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分享

2021-09-22李玉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6期
关键词:分享

李玉荣

摘要: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分享可以促进学生内在体验的外化、澄清与整合,在彼此交流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首先说明了分享的方式与过程,然后重点阐述了促进有效分享的实践做法与教师应注意的问题,包括制定规则,提问导向目标,分享经验化,不评判、不代替、不说教,不做个别辅导,总结紧贴学生的体验感悟,等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分享;小组设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6-0022-04

所谓分享,是指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团体成员通过言语、动作、表情等途径,彼此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的各种感受、领悟和发现,以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成长的目的。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分享,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基于个体经验的体验、感悟与发现呈现出来,在交流互动和比较借鉴中,从无意识到意识化,从模糊到清晰,从混乱到有序,从片面到全面,从消极到积极,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不管采用何种多姿多彩的活动形式,只要进入实质阶段,就必然采用讨论分享方式,达到统整的目的。每个学生的认知矫正或重构、情感的体验或迁移、行为的改变或强化,都依赖彼此间的交流与互动。有些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搞得热热闹闹,但内涵不足,主题挖掘不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分享有问题。活动只是载体、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深入体验,而体验的外化、澄清与整合,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分享的有效设置与实施。分享越深入,课程越深入。

一、分享的方式及过程

分享的方式有个体分享、小组分享(或讨论)、全班分享。个体分享一般用于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教师就活动素材提出问题,若干学生依次分享感受以引出主题或总结本课收获。小组分享(讨论)是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依次谈感受。全班分享紧随小组分享之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可根据需要,由组内或其他小组成员做补充,做进一步深入的分享,形成更多元的互动与整合。因此,为了更好地分享,小组的划分非常重要。

(一)小组分享

1.小组人员设置

一般来说,小组人数以6至8人为宜。人数太少,难以形成多向交流、多元互动;人数太多,因时间有限,难以做到每个人都有机会说,还有可能出现组内小团体开私会或个别成员游离的情况。小组人数并非固定不变,可根据班级人数、活动内容的难易度需要等进行灵活调整。总之,一切从教学目标出发。小组成员的组成最好也不固定,每经过几节课或一学期,可通过分组游戏随机变换,促使班级不同空间的学生都有机会深入接触与互动。

2.小组空间设置

小组分享时,组内成员围坐一圈,身体朝向小组圆心。如有学生侧身而坐或疏离小组,教师要适当提醒。当围坐一圈,促膝而坐,四目相对,就开始了心的交流,情感的联结,每个人都感觉到,我被看到,我们在一起。这就是神奇的圆圈效应。

3.何时设置小组分享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工作阶段的主题活动后,必须设置小组分享。在开始阶段的导入活动,及转换阶段和结束阶段的活动中,无须小组分享。一是活动容量小,二是显而易见,没有讨论的价值,只需要通过个体分享,若干学生把活动中的启发、感受与收获说出来即可。纯粹的暖身活动,则不需要分享。

(二)全班分享

小组分享后进行全班分享,最后教师归纳、提炼、总结。

全班分享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小组选派一名成员代表小组进行分享。在针对某一问题探索观点、方法的小组讨论中,小组分享后的全班分享,不是随意地请几位学生说个人的感受,而是由各小组派一名代表,综合小组成员的观点和感受进行分享。因为每个人感受的宽度和深度不同,各小组关注与聚焦的点也可能有差异。如果小组代表分享的依然是个人的感受与发现,小组其他成员有价值的探索就不能被呈现出来,也就失去了小组讨论的价值。同时,经过小组讨论基础上的初级澄清与整合,全班分享得以在更高的层面进行。在全班分享时,要让每一个小组都有机会发言。如果时间有限,教师可进行适当调控,如指出“以下小组与前面小组相同的看法不必重复”。当各小组代表均发言完毕,如果时间允许,可面向全班学生,“有没有补充的?”“有没有其他的看法?”“谁能具体地说一说?”总之,教师要运用团体辅导技术,不断催化团体动力,促进更多元的碰撞与更深层面的整合。

另外一种是自我探索的表达。在自我探索的主题课中,主题活动后的全班分享环节,分享的是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故事。如“生涯初体验”一课,主题活动“我的生涯坐标轴”(小组内每个学生画一画、说一说自己的生涯坐标轴)后,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你的生涯坐标轴?”通过若干学生的自我表达,引发全班学生对自我生涯的再觉察、再思考。

全班分享后,教师要把学生分享的所得、所感、所悟进行归纳、总结,如需要,可做适当补充,这是讨论分享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放性决定了课堂生成的多元性、不确定性,加上学生分享多呈碎片化,这就需要教师在分享过程中做适当地点拨、引领,在分享后进行整合,明确与强化正确的认知、态度与方法,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并获得完整而系统的经验。

二、促进有效分享的实践做法

(一)适当制定规则,促进有效分享

在小组分享时,有时会发生以下情况:有些学生滔滔不绝,导致小组其他成员没有时间分享;有些學生比较内向,总是不说;有些学生说着说着就偏离主题;有些学生总是插话或打断别人。教师可在分享前制定规则,或在指导语中加入一些设置,以对小组成员进行必要地促动或限制。如要求“小组内每个人都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当某一学生分享时,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可以给予适当反馈,但不能妄加评断”……教师还可以指派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按规则进行分享。小组分享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入各组,观察、倾听,对学生的观点、感受做到心中有数,如哪些在预设之内、哪些超出了预设、是否跑题了、哪个点可做进一步地深入探索等,以帮助自己在全班分享时能够很好地点拨、引领。必要时,也可参与到小组分享中,给予示范和启发。如发现有不利于小组分享的现象,要适当干预。

猜你喜欢

分享
如何让“分享”进驻孩子的心灵
试谈初中英语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
浅谈游戏经验分享对于幼儿成长的价值和作用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孩子,我们慢慢来
快乐分享,为美术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符号
运用“尝试·分享·导学”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构建“体验—分享”范式的高效作文教学研究
当“分享”成为“主义”:物联网开启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