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懂孩子,才能让孩子更优秀

2021-09-22陶新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6期
关键词:考试焦虑亲子关系高考

关键词:考试焦虑;自我调节;亲子关系;高考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6-0067-03

一、案例概况

2021年的高考季,承蒙家长和高三学生的信任,我陪伴的几位考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升入了自己梦想的大学。要不是疫情影响,他们一定已经整装待发,进大学校园开始新的生活了。虽然每年都有许多这样的学生来到我的工作室,但是在今年的学生中,A女生尤其让人唏嘘感慨:她天资聪颖,成绩优秀,多才多艺,成长过程艰难困苦,最后以特长生资格考取了北京某大学,进了自己还比较满意的专业。

当她的妈妈带着她来找我的时候,A女生已经接近崩溃,快活不下去了,没法正常学习。妈妈的要求是“救救我的孩子”。经过初步交流发现,A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是很优秀的,但是她的学习异常辛苦,用她的话说“我是死士式学习法”,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按老师提的要求做,只要老师布置的任务,我都会超额完成。这样的学习让A从初中到高中无比努力,到高三已经精疲力尽,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晚上睡不着,上课听不进,学习效率不高,考试成绩下滑,情绪抑郁,有不想活或活不下去的想法。

怎么会这样呢?这要从她的“死士式学习法”说起,她说,在初中她是最优秀的学生,所有的老师都表扬她,只要老师说的,她都做得很好;如果不够好,被老师批评,她会加倍努力补上。但是在初中,特别是初二以后,只要她成绩稍有不如意,有些老师就在课堂上或讽刺挖苦,或公开批评,或指桑骂槐。A压力很大,面临中考时也濒临崩溃,不过还算幸运,中考发挥得还可以,进了当地最好的高中的重点班。到了重点班,竞争更激烈,她很快落到中游,到现在高三了,在倒数10名里徘徊,“死士式学习法”已经不灵了,她感觉真的没法活了。

这种“死士式学习法”很恐怖。有许多优秀的学生,很乖很听话,对家长老师的要求都认真听取,认真执行,甚至还自加压力。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和家长不加区分地一味施加压力,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拼死学习,虽精神可嘉,但是方法、效率及可持续性都会是问题。学习的可持续性来自学习的乐趣,学习过程中有愉快的情感體验,形成自己的浓厚兴趣,并找到自己认为有价值因而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为了名次的学习,会使学生缺乏内在动力和内在成就感,迫于外在压力的学习容易让人疯狂。这是这类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的根源。所以,老师和家长需要懂孩子,理解和信任他们,然后用适当的方式督促和帮助,这样才会有理想的效果。

二、咨询要点

A经过十多次咨询后,基本恢复了正常状态,准备复习和参加高考。帮助她矫正学习习惯,学会应对父母和老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咨询历经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分析压力,缓解考试焦虑,讨论为什么要考大学、为何要做优秀学生;

第二,如何应对父母和老师给的压力,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

第三,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运用自己的优势调整情绪。

咨询过程中有这样几个要点:

1.高考前过度用功,会适得其反,这其实是考试焦虑的一种表现。A的压力来自自己过度用功,过度用功来自她内在过度强大的超我及不合理信念。这是乖孩子常见的问题——自加压力,力图超越他人,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赏识。他们为别人的要求而努力,为别人的好评而奋斗,认为自我感觉和体验不重要,当自己快要崩溃时也无法停下来,除非生病或自杀。A的每一个故事都具有同样的行为模式,她说,初中时总是期待老师的赏识和表扬,要是没有考到满分而被老师批评,就是她的灾难。“老师们都说你们高三某班是好班,既然是好班,我怎么可以考这么差呢?”巨大的压力成为她高考复习的障碍。我告诉她:“每考一次试、每做对一道难题,你的水平和能力都在增长,但不能由此判定你是否是好孩子。高考前的每次测试和模拟考试,都只是练习,并不能说明别的什么,更不能预测未来。”

