

男性生态移民青少年违纪问题、攻击问题及外化性行为问题总分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生态移民青少年外化性行为问题及各因子得分比较[分,M(Q)]

2.3 不同民族生态移民青少年外化性行为问题及各因子得分比较

回族生态移民青少年违纪问题、攻击问题及外化性行为问题总分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不同民族生态移民青少年外化性行为问题及各因子得分比较[分,M(Q)]

2.4 外化性行为问题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外化性行为问题总分与外向型、神经质、精神质、母亲疏离、父亲疏离呈正相关(r >0,P <0.05);与掩饰性、母亲信任、母亲沟通、父亲信任及父亲沟通呈负相关(r <0,P <0.05)。见表4。

表4 生态移民青少年外化性行为问题与人格、亲子依恋的相关分析

2.5 人格、亲子依恋对外化性行为问题的预测

人格因素中精神质、神经质、亲子依恋量表中母亲信任、母亲沟通、父亲信任、父亲沟通和父亲疏离是影响外化性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P <0.05)。见表5。

表5 生态移民青少年外化性行为问题总分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性别生态移民青少年外化性行为问题的比较发现,男性移民青少年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上显著高于女性,与既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3]。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就生理层面来说,女性的5-羟色胺神经递质水平相对于男生更高,因此自我控制能力更好[14],从社会文化层面而言,温顺、服从更符合大多数人对女生的传统性别观念[15]。不同民族的比较结果显示,回族移民青少年的外化性行为问题总分及各因子得分高于汉族青少年,国外研究发现少数民族移民个体心理健康问题与民族地位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有关[16]。生态迁移打破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回族生态移民青少年不仅要努力适应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还要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民族文化的差异,因而行为问题发生的概率高于汉族移民青少年。

本研究结合人格及亲子依恋两个方面因素对生态移民青少年外化性行为问题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行为由环境及个体共同决定,人格作为一套内在的复杂组织,可为个体提供情感方向和指导行为模式[17]。精神质倾向高的个体典型特征是内向,孤独冷漠,而神经质得分高可能与个体调节压力的能力受损有关,面对压力时无法完全有效处理,易产生紧张及焦虑情绪[11,18-19],在情境中更习惯采用消极的应对模式[20]。生态迁移对于移民青少年来说是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迁移后在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情境下,具有上述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在环境应答过程中可能会对各种刺激事件产生较大的反应,更多是以消极的方式解决问题,因而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容易出现攻击等外化性行为问题。

根据依恋理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同人格特质一样,对自我的认知、行为发展及对外部环境的探索起到指导作用[21]。既往国内外相关研究均显示,行为问题的发生受到亲子依恋的广泛影响[22],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可能同其他青春期的个体一样,生态移民青少年身心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其生理与心理认知水平未能良好衔接,面对迁徙活动所带来的独特压力,容易对心理产生冲击,而具有良好依恋关系的个体,把父母作为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安全基础,愿意对外界进行探索,有更强的感知、标记、表达和调节情绪的能力[23],因而适应能力更强,对环境的改变做出积极反应,进而降低外化性行为问题发生的风险。反之,子女的依恋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容易出现负性的心理变化,可能会导致亲和力水平发展低下,自我调节能力方面出现问题,并且充满不安全的环境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其控制冲动的能力及接受新体验所需的精神动力[24],进而投射到外部活动演变成行为问题。此外迁移活动改变了社会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其生计策略,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多数移民对耕地的依赖性降低,选择收入水平更高的计生方式[25]。而其中大部分男性移民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多数选择外出务工,与子女相处时间变少,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的缺失及家庭教育的弱化,当孩子在经历应激事件时,不能顺利地自我表达,情绪不能得到很好地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化性行为问题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外化性行为问题的发生受个体内部因素及家庭因素的显著影响,对行为问题的探索不仅要针对个体的内在素质,也要注重整体社会环境,这对于促进宁夏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及移民政策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外化性行为亲子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我国15省大学生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及影响因素
梁方程解的爆破及渐近性行为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