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细读的《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改进

2021-09-24刘久娥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8期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改进文本细读

刘久娥

[摘要] 语文课堂的精彩在于课堂教学生成,更在于学生的生命存在与成长。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践为案例,探究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改进。通过三次教学改进的思考,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突出文本细读对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语文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 文本细读;教学改进;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去理解作品,分析人物,思考问题。因此,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能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把客观的教材变成鲜活的生命,努力营造文本中生命生存与生活的现场,展示生命与生命交往中的品格與魅力,使学生走进情境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升艺术品位和生命质量。

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凭借自身的阅读经验“浸入”文本,借助文本细读发现、挖掘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可以说,教师能在文本中“读出什么”才能确定“教什么”,而“教什么”又决定了“怎么教”。因此,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的重要基础。笔者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践为案例,探究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改进。

一、品词析句,走进文本

区优质课评比活动,比赛之前,笔者在所执教的班级进行了磨课。设计的教学环节如下:(1)请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进”字,厘清课文行文思路;(2)组织学生讨论:哪一部分是小说高潮?(3)组织学生讨论:主要人物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前两个问题上花费太多时间,主要因为课文篇幅较长,学生预习不充分,梳理行文思路时面面俱到;其次是在小说高潮部分,有人认为是王熙凤出场,有人认为是贾宝玉出场,有人认为是宝黛初会,意见不统一。分析人物性格时,学生主要抓住人物的服饰、外貌等描写,单一地审视人物性格,没有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第一次执教,在教学目标、重难点、预习要求上预设不到位,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阅读发现,没有产生深刻的阅读感悟,没有观点的“争锋对抗”,课堂毫无生机。

课后反思,笔者认识到之前的教学设计只用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去理解和阅读,属于浅层的文本解读,尽管也调动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但不深入,没有激起生成的火花。因此,文本细读要落实到字词句的品味、琢磨、推敲,通过对文中的关键点的品析,让自己的理解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那么将会获得新认识、新理解。

在文本细读过程中,笔者运用孙绍振教授文本细读法中的分析,“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1],发现王熙凤外貌“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中的“三角”“吊梢”体现了她狡黠、阴毒的性格,再者贾母笑称她为“凤辣子”则体现了她恃宠而骄,“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说明她缺少古代女子的含蓄修养、贞静和文雅。越往下读越发现细节的妙处,如王熙凤初见黛玉时的情节值得细细品味: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说着,便用帕拭泪……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其中的“真”和“才”二字用的绝妙,“真”说明之前有标致的人物,但她没见过;“才”字既夸了黛玉标致,又讨好了贾母,这两个字将她的惊叹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一句“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把在场的其他孙女又一起夸了个遍。紧接着的“转悲为喜”表现了她的圆滑、奉承,虽口上说“竟忘记了老祖宗”,其实是处处时时没有忘记老祖宗。后文的两个“只管”又体现出她的地位。在下一段,王夫人问她话,她对答如流,直到“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她既保全了王夫人的体面,也展现了她真真实实的管理能力。所以,对文本细读之后,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单一的王熙凤,而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王熙凤,她不仅是一个语言学家、心理学家,还深通社会学、关系学。再看宝黛初会时的细节: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两人初次见面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不仅暗示了他们前世的关联,而且仔细品读“惊”“笑”二字,一个存乎中,一个发于外,凸显了宝黛两人性情。黛玉初到贾府,只能是“惊”且“心下想”,而宝玉作为贾府的掌中宝自然是“因笑道”,一个内敛,一个外放,把两个人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中还有对贾府下人的言行举止的描写,对贾府的外观、布局、陈设的描写等都透露着贾府的地位显赫、生活奢华、等级森严、礼教浓重。这些细节可以让我们跳出几个人的故事,看到整个社会。

二、细节解读,深入人物内心

随着细读的深入,在第二次磨课时,笔者设计如下教学环节:(1)请同学们跟随林黛玉简要说明她到过哪些地方,见到哪些人;(2)抓住王熙凤的出场描写,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点;(3)重点阅读林黛玉、贾宝玉初会的情节,探究两人的性格特点。

第二次执教过程,笔者借助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学生沉浸在文本阅读的愉悦中。在活动中能够发现,学生不仅读出了文中的细节之处,体味到细节背后蕴含的深意,而且还有新的阅读发现。

有学生认为林黛玉世故,因为林黛玉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所以初至贾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里不仅有谨慎还有世故。有学生补充说,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接着,黛玉问姊妹们念何书,贾母的一句“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揣度贾母的话,认识到贾母并不赞同女子读书。所以,当贾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时,她又体现出世故的一面,答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但在宝黛初会部分,当宝玉问她“可也有玉没有”时,她却一改常态,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就这一句便让宝玉发起痴狂病。同学们展开讨论:林黛玉在“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情形下为何如此说呢?同时,有学生提出,宝玉摔玉的原因让人费解。

