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心教育理论视阈下利他行为意义阐释及培育路径

2021-09-17顾庆华

关键词:培育路径立德树人

顾庆华

摘要: 利他行为是“关心教育”的深化和实践,有益于学生的品格提升。本文重点阐释了利他行为的价值意义,指出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培育学生利他行为的过程中, 学校从制度建立、实践活动、价值引领等方面积极探索,主动创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关键词: 利他行为;意义阐释;培育路径;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1)15-022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在崇尚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曲塘中学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审时度势,以“关心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致力于打造适合学校发展的德育品牌,在“关心教育”教学实践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开展对学生利他行为的教育,引导他们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形成道德自觉,并自愿自觉地执行道德规范,从而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一、意义阐释

“利他”原为佛教用语,是指给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报。法国的社会学家孔德将利他这一概念从神学和哲学的思想中分离出来以后,利他概念第一次有了明确清晰的内涵界定:“利他是一种为他人而生活的愿望或倾向。”无私利他行为或完全利他行为,它主要指利他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实施行为的方式都是利他的  [1]。人们普遍认为,利他行为是个体主动帮助他人并且不期望得到回报的行为。“利他品格”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公民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利他行为”培育则是在关心教育理论视阈下的一个中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利他品格”的培养可以通过学生的感知、体验、反思、发展的“关心教育”活动中达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品格提升。可以说,“关心教育”促成了利他行为的延伸和发展,利他行为是“关心教育”的深化和实践,反过来又可以丰富“关心教育”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利他行为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选择

当今社会,多元价值并行。既有积极向上、经世济民的价值取向,也有不求进取、颓废落后的思想观念,一些人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哲学,损人利己,不择手段攫取利益;也有被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年轻学子,这两者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对社会构成巨大威胁,这是时代之殇,不能够也不应该成为时代的主流。中国正走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人类福祉,正需要每一青年学子都肩负时代的使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自己的力量。利己主义者所持的观念正与时代的大势相悖,必将为历史所淘汰。新冠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种族主义、保守主义沉渣泛起,有所抬头,但仍要看到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开放交流、合作共赢才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中国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坚持改革开放,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接纳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因此,我们倡导青少年做出利他行为,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完善,也体现了个人在这个时代的责任担当。

2.利他行为是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抓手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要求期望也持续升高,学生的压力与日俱增,师生因为管理发生的矛盾,同学间因恶性竞争产生摩擦,一旦处理不到位,极易滋生心理问题,酿成极端事件;我们还要警惕校园霸凌事件,这种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进行身体和心理的攻击行为极为隐蔽,受欺凌者很有可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且不可挽回,留下终身不可愈合的创伤。这两大非常现实又棘手的问题,如何防微杜渐,从源头上去遏制不良事件的发生?倡导利他行为并使之蔚然成风,是一把打开教育之门的金钥匙。可以说利他行为针对心理问题和霸凌问题对症下药,我们从不讳言高中生的学习竞争是激烈的,有时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学生因为学业成绩可能会出现心理失衡或不良情绪的现象,利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缓解甚至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的,彼此帮助,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共同提高,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友善互助关系,同龄人之间的理解体谅和互相鼓励可能比师长的说教会更直接更有效。至于霸凌事件,倘若利他行为得到普及和效仿,自然可以唤醒当事人的恻隐之心,弱化甚至消除霸凌者的动机,为他人做好事犹恐不及,又怎能去做损害别人的事情呢?正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教育正确的态度,而智慧地解决问题尤为重要。

3.利他行为是“知行合一”的生动演绎

如果说“关心教育”是“知”,那么利他行为就是“行”,利他行为既是对“关心教育”的深化,关心教育不能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需要具体的措施和做法,利他行为并不能完全涵盖“关心教育”,其主要体现在关心教育中的“关心他人”这个层面,甘心为他人付出,不计回报,这种崇高的行为品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也是一个现代优秀公民的素质体现。“君子成人之美”“已欲立先立人,已欲达先达人”,儒家教人向善,倡导仁者爱人,正照耀着千年以后的这一代人,也激励着时代的青年去践行他们的主张;“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利他行为可以唤醒人们的积极心境,从为他人奉献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做一个高尚的人。当然这一切并不完全是学生自发的,需要我们教育的大力倡导和切实推动,“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根植“关心教育”的理念,将利他行为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贯彻下去,将会真正地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收获丰硕的成果。

二、建立机制

1.制定管理制度

(1)生成动态管理。

充分利用團队建设的优势,精心策划组织相关活动, 使管理呈现动态模式,不断优化,自我重组。每周一次主题沙龙研讨,进行理论学习分享和活动推介。每学期一次研究成果展示,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开展和深入推进。围绕研究内容,团队定期进行主题论坛活动,在研究中不断深入理解项目内涵,提升研究水准。

