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唐诗里读懂人性

2021-09-23潘健

师道 2021年8期
关键词:琵琶王维白居易

潘健

女儿:

手边欧丽娟教授的《唐诗可以这样读》翻完了,一口气读完后我又读了一遍。好书不厌百回读。唐朝是一个诗的王国,你从小到大读了不少古诗,肯定充分感受到诗的浩瀚。再说,你经常在语文试卷上碰到古诗鉴赏题,在这类题目上也栽过不少跟头吧?哈哈。

诗无达诂,有各种读法,不少学者都著书立说。去年,我读顾随先生的诗词讲记、潘向黎女士的《梅边消息》,你翻阅黄晓丹博士的《诗人十四个》。真是“诗海泛轻舟,父女携手游。心随白云飞,诗意漾心头。”

唐诗不朽,生机勃勃。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欧丽娟教授的这本新著,聚焦从初唐到晚唐的六大诗人,围绕他们的六大诗作,引领我们穿越1400多年。她贴近诗人心灵,洞察人性,还原历史情境,探究人性真相,为我们走进诗歌大门提供了一把特别的钥匙。

为什么说“探究人性真相”?书中谈到白居易的《琵琶行》,你刚刚学过这首诗,还记得老师是怎样讲的吗?琵琶女诉说不幸遭遇引发诗人感怀,同是天涯沦落人,情真意切,恻恻动人。这首诗的主题不难理解,白居易高超的艺术手法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十年前,我参加一次诵读竞赛,就选了这首诗。

欧教授评此诗,观点新颖,完全颠覆了我既有的认知。在她看来,琵琶女“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乐在浮华之中不愿自拔,自己的选择停留在物质层面,对存在的环境缺乏认知。得意时纸醉金迷,失意时怨天尤人。一个处境可怜的人,一定有性格上可恨的弱点。琵琶女缺乏“自觉性的进取的意志”,随波逐流,无法做出生命抉择,是一个缺乏精神力量的庸俗女妓。

而白居易为什么会“江州司马青衫湿”?因为他在某种程度上与琵琶女一样。他心性世俗,追求功名利禄,看重外在得失。他与琵琶女都是追求“繁华”甚至“浮华”的人,但他不愿意承认真实的自我,表现出清高恬淡的形象,却不自觉地在琵琶女身上投射了自己的潜意识。

这种表里不一,欧教授认为是“向往的理想之我”与“真实的本然之我”的分裂。作者考据严谨,引用苏东坡、朱熹、赵翼等历代名家评论作佐证,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白居易。

所以,你不妨问问同桌,琵琶女身上有没有“可恨之处”?

我们身上有没有“可恨之处”呢?如果我们置身于那样的困境,是让周遭环境决定自己的命运?还是主动超越人生限制,达到实现自我的可能?

这样解读古诗,当然是一家之言,但言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欧教授指出:“一篇文学作品的意义不能只看表面、片面,必须更深一层,要整体、全面地给予定位。”我们从白居易的性格矛盾处,可以认识到人性的幽暗与复杂。看一个人,不能片面化、概念化。给一个人下定义、贴标签,永远是不靠谱的。

比如,首章提到陈子昂的“阳违阴奉”,表面上他极力反对六朝之风,实质上暗暗继承过去的文学遗产。所以,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再如,“诗圣”杜甫在我们眼里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欧教授细细分析《月夜》一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杜甫——他并非道貌岸然、古板单调的老夫子,而是富有人情味,浪漫多情。他是集大成者,其创作继承宫体诗的传统,并大胆突破,成为“夫妻风怀诗”的巅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伦理观念的影响,妻子进入诗篇的次数很少,而且形象受限。杜甫深爱妻子杨氏,对杨氏的美丽贤淑十分感念。他在诗中有反映,但也只是“老妻”“瘦妻”的单一形象——这样的写法是符合传统的,没有逸出道德化的主流。

但这毕竟是杜甫啊,他一直提倡“清词丽句必为邻”,有鲜明的创作主张并躬身实践。在《月夜》,他巧妙地将妻子的形象从“老”与“瘦”中抽离出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品读此句,我们仿佛看到什么?

