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备”而来 用心琢磨

2021-09-22陈恋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6期
关键词:备课教学情境

陈恋恋

摘要: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心理活动课正向专业、高效的方向前行。面对更高要求的心理课堂,结合教学教研经验,在传统备课程序之上,从“备”理论依据,挖掘相应的教学内容;“备”情绪体验,给学生带来积极情感體验;“备”教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三个方面探讨心理活动课的备课新角度,让心理活动课更加专业、高效。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备课;情绪体验;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6-0026-03

开始上心理活动课,多是先确定主题,然后拼凑活动,追求热闹。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的推进,心理课堂向着更加专业、高效的方向发展,心理课的2.0时代正在来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专业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更高要求的心理课堂,在常规的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等传统备课程序上,结合教学教研工作的经历,从“备”理论依据、“备”情绪体验、“备”教学情境三个方面探讨心理活动课的备课新角度。

一、“备”理论依据

对于一节心理活动课的备课过程,大部分教师先是确定上课主题,接着就去寻找对应主题的教学活动、教学素材,再思考如何导入、衔接、过渡、收尾。对于备出来的课对不对、好不好,主要是凭直觉去判断,而没有寻找具体的理论来支撑。在撰写教学设计时,对“设计理念”部分常常不求甚解,只是形式化的存在,甚至直接被省略。

要备好专业、高效的心理课,必须要确保你传播的“信息”是正确的,你的传播方式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这就需要理论依据来支持我们的课堂。在近几年参加的心理学科教研观摩活动及学科比赛中,教学的理论依据也被提到一定的高度。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标,教学理论依据也成了判断心理活动课是否合理、科学、专业的评价标准之一。在备课时,如何确定理论依据呢?

(一)根据教学主题,明确理论依据

在确定授课主题时,需要界定主题的概念、内涵,明确这堂课的聚焦点是什么、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传递给学生什么信息、学生能否接受等,根据这些要点去搜索、确定理论依据。这样一来,备出来的课就会更加严谨、合理,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在一节注意力主题课上,课堂首先通过“乌龟和乌鸦”中的抓手指游戏导入,接着通过故事说明注意力的重要性,然后以四五个注意力游戏比赛作为课堂的主体部分。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热烈,听课教师也沉浸在活动之中。直到查阅了注意力的理论知识后,我才发现这节课的不足之处:首先,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注意力作为学习辅导专题的内容,学会提升注意力的方法并能付诸实践是教学重点,而非仅仅是体验提升注意力的方法;其次,通过游戏比赛引出的训练方法,缺少理论支持,缺乏展开与深入,多少有些拼凑活动之感。如在订立目标的方法上,仅通过游戏得出“有目标,注意力效果会更好”,对于订立目标时目标应具体、可操作、适合自己的限定等缺少深入引导,难以学以致用。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细致的理论分析,可以对教学主题有更清晰、更科学、更系统的认识,在设计具体的课堂活动时,才能有理有据,层层递进。

(二)根据心理专业理论,挖掘相应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外,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刊资讯等,学习现代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在学习心理专业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刻意积累、学以致用、积极挖掘,创设可用于课堂的教学内容,如绘画、卡牌、一人一剧场、正念冥想等。许多心理教师通过参加心理专题培训班和阅读心理专业书籍,把学到的心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经过改造和设计再运用于心理课堂,而其中的理论依据自然天成。

二、“备”情绪体验

心理活动课与一般语数课堂不同,相比教授知识点,心理课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体验性,会让学生产生较多的情绪体验。切记情绪体验是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的组成部分,如果课堂给学生带来的情绪体验是无动于心,甚至是消极的情绪体验,就算不上是一节好的心理课。一节好的心理课需要给学生带来积极情感体验,或愉悦、或平静、或兴奋、或沉思、或顿悟、或希望等,能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而非裹足不前。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也要把学生的情绪体验考虑在内。

(一)“备”情绪体验基调

一节课的情绪体验基调,犹如一幅画的背景,虽不能夺人眼球,却贯穿一节课的始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受影响。不同的教学主题会给学生带去不同的情绪体验,教师要问自己,这些情绪体验恰好是你想要创设的吗?如果不是,如何创造课堂所需的情绪体验基调?比如,上“感恩父亲母亲”一课时,学生容易被沉思与感动的情绪体验所笼罩,这有利于学生进入对亲情的追忆深思。而在开学第一节课 “师生轻松见面会”上时, 则需要营造出让学生感受到亲近与轻松的情绪氛围, 以便拉近师生距离, 为今后课堂上的敞开心扉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时可以通过自然大方的教师体态、大圆形的座位摆放、轻松愉快的音乐等方式,促成亲近、轻松的情绪体验的生成。教师自身的情绪状态的调节、课堂的氛围创建、课堂的教学环境设置、课堂的心理场域的建设等,这些都可以影响课堂的情绪体验基调,可以通过这些引导所需情绪体验基调的生成。

(二)“备”情绪体验兴奋点

心理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授课过程中,谈及某一个话题或是展示一个有趣的图片时,学生变得兴奋、多语,表情活泼,这就是学生情绪体验的兴奋点时刻。情绪体验的兴奋点具有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情绪体验、容易被记忆的特点。如何在课堂中创设情绪“兴奋点”以促进教学,或者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兴奋点”影响课堂呢?这也是备课时需要用心琢磨的地方。在给初一学生上青春期主题的课程时,在展示生理发育图时,很多男生会兴奋地私下交谈,出现情绪的兴奋时刻,而生理发育并非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这时需要通过共情和课堂约定来降低学生的情绪兴奋度。在阐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时,使用有趣的双歧图导入,更能引起学生的情绪兴奋。学生喜爱的话题、打破常规的情境、贴近生活经历的事件、有趣的事物,都容易成为学生情绪体验的兴奋点。

猜你喜欢

备课教学情境
孩子刚入学,父母咋“备课”?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微课助力,让小学语文教学大放光彩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