2.父母一味施压,不关注孩子的状态,会起反作用。A从小到大,爸爸都很宠爱她,但是爸爸的语言表达有问题,只会说“你要好好学习,继续加油努力,一定可以拿到第一名”或者“继续加油,你会进入班级前十名的”。即使A高三在重点班,爸爸还是这么说。爸爸的这种表达让A压力巨大,A感到已经活不下去了。可爸爸不会说别的话,偏偏女儿又很在意爸爸的话。在咨询中我们经常就此进行面对面讨论,可爸爸仍然无法改变自己,最后爸爸保证,在高考结束之前,他见到女儿不说话。

3.老师不懂孩子,一味施压。后来A的状态好些了,就回到班级上课。第二天第三天就有老师找她谈话,鼓励她,教育她,要她继续努力加油,克服困难往前冲。到第四天,A感到压力大到要崩溃,又回家不上学了。有一段时间她只能在家自学,考试的时候回班级参加考试,老师们的“好心”成了她的巨大压力。在高考最后时刻,老师和家长的那些说教都有道理,但是没有效果,甚至起了反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复习备考。主要是因为老师们不懂孩子,家长也不理解孩子,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孩子。好在A的母亲每次陪着她来咨询,比较配合咨询师的工作,总算让A感受到一些理解和尊重。

4.用玩手机的方法来缓解焦虑情绪,会导致其他不良习惯。A因高度焦虑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提出要玩一会儿手机,妈妈也很同情她,表示同意。但是虽然开始经常说只玩20分钟,结果A两小时后还不肯停止。玩手机有几种情形,例如看短视频、聊天和玩游戏,适当地短时间玩一下,的确可以缓解情绪,但是如果长时间玩,会分散注意力,消耗精力,影响学习,时间长了会形成手机依赖症。A虽然没有手机依赖症,但还是因玩手机浪费了很多休息和学习的时间,后来改用唱歌、跳舞、玩音乐等活动替代玩手机,效果明显,这也是她能够拿到四所高校特长生加分资格的原因之一。

5.用音乐疗法帮助学生终结考试焦虑,找到人生意义。当周边环境不利于自己的时候,个体自身的资源很重要。我在咨询中了解到,A曾经参加大赛拿过乐器表演一等奖,成名曲是笛子独奏《流浪者之歌》(又叫《吉卜赛之歌》),这个乐曲原来是西班牙小提琴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的代表作,被改成笛子独奏曲,其中四个乐章跌宕起伏。我参考音乐治疗的方法,引导A将这首乐曲想象成她所经历的人生,首先是幼儿园和小学生活,欢快而无忧无虑,如乐曲第一章的中板,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开始;然后是初中,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挫败,总是达不到理想效果,如第二章的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象征她压抑而奋斗的初中三年;再次是高中前两年,虽然进入了满意的重点班,但名次越来越落后,越用功越考不好,在做垂死的挣扎,如同第三章缓板,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我说:“如今我们要放下一切包袱,轻松迎接高考,每天放松心情,进行有效学习,无效就不学习,只为最后的胜利做准备。这就像第四章快板,以十分欢快的旋律逐渐朝气蓬勃地走向高潮。”她每天回想这个熟悉的乐曲,陪伴她走进学校,走进考场,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在咨询期间,她还要继续练习唱歌和演奏,要参加大学特长生考试,期间她同时获得了四所大学的特长生加分资格。

三、咨询效果

高考成绩出来之后,A的妈妈反馈,A如愿以偿地考入了理想学校。在准备上大学的这个暑假中,A忙着学习、演出、拜访亲友,充实而有成就感。此个案告诉我们,只有读懂了孩子,老师和家长才能帮助孩子更优秀。

作者简介:陶新华,博士,副教授,临床心理学硕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苏州大学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咨询师、督导。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表达艺术心理治疗学组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表达艺术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创办人之一,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苏州新教育心理培训学校校长,日本宇部创新大学临床心理学客座教授。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考试焦虑亲子关系高考
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考试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