一个女子在月夜中久伫静立,雾气迷蒙,暗香浮动。月色如水,一缕清辉倾泻大地。不知不觉,她的云鬟沾湿了,玉臂洁白反光,让人感觉出几分寒意,又多了几分怜爱。

此时,杜甫正在诗中凝视他的妻子,欣赏女性的感官之美。“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一联融合了繁复浓密的感觉,让人充分感受到女性形象的魅力,感受到杜甫的浓情厚意。

如果一开始作者就单刀直入讲此诗有多好,读者恐怕無法一下子领会杜甫的伟大。欧教授视野宏大,从广阔的背景切入,讲时代风气与文学传统。正如词语的理解离不开语境,个人也离不开所处的时代。在历史坐标中去触摸人性,体察人物心境,就会呈现真实的全貌。

这样读诗,不是答题式的文学鉴赏,而是知人论诗,让人物重新活过来。

你也会获得一份新的体验,加深对人性的认识。因为古典诗歌绝不是跟我们没有关系,读诗正是以自己的生命与诗中的人物、诗的作者进行交流。诗在无声地启示我们。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的《杂诗》,我们一般都解读为思乡主题,很少去追问——为什么不问亲人近况,而只问“寒梅著花未”?

欧教授认为,那是因为我们对人性了解不够,并不像有些学者认为的“王维是一个很自私的人”。人性太复杂、太微妙,王维见到故人那一瞬间,百感交集,激动得无以言表,不会如王绩那样一连串问那么多的琐碎之事。

还有一个原因,作者进一步指出,源自很深的恐惧产生的自我保护机制。心头挂念着故乡的人是否安好,这么重要的问题不会轻易说出口,生怕有了什么闪失,所以就随口问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样的解读,的确很新颖。王维“不敢问”的刹那微妙心理似乎被欧教授捕捉到了。

王维的“不敢问”中有一份担心,辛弃疾的《丑奴儿》则道出“不敢说”的辛酸——“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人心有限,能真正懂得自己的又有几人?没有人真正愿意听自己说话,没有人去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这是人性使然。

欧教授并不只是从王维、辛弃疾身上得出“人性的有限”,还引用加缪、弗罗斯特书中的观点加以印证,更从心理学层面加以分析。诗歌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局限,也在启示我们:不能奢望别人能温柔地承接自己的痛苦,对别人多几分宽容与慈悲。

这样想,我们就不会偏执,而是努力自强。不过呢,你心里有不开心可以随时倾诉,我和妈妈会认真听。

“只有真正认识到黑暗有多深沉的人,才能够知道光明有多灿亮;真正知道人性有多冷漠自私的人,也才能够坚持对人性美善的信心。”作者在这一章快结束时进行总结,是在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

这样的感悟在书中零星闪现,如电光石火一样,让人若有所思。跟着欧教授在第三章认识到李白的伟大,她进一步阐发——什么是教养,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教养要尊重别人,体贴对方的感受,并且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侵犯到别人;她从“长得君王带笑看”一句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最后一章谈李商隐的《锦瑟》,作者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勇者”?是不是“明知会受伤还要去爱,就是勇者”?你先自己想一想,再看看作者的解读。当然,作者的种种观点,你可以同意,也可以反驳。唐诗可以这样读,也可以那样读。读诗,我们追求的是与自己当下某个生命片刻的契合——如果诗本身触发你的思考,让你内省与自知,让你感觉到人性的丰富与有限,你就不会坐井观天、画地自限,我想你会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老爸

2021年2月4日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琵琶王维白居易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我和我的琵琶
夜雪
“琵琶”和“枇杷”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