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的结构分层与挑战

2021-09-23郑伊凡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挑战素质教育

郑伊凡

摘要:几十年来,教育改革的内涵逐渐从偏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素质发展。这是因为素质教育符合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规律,能满足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加强素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素质教育的结构分层,以期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关键词:素质教育   结构分层   挑战

一、素质的结构和素质教育

素质原指事物的本质、性质和品质。把素质衍伸到人的基本品质,便有不同层次的理解。狭义的素质是生理、心理学上所指的,人具有的先天特点,这些特点可通过遗传获得,所以也叫作禀赋,或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教育学、社会学所指的,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教育是指为提高素质而进行的教育。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显然是素质的广义含义,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要素动态同构的有机系统,如表1 所示。

二、人才培养向多元化发展

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重新审视了教育理念和目的,教育改革内涵也从偏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素质发展。虽然没明确提出“素质教育”这个词,但是许多国家和世界组织很早就已经将个人素质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指出:“经济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時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之一。”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学会生存。要把着眼点从教育转向学习,从外部的‘教转向内在的‘学,发掘每个人的潜力和才能,以适应未来、创造未来。”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召开“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以《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为总标题,把教育的主题从“学会生存”推向“学会关心”,以一种新的方式突出素质教育,确认了“学会关心”是21世纪教育观念、伦理观念和教育发展方向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与更新。

1996年4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1996年,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中国召开了“21世纪人才素质教育理论研讨会”,提出了21世纪人才素质的七条标准: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具有与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将素质教育归纳为五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个性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

短短三十年间,国际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变化,从“学会生存”到“五个方面”,标志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周期漫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现在,许多国家都把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条件,也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目标。2010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三、素质教育变化的内因与外因

1.从教育内部来看

第一,对知识传授的进一步认识。知识就是力量,是创造一切财富的基础,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素质教育重视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素质教育所讲的知识,不只是升学考试必备的知识,而是人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是在尽可能多的方面和尽可能长的时间里发挥作用,对人和社会影响最大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涵盖了学界公认的知识的三大类型,即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

第二,对知识的内化。素质教育强调对知识的吸收、消化和升华,仅仅是机械记忆知识而没有消化和利用,不能称为素质。素质教育不仅要求人要学习人文社会知识,还要将知识内化为人格、修养、气质,具有健康的人文精神。

第三,对知识、能力、素质关系认识的深化。对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教育观。首先,重知识。知识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认识成果的总结,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并能提高素质,由此形成了强调知识传授的教育观。其次,重能力。相对而言,能力比知识重要。当然,真正意义上的能力必定是以全面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将学生接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重素质。与能力相比,素质更内在、更根本。因此,教育的重点应该聚焦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上,把以往重知识、重能力的理念转变为重素质上。这样,既肯定了知识的作用,又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四,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素质教育所讲的身心素质,除了狭义的体力和智力因素之外,还包括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或称为情感因素,如情感力、意志力、理想力等。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士,往往不是智商很高的人。如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少年时代都不具备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一本专著《情感智力》,首次使用了与“智商”对应形式的术语“情商”。戈尔曼认为,在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智商)只占20%,而情感因素(情商)则占80%。对非智力因素认识的深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情商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薄弱点,应当得到重视。

2.从教育外部来看

第一,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1996年,联合国把未来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人类正进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是知识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并处于中心位置,而且知识制约着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和水平。

第二,面对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一体化的挑战。如今,重要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综合分析。不仅如此,全球经济平衡、地缘政治冲突、总统首脑竞选等,也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21世纪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融,对人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从单科型教育向多科型教育转变。

第三,面对知识创新的挑战。19世纪以前,人们心目中的世界是已知的,如果说还存在未知的部分,那也可以从已知的知识中推导出来。未来,在某种意义上被想当然地认为是历史的重演,因而教育的目的是已有知识的传授。19世纪以后,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将不再是过去的重演,教育的指向不再是重复,而是创新。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和知识创新速度的加快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四,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伦道德滑坡、价值标准失范、恐怖主义盛行等一系列世界性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世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教育而言,必须加强人文精神、道德修养教育,培养情感丰富、审美高雅、人格健康、心态平和的人,培养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方面完善的人。

第五,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今,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全球的科技、经济、军事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区域间、国家间、民族间的科技经济发展越来越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补充,而科技经济和市场的全球化,又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分工协作,以及资本、商品、服务、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这种国际趋势的出现,对21世纪人才培养和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结语

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素质教育符合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时代。只有坚守、夯实多维度的人才素质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0(8).

[2]蔡克勇.多元智能理论与全面素质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0(11).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國家教育发展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ESP视域下商务英语视听说课堂‘续作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Z190068。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挑战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极限挑战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眼力大挑战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第52Q 迈向新挑战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