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奉天女子师范教育的缘起与发展

2021-09-22关娴娴刘芊妤

今古文创 2021年32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

关娴娴 刘芊妤

【摘要】 二十世纪初,因科举制度停废,全国各地掀起创办新学的潮流。其中,女子学校则是不可忽视的教育改革新事物。奉天省创办女子师范尤显地位突出,值得研究。本文主要从奉天女子师范兴起条件和发展过程两个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奉天地区的女子師范教育。其创建背景和教育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清末民初;奉天地区;女子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53-02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变迁研究”(L18BZS005)。

地处东北的奉天,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受到严格禁锢而得不到开发。20世纪初又饱受日俄侵略,经济遭受破坏,文化教育几乎是黎荒之地。由于赵尔巽等官员的倡导和在全国掀起的新式教育运动的促进,使奉天的新式教育,尤其女子师范教育得到骤然兴起和稳步发展,由落后地位跃居全国行省的第6位。

一、清末奉天女子师范教育的缘起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推出了各种教育改革措施,“育才兴学,尤属要图”,废除了为时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对于师范学堂,《学务纲要》指出师范学堂的建立是全国中小学堂兴办的前提。而对于女子教育,《奏定学堂章程》则没有提及,只是在家庭教育中做了一些规定,如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在癸卯学制中,女子教育强调妇道,以能识家庭应用之文字为目的,女子地位仍然不高,相夫教子,无法抛弃传统封建习俗,将女性禁锢在家中。还错误认为女子学习西学后会“误学国外习俗,致开自行择配之渐,长蔑视父母长婿之风,故女子只可家庭教之,或受母教,或受保姆之教” ①。然而癸卯学制又对男性儿童的学习做了规定,要求男性儿童必须先进入蒙养院学习,要由女教师和保姆教养,这些女教师和保姆必须是新式学堂培养的毕业生,这个要求则促进了女子学堂的兴办。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盛京将军赵尔巽与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共同上奏朝廷,奏请“停止科举,创办学校”。之后,清政府就下令:“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举考试亦即停止” ②。从此,奉天地区在赵尔巽的带领下,推广新式学校教育,乃至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学部颁行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承认了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利。《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规定:“以养成女子之德操与必须之知识技能,并留意使身体发育为宗旨” ③,要求官府保护女子学堂。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总括了六方面内容,要求各州县都可以设立女子师范学堂,专门招收高等小学堂的优秀毕业生,学制定为四年。女子教育是我国所有教育的根本,学堂教育必须以家庭教育为基础,所以在女子师范学堂中要培养女子贤良淑德的品德。通过女子教育,提高气质、激励操行,尊礼奉法,培养心性,有效改善女性群体的道德水平。《章程》的推行,促进了奉天地区女子师范教育的兴起。让女性接受教育变得有理可据、有法可依。

地方行政和领导人的大力支持是事物生存发展的必需条件。当时奉天地区的统治者对女子教育非常重视,从总督到将军再到巡抚等无不尽职尽责,积极推进。光绪三十年(1904年)赵尔巽出任盛京将军之际,就提出“兴学固急,然不从女学、蒙学办起,则学无本” ④,他重视家庭教育和女子教育,认为母亲在儿童成长中意义重大。赵尔巽将军的认识和大力倡导是奉天女子师范得以兴起和发展的保障。

鸦片战争后,在不平等条约保护下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携带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来创办教会女子学校,对近代女子教育体系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他们强调男女平等和女性人权合法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数千年封建制度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顽固思想。因此,教会往往将创办女子学校作为传播男女平等思想的途径。例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英国宣教士伊约翰在奉天成立了基督教立育英女子小学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圣书公会德儒博夫人成立奉天瞽目重明女学校。教会女子学校的广泛建立,打破了“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一定程度上助力中国女性获取受教育的权利。

