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金三角”法则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探讨

2021-09-24黎燚华赵新军蔡银河褚庆民罗川晋刘中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17期
关键词:心气金三角利水

陈 琦,黎燚华,赵新军,蔡银河,褚庆民,康 亮,罗川晋,张 荣,刘中秋,李 荣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改变,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1]。目前,我国心力衰竭患病人数约1 000万例,患病率达1.3%,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心力衰竭病人群的国家之一[2]。现代医学基于心力衰竭发病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提出了心力衰竭标准治疗的“金三角”概念,但病人仍普遍面临着生活质量差、5年生存率低、再住院率高等各种问题[3]。因此,心力衰竭被称为“二十一世纪心血管领域尚未被攻克的堡垒”。中医“心衰”一词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其中有“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的记载。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稳定心力衰竭病情、改善心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4-5]。基于心衰病气虚血瘀水停的基本病机,李荣教授在研习前人治疗经验及大量临证实践的基础上,以临床新理念和新思维提出了心衰病防治的“中医金三角”理论,现阐述如下。

1 中医对心衰病“病机金三角”的认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6]指出心衰病的基本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常兼痰饮。《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7]将心衰病归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概括为“虚”“瘀”“水”三方面。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心衰病虽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气虚、血瘀、水停贯穿心衰病发生发展全过程,心衰病位在心,与肺脏、脾脏、肾脏息息相关;本虚是心衰病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心衰病的发展趋势;标实是心衰病的变动因素,影响着心衰病的病情变化,本虚和标实的消长决定了心衰病的发展演变。

1.1 心气虚是心力衰竭发病之始动病机并贯穿始终 心气虚是心力衰竭发病的始动病机,同时是心力衰竭发病之共性。心脏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不息的功能依赖于心气的充沛,亦离不开胸中之气的支持。胸中之气主要来源于宗气,宗气不足,则不能助心行血,从而表现为心气亏虚之症状。心气亏虚则见心悸气短、心胸憋闷、动则加重、夜间尤甚等心力衰竭表现,正如《内经》中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8]。无论是心力衰竭的急性期、易损期还是慢性稳定期,气虚表现始终存在并贯穿心衰病的全过程,只是在不同阶段虚实偏重不同而已。

心脏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心主血脉、主藏神,心之本体多血柔软,以阴血为物质基础;心为君主之官,心为阳脏,为阳中之阳,以阳气为用。《景岳全书·诸气》曰:“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气属阳,血属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心气虚进一步发展,则会引起气损及阳或气损及阴导致气阳虚或气阴虚。《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衰病随心阳心气的盛衰而减轻或加重,日中阳气盛,心功能增强,故心衰病稳定;夜半阴气盛,心阳心气虚衰,故心衰病加重。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和温煦之功,心气需要心阳的激发和维持,心阳旺盛则心气充沛,运行有力,心气充沛也有助于心阳的维护。心气虚衰,必然累及于心阳,阳虚日久,阳损及阴,必然使机体出现一系列的心脏气阳虚或气阴虚证候。因此认为,心气虚是心衰病发病之始动病机并贯穿心衰病全过程。

1.2 血瘀既是心力衰竭的病理产物又是心力衰竭致病因素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滞缓的一种病理状态,是心力衰竭的主要致病因素。血行不畅,阻于络脉,瘀血产生,痹阻心脉,损伤心气,心衰病乃发,故认为血瘀导致心衰病的发展。同时,血结于脉会阻滞气机而形成气滞血瘀,进一步导致心衰病的加重。

心气虚弱易致血瘀。“久病必有虚,久病必有瘀”,人之气血,唇齿相依,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日久,心阳渐损,阴寒内生,凝滞经脉,血行迟缓,停滞为瘀[9]。《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中有言:“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灵枢·经脉》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而《读医随笔》亦有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由此可见,心血瘀阻既是心衰病心气亏虚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心衰病的致病因素。

1.3 水饮停聚是心衰病发生加重的进一步延展 在心力衰竭后期,母病及子伤脾,心病反侮伤肾,常可见脾肾阳气虚微之证。脾阳不足,水谷精微不运,聚而成痰、成饮;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失常,水不利则为痰饮,痰饮内生,更伤阳气,如此而成恶性循环。心衰病延展,水饮停聚,则如《金匮要略》描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心衰病位在上焦,根据水饮停滞部位的不同,其在症状上表现为水肿,或饮停四肢,或饮停胸胁,严重者全身水肿。