(2)构建管理网络。

利用互联网+实现管理网络化、透明化、再生化。构建学校利他课程实施网络,打造指导利他品格培养专业化团队,搭建利他品格培育平台。管理脉络实现一根主线两条渠道。一根主线即由校长——分管校长——德育处——年级部——班主任德育管理队伍。两条渠道即家校协同学校阵地建设渠道和家校协同家庭阵地建设渠道。

(3)创新管理制度。

民主团队必有大家都是主人的共识。一是编制团队章程;二是改进研讨例会;三是创新学习机制;四是建构管理网状;五是推进研讨深入;六是吸纳优秀资源。

2.体现管理原则

(1)全员化。

以教师利他品格带动学生利他品格的形成,以部分优秀学生的利他行为作为榜样,带动全校学生的利他品格的形成。营造校园利他氛围,并通过学校辐射到家长、社区乃至整个社会。

(2)生活化。

学生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我们要让利他行为融入平时多学习生活中,借助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特征,日行一善、月积一德,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巩固了学生的利他行为,自觉地在生活中去形成应用的习惯。

(3)情境化。

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高中生的视角出发,作出契合实际的安排,通过真实情景中的体验去获得领悟,使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达到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展示生命、提升生活的目的。

(4)过程化。

通过学校的成长记录平台,将利他行为及时记载,实行全程育人。对学生进行“利他”品格培育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

3.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

利他行为可分为“为己利他、己他两利和无私利他三种  [2]”。这三种利他行为在动机和境界上的确有高下之分,可作为考察的依据,但要掌握好分寸。我们面临的对象是心理并未完全成熟的高中生,所以在评价过程中要贴合实际,贴近生活。只要是利他行为,都要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具体来说就是认同“为己利他”,倡导“己他两利”,弘扬“无私利他”,注重过程性评价,制订不同的激励机制,重视学生在利己行为中的体验和获得。

(1)及时表彰。

学校对利他行为的宣传力求做到深入人心,一旦学生能够做出利他行为,教师就应该做出明确判断,肯定其行为,给予及时表扬,因为大量利他行为的出现是随机的,当学生释放善意,做出善举,不能视而不见,而要给出鼓励,强化利他行为的动机,及时表彰的方式多样,随时随地,以口头表扬为主,对学生的利他行为表示赞许、激赏。

(2)给予奖赏。

为每一个班集体及学生制定利他行为积分统计表,当学生的善举、义举累积到一定程度或做出了有影响力的利他行为时,在学校重要场合进行集体表扬,大力宣传,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利用好每周一次的“国旗下的讲话”、家长会等,树立典型、宣传事迹,提升全体学生对利他行为的认知,促成利他精神品质的形成,从而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参与利他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3)颁发荣誉。

出台利他行为政策,为符合条件、表现突出的同学颁发荣誉证书,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之中,在学校网站、公众号等信息平台宣传事迹,产生示范效应。同时与学生评奖、评优、评助相结合,让学生获得社会和学校的支持,增强自尊自信,贯彻内化利他行为的理念,提升个体的生命意义。

三、创新实践

1.搭建平台

技术的进步正在使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尤其是最近出现的各种新媒体技术和移動终端,互联网+互联网的形态演进、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及应用,加入了无处不在的计算、知识、数据,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学校正打造一个利他品格培育的电子平台,把“利他”品格提升工程的诸多项目通过这个平台去实际运作。平台里包含一个微视频资源库,微视频来源于我校学生的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利他片段的剪辑。视频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能将音乐、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因此,学校选取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利他事件,通过生动可感的动画故事、深入浅出的讲解,制作成短小精炼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观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之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道德认识有血有肉,情感体验深入人心。

2.开设系列主题班会

班会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在各班每周自主实施班级班会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开展以利他为主题的班会课,并对全校展示。学校还邀请“海安好人”和海安义工联负责人对全校学生做利他主题的事迹报告,形成浓厚利他氛围,让利他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3.开展实践活动

拥有知识并不一定就拥有教养。只有当知识能够渗入到性格结构之中,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不经意的行为之中时,知识才能转化为教养。而这一转化的必要中介就是丰富而且深刻的体验。我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设计符合高中生特点的情境实践活动,利用每周的双休日、每月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寒暑假,积极引导开展体验活动,让他们感受健康的关系、高尚的情怀、科学的方法、美好的德性, 使利他成为学生自我求解的自觉需要,成为发自内心的自我追求。同时,我们将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找发现校园里的优秀学子,挖掘他们的动人故事,捕捉师生当中“利他”言行的美好瞬间,弘扬“利他”精神,专人记载班级中学生之间帮助他人的事迹,每年评选十位老师和十位学生成为“利他”之星,形成全校师生的学习榜样。