二、清末民初奉天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

前述赵尔巽为奉天地区的女子学堂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女子初级学堂的不断创办,越来越多的奉天女子进入学堂,女子教育逐渐形成。但是,“男女有别”的封建思想依然严重,女子学校不能聘用男教师进行授课,建立女子师范学堂成为必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女子中学选拔优秀学员,就读师范传习所。三月毕业,任职小学教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于师资短缺又创建了简易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除省城奉天省外,全省其他地区共有23处建立了师范学堂和师范传习所。两年之后,奉天地区共建起了30所师范学堂,拥有1360多名学生,师资于焉略备。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女子师范教育逐渐扩大,赵尔巽将军指令奉天学务处着手创办官立女子师范学堂,专门招收女性学员,培养女性师资,校址设于奉天省城东华门外的兴仁县公署,也就是后来的八旗协领衙门内。初建校之时,只有两个班,学生62人,其中有31名学生是简易科甲班的,另外31名学生则属于工艺科乙班。王书铭担任学堂总理,章云卿等人担任监督,吕眉生等人担任教育长,其中还聘请两名外国女教习,分别来自英国和日本。另有教员十余名,均为女性。除基础课程国文、史地、教育外,学校还增设适合女性的手工、体操、修身等科目。修身课讲授闺门学史。建校第二年,学校还建立了附属小学和蒙养院,作为奉天女师范生的实习场所,培养女师范生学习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到宣统三年(1911年),50名毕业生中有40人走上了教育岗位,为奉天女子教育提供了师资。后来,奉天官立女子师范学堂改名为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该校培养了很多优秀女性。

不光是奉天省城,奉天各地区如新民、辽阳、凤城也设立了简易师范科。其中新民设立的简易师范科又叫作新民公学堂,地址设在新民府的东南隅文庙前。民国时期的“新民县立师中学校”记录中显示,该校成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是由新民知府和各界士绅共同谋划建立。由此可见,地方的师范学堂主要以当地士绅支持和筹划下产生和发展。新民的学堂建立初期,只有数间瓦房,拥有一名负责行政事务的堂长、一名负责教务的学监、一名负责寝室的舍监、一名负责财务的斋务、一名负责学生进出和上下课铃声的稽查。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则有7名教员和44名简易师范科学生,其中有34名学生一年后毕业。这就是师范简易科的初期办学规模。

奉天在培养师范学生和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不忘提高教师的质量,教育管理机构重视在职教育工作者的继续教育,设立了专门研究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小学教员补习科。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培训教师的教育官练习所,聘请外国教师讲授教育教学知识。开讲当日,首先军督宪暨提学使莅临致辞,然后各科受邀的讲者逐一讲示教学法,各学堂的教员和本所各课办事员皆到场听讲,学员珍惜在教育官练习所进修的机会。因此,教育官练习所培养了大量学员,师资力量不断扩大,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推动了奉天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

赵尔巽将军在奉天地区倡导培养女师范生时,还不忘借助日本教习的力量。他要求聘请外国教习,到奉天任教。例如,在女子师范学堂聘任前田茂子讲授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聘任日本女子大学的服部升子讲授音乐、体育等课程,蒙养院还聘任前田深子等人为保姆,她们带来了先进知识和教育理念,有利于奉天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除“请进来”之外,赵尔巽还鼓励“走出去”学习。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奉天派代表去日本考察,并与日本实践女学校校长下田歌子签订了奉天选派女子留学的协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有23名来自奉天省城官立女子师范学堂的师范生远赴日本学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师范生出国留学备受关注,在省城相送的场景十分热闹,人潮拥挤,现场的情形《盛京时报》专门做了记录。入学之始,戴裕忱与实践女学校副校长青木文造签署了协定,达成了奉天省政府统一每年向每个师范生寄450日元经费的规定。这批留日的师范生,大多数都是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实践女学校的师范科,回国后在奉天地区教书育人或从事教育管理事业,甚至还有人走出奉天,去全国各地的师范学堂授课。

三、结语

奉天地区的女子师范教育,不仅在东三省中兴起最早,与当时的全国女子师范教育相比,也是可以起到引领作用的。奉天师范类学生逐年增多,到宣統元年(1909年),奉天地区师范类学生1894人,位居全国各省第六位。清末民初时期是传统女学向近代女学的过渡时期,奉天女子师范教育虽存在各种问题,但成效是显著的,也为奉天地区的师范教育夯实了基础。总之,奉天女子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为我国历史上的师范教育提供了诸多借鉴意义,至今仍有着一定的价值。今天师范院校要发展,要解决一些“隐性”问题,回眸清末民初奉天的师范教育产生和发展史,确有不少可以吸收的养分。

注释:

①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89页。

②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资料》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66页。

③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58页。

④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6页。

作者简介:

关娴娴,女,辽宁大连金州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育研究。

刘芊妤,女,辽宁沈阳康平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朝鲜人移民情况概述赵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
社会意识、诗学、赞助人视角下侦探小说的翻译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试论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的近代教育
清末民初黑龙江地区满文档案中的“新词”
清末民初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发展
试论清末民初外语教育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