气虚可导致水停。《灵枢·邪客》言:“气之所致,水亦无不至焉”,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运化的动力,充沛的心气是津液正常运行的基础,心气心阳不足,火不温土,而致脾胃运化失司。津液失其运化,则停聚而凌心射肺,进一步损及心阳,同时加重喘憋、水肿等心衰病症状。

血瘀与水停关系更为密切。《金匮要略·水气病》曰:“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亦指出:“血积既久,其水乃成”,血瘀、血滞时则血行不利,血阻于内,脉中津液行之不畅,溢于脉外,潴留于脏腑官窍之间,形成水饮。可见,水饮停聚是气虚、血瘀导致心衰病加重的进一步延展。

总之,气虚、血瘀、水停在心衰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构成不良循环,不断叠加促进心力衰竭演变恶化。气虚无力行血,进而血结不行,瘀血内生,阻滞脉道,此谓因虚致瘀;气虚不行水,水失运化,水液潴留,化为水饮,此谓因虚致水。瘀血与水饮相互转化,相互滋生,血不利则为水,水为阴邪,停聚伤阳伤气,阴寒内生,寒凝血泣,瘀血而成,此谓水病则累血伤气。血瘀可及气,瘀为阴邪,易伤阳气,瘀于心脉,伤于心气,此谓血病则累气。由此可见,气、血、水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为患的关系。基于气、血、水在心衰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联,李荣教授将气虚、血瘀、水停总结概括为心衰病的中医“病机金三角”(见图1)。

图1 中医心衰病“病机金三角”

2 中医对心衰病“治法金三角”的认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6]根据心衰病中医辨证分型,建议心衰病的治疗,或益气活血,或益气养阴活血,或益气温阳活血,在此基础上若兼夹痰饮者则加用化痰利水法,始终坚守“益气、活血、利水”三大法则。《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7]更是直接指出: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病的治疗大法。为此,李荣教授将心衰病的“益气、活血、利水”三大治法概括为中医“治法金三角”。

2.1 益气、活血、利水是心衰病中医“治法金三角”的理论内涵 益气是截断心衰病机中不良循环的基础,是心衰病治疗的基石,所谓“阳气当空,阴霾即散”。益气即是充养能量、恢复正气、提升心脏功能,乃保障心主血脉之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活血则是祛除病理产物的重要手段,可改善血液流变状态、改善微循环。而利水则是消除水肿、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衰病症状的重要方法。由此可见,益气、活血、利水三者作用靶向不同,干预角度各异,但又异曲同工,协同发力,打破心衰病病机闭环。

2.2 截断心力衰竭病机的恶性循环是治疗之关键 心力衰竭的治疗关键在于截断病机中的恶性循环,此过程中需遵循“补虚泻实”的原则。补气配合活血,促进心主行血功能恢复的同时,亦可清除脉中衃血,使旧血得去,新血得生,有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心主血脉功能恢复则肺、脾、肾之精气充养正常,水液代谢功能改善,水饮无从所生,配合利水之法可快速除去水饮之邪,改善因水邪侵犯导致的气喘、水肿等症状。

2.3 心衰病治疗应根据分期灵活运用中医“治法金三角” 李荣教授认为,心衰病在各阶段的病机特点有所区别,治法上也当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慢性稳定期多为本虚为主,标实不甚;急性加重期多表现为本虚不支,标实邪盛,甚至阴竭阳脱。易损期[10]是心衰病发病过程中恶性循环易被激化的特殊时期,正邪相争,正气未复,在治疗时强调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同时顾护正气,补虚泻实兼重。李荣教授认为,中医“治法金三角”(见图2)是针对心衰病之基本病机所提出的治法纲要,灵活运用中医“治法金三角”法则可以帮助病人缓解症状,恢复并顾护机体正气,尽快从急性期、缓解期、易损期过渡到慢性稳定期,这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图2 中医心衰病“治法金三角”

3 中医对“药物金三角”治疗心衰病的认识

心衰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病变,虽在不同阶段病理机制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其气虚、血瘀、水停的基本病机仍然一致。根据心衰病的基本病机,结合其“益气、活血、利水”的基本治法,李荣教授将补气药、活血药和利水药概括为心衰病治疗的“药物金三角”。