以上学生的讨论可以看出,课堂的精彩在于课堂生成,而课堂生成的根本在于文本细读。只有读出文本中的细节和矛盾,才能产生新思考,得出新结论。

三、节选与整本书阅读结合,凸显价值

课后,笔者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细读发现,并查看了王蒙的《红楼启示录》中的观点。王蒙认为林黛玉在后来越来越使气任性的原因既来自个性,尤其还来自对宝玉的爱情,她爱宝玉爱得太深太苦太痛,她就有了在宝玉与宝玉家使气任性的“特权”与特殊需要。由此看来,她的一切因寄人篱下与谨小慎微而被压抑的个性,她的孤独感与压迫感,不向宝玉爆发,又上哪里去发泄呢?在寶黛初会时,林黛玉第一次发“狂”。这狂在第七回的送宫花时又出现了。一接宫花,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这种挑剔和挑衅不仅使送花的周瑞家的听了“一声也不敢言语”,甚至读者也一怔。其实,这话正是说给在场的宝玉听的。可见,黛玉的狂是针对宝玉的,也是狂给宝玉看的。

而“宝玉摔玉”情节也极其重要,它为宝黛两人爱情悲剧等埋下了伏笔。贾宝玉衔玉而来,这玉便是上天赐予,在贾母等人心中是身份、财富、地位的象征,而在宝玉心中是不值一文的劳什子。我们不能只将原因归结于贾宝玉的痴狂,要从中感受到两种世界观的冲撞。一个是对纯洁爱情渴求的自由理想世界,一个是与此对立的世俗的功利的污浊世界,而它又不断地束缚着宝黛的纯洁、至真至美的理想世界。在文中我们客观感受到宝黛初会的美好,因为这时两个世界的冲突还是隐性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宝黛感情成熟时,这种矛盾益发剑拔弩张,隐性便转变为显性,他们的爱情悲剧也就无法避免。

这些让笔者感受到,在解读节选内容时,不仅要细读节选部分,更要把细读节选部分与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读得通透。尤其对人物的分析,将众多情节整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读懂一个人物,否则教学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再次细读文本后笔者有了新认识,于是对教学设计做了如下调整:(1)请同学们跟随林黛玉进贾府,简要说明到过哪些地方,见到哪些人;(2)请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宝黛两人的性格特点;(3)组织学生讨论:贾宝玉为何会摔玉?(4)探讨宝黛初会这一情节之于整部《红楼梦》有何作用。

授课中,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迅速厘清了课文的情节与人物关系;第二个问题学生紧扣细节,回答出黛玉的小心谨慎和宝玉的叛逆,但通过课件出示的第七回送宫花细节,学生前后比较分析,得出了黛玉谨慎之中还有世故和矫情的性格特点。对最后两个问题的讨论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抓住了文中的细节之处,反复研读,精彩频出。尽管对宝玉摔玉的分析缺少深层次的理解,但当笔者投影出“两种世界观的冲撞”时,很多学生都默默点头,这是获得新知的认同和满足。这节课还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红楼梦》全篇的价值,有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明确表示课后要读完《红楼梦》。一节课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但教师要在课上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知道真正的语文学习是从下课的那一刻才开始的。

四、磨课反思,总结改进措施

1.关注学习过程

当教师把学习内容交给学生预习的时候,学生初读会有自己的认知,即“有知”。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则是让学生从“有知”到“无知”,而学生的认知有局限性,理解层面未达到真正的“有知”,即“无知”。所以,教学过程要让学生从“有知”进入“无知”的境地,通过课堂学习,实现从“无知”再到“有知”的提升。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倡导者,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带着学生从“有知”到“无知”再到“有知”的教育过程,这是学习至关重要的环节。

2.掌握学生学情

“学情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更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2]学情分析与教学不可割裂,是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全面了解学情,才能更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才能在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等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在场”。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3],因而学情分析关注学生的学习所得,避免在课堂中重复出现学生已知的内容。笔者认为,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才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突出以“学”为中心和“生本”思想,才能让学生贴近发展区,促使教师无限接近最佳教学区。

3.注重教学策略

语文阅读课建立在教师素读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独特之处,设置关键问题。如果备课前,教师没有反复阅读,而是查阅相关资料和评论,那么就会在文本解读中失去自我理解和想象,文本阅读之路就会变得狭窄。

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发现可读之处,展开讨论,形成认识。“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倾向,往往越是隐蔽,有时,就潜藏在似乎平淡的、并不见得精彩的字句中。一般读者,常常视而不见,而解读的功夫就在这些地方,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4]“深入细致的课文研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与奠基。对课文研读的领悟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5]可见,文本细读之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文本细读让学生实现自我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心灵的交流与碰撞,进而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它是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品,提升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上好语文课的前提,更是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师学科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上)[J].中学语文,2007(21):4.

[2]宋词,汪明帅.学情分析研究述评:内涵、路径方法及现状突破[J].福建教育,2018(20):28-30.

[3]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任夫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余映潮.何谓懂得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与学,2011(6):19.

猜你喜欢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改进文本细读
从《林黛玉进贾府》品《红楼梦》“其中味”
步步谨慎,处处藏玄机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心理探究
MOOC参与的安全实验课程教学改进研究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微电子工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进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