3.1 补气药 补益心气是改善心功能的关键,李荣教授常用甘温之人参和黄芪补气助阳。人参为补气第一要药,入脾、肺、心、肾经,既大补元气,又补益心肺宗气;黄芪长于补气升阳、利水消肿,参芪相须为用,可增强补气之效用。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发现,人参具有改善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抗细胞凋亡及过度自噬、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室重构的作用,可用于防治心力衰竭[11-14]。黄芪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15-17]。根据药理研究结果发现,补气药主要与西医强心药相似,都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3.2 活血药 李荣教授认为,在补气固本积极治疗心衰病的同时,还需兼备活血化瘀以祛除病理产物,此亦为心衰病治疗的关键所在;在药物选择上,常选用丹参、益母草、毛冬青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丹参活血不伤正、祛瘀生新,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丹参具有改善心室重构、改善循环、抗心律失常等作用[18-20];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具有保钾排钠、提高心力衰竭大鼠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改善心肌重构的作用[21-22];毛冬青清热活血、利水消肿,具有利尿作用,效果与呋塞米(速尿)相当,能抑制心力衰竭大鼠的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肌收缩力[23-25]。

3.3 利水药 利水消肿是改善心衰病症状的重要方法。药理学研究表明,利水消肿、泻肺平喘的中药葶苈子含有包括强心苷在内的多种成分,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具有抑制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及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26]。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要含有茯苓多糖、茯苓素等成分,具有利尿、抑制心肌肥厚、延缓心力衰竭等作用,其利尿作用与利尿药呋塞米相当[27]。

李荣教授多年来将中医“药物金三角”(见图3)用于心衰病治疗的临床实践,并进行总结凝练,创立“康心方”作为心衰病治疗的基本处方。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该方可改善心衰病病人疲乏、气短、水肿的症状,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整体上具有良好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3 中医心衰病“药物金三角”

4 “中医金三角”理论指导心衰病治疗的临床实践

4.1 名医名家运用“中医金三角”理论治疗心衰病 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心衰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为主,可兼见阴虚、阳虚,标实包括痰浊、瘀血、水饮,临证以“五脏相关与五诊十纲”为辨证基础,阴阳分治为治则[28]。陈可冀院士认为气虚水停、瘀血内阻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基本病机,随疾病发展则见阳虚或阴虚,治疗则以益气健脾、温补肾阳、活血利水为法[29]。张伯礼院士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心气不足、心肾阳虚,标实为血瘀水停,治疗上注重调和气血,活血化瘀,兼顾益气温阳、补血养阴等[30]。首都国医名师翁维良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可从“气(阳)”“血”“水”立论,气(阳)虚、血瘀、水停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治疗应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基本治法[31]。广东省名中医黄衍寿教授认为心气虚是心衰病发病基础,心阳虚是疾病发展的标志,阴虚是常见的兼证,瘀血水饮是最终的病理产物。故黄教授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辨治心衰病的总纲[32]。另外,一项基于国医大师及全国名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用药规律[33]分析显示,国医大师及全国名中医在临证治疗心力衰竭时,注重标本兼治,遣方用药多为补气、活血及利水之药。以上研究表明,中医名家辨证心衰病主要基于气虚、血瘀、水停的基本病机,治疗以益气、活血、利水法为主,这为李荣教授所提出的心衰病“病机金三角”和“治法金三角”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临床支持。

4.2 利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心衰病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近年以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运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一项由心衰病人参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大型临床研究表明,在心力衰竭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芪苈强心胶囊,可明显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改善心功能等[34]。张国权等[35]运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心衰病气虚血瘀水停证,结果表明益气活血利水法可提高心衰病临床疗效,改善中医证候及症状评分,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NT-proBNP,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唐婉莹[36]以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结果显示该治法可显著改善病人心功能。综观上述临床研究及名师实践经验可见,运用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心衰病在临床上收效甚佳,这也证实运用中医“治法金三角”治疗心衰病的有效性,为 “中医金三角”(见图4)法则防治心衰病的新理念及新思维提供了科学的临床依据。

图4 心衰病防治“中医金三角”法则

5 小 结

心衰病的发病机制之间错综复杂,互相作用,相互影响,但中医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对心衰病可以起到综合治疗的作用。李荣教授研习众多名医名家经验,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包括“病机金三角”“治法金三角”及“药物金三角”在内的心衰病防治“中医金三角”法则,对重新认识及防治心衰病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是对心衰病防治的有益补充和传承创新。

猜你喜欢

心气金三角利水
疫情持久战下,华东这家企业趁“疫”练功出新品,打造菌藻平衡金三角基石
基于“线粒体动力学”机制探讨糖尿病心肌病“壮火食气”的科学内涵
电磁感应综合问题中的“金三角”
金三角图案
暖“心气”,聚“人气”,接“地气”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破解天体运动问题的“金三角”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
“心气”不够要懂慢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