(1)教师行动维度。

教师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课堂互动方式影响着学生利他行为的习得  [3]。我校教师的各种“利他行为”作为榜样示范, 引领学校的利他品格培育。比如,学校部分英语老师利用暑假赴菲律宾一所小学支教,学校党员教师轮流护送远路的孩子乘车回家,学校教师利用周末为学生提供无偿辅导,学校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学生到校晨检、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下雪天义务扫雪,物理组老师免费修理电水壶、电饭锅等家用电器,教师无偿献血,和贫困学生结对帮扶献爱心,不同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跨学科相互支撑……

(2)学生活动维度。

我校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帮扶活动,如“心理援助手拉手”“伙伴计划——你我共成长”等,疫情期间同学们每6个人组成一个互助小组,共同学习,互助利他,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会每年组织公益义卖活动,将义卖款项捐赠给云南宁蒗山区的贫困学生;部分同学不定期去敬老院文艺汇演,为老人们送去精神福利;假期中每天都有学生自发返校打扫校园……

4.开发“利他”学校校本课程

以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为主要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体验利他愉悦感,做出利他行为。依据“传统经典”和“时事政治”两大题材,汇集文史哲等学科的集体智慧,开发出契合利他行为精神的校本课程,促成学科之间的融通,又渗透德育的要素,也适合应试的要求,深化对利他行为的理解,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样本。

5.在社团活动中成长

学校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中不同角色分工协作,人际互动与交往较多,正是培育利他行为的重要场所和依托。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组织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为学生创设实施利他行为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性利他活动中接受锻炼和考验”,化被动为主动,变自发为志愿,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成长。

6.进行“利他”项目研究

目前对于利他的研究在小学和大学中开展得较多,对于高中生的利他行为研究还是比较欠缺的。我校积极开展利他项目研究,根据一些心理学原理、通过项目开始前的调查问卷和项目结束后的调查问卷的比对,探索一些与利他行为有关的因素以及影响利他行为的关键因素。学生积极开展利他项目的研究性学习,研思结合,以研促行。在培育利他品格的过程中,请家长或者老师拍下利他的真实的活动照片和视频,留下过程性镜头,定格美好瞬间,形成永久记忆,将利他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品格。

四、价值引领

1.完善体系,创新利他行为举措

学校从不同层面进行德育渗透,培育利他行为。

(1)家庭层面。

帮助父母做事,每周至少记录一件事。

(2)学校层面。

以课程为主要形式,设置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利他的发展,策划各项利他活动,加强榜样示范作用。

(3)班级层面。

利用班会主题活动课、班级利他记载本,征集利他礼仪规范、利他名言作品展,营造班级利他文化。

(4)社会层面。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养老院、社区,参与环保志愿活动,让学生感受利他行为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榜样示范,引导学生见贤思齐

利他行为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崇高的行为品格,并不是普通人自觉就能做到的,需要引导激发,模范榜样的作用不可忽视。学校将通过倡导学习三类榜样来进行教育:(1)杰出的英雄人物,公认的利他主义的典型代表,比如雷锋、白求恩大夫,可以通过文献资料、纪录片重温他们的光荣的人生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理解利他行为背后“为人民服务”“国际主义精神”的价值意义,向英雄致敬;(2)当代突出的好人好事,及时利用媒体平台宣扬“时代楷模”“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感人事迹,或者邀请有一定影响力的好人到学校来作报告讲座,给学生做演讲示范,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传递社会正能量,揭示利他行为对个人、社会的贡献作用;(3)身边的“利他主义者”,密切关注校园里的利他行为,树立典型,号召向做出利他行为的师生学习,发生在身边的事迹最真实最鲜活,也最具说服力,人们效仿的可能性也就最大。教师尤其要乐于奉献,言传身教,发挥正向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感染和影响孩子。俗语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以身作则,带头表率,胜过千万次空洞的说教。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精神感染学生,以崇高的品质塑造学生,榜样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3.文化熏陶,形成良好校园风尚

学校将以“关心教育”的理念贯彻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在连廊、楼道、景观等地布置适当有关利他行为的标语、图片、展览,供师生阅读学习,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校园艺术节展演时嵌入以“利他行为”为主题的节目,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全校以“利他行为”为主题设计班级文化,布置宿舍文化、黑板报,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定期举行“家国情怀”和“红色经典”的朗诵会,挖掘利他行为的道德因子,激发学生爱校爱国的崇高情怀,形成师生共同认同的思想观念,建设健康和谐校园。

4.提升认知,树立正确价值判断

利他是一种优秀的品格,“利他”品格工程的实施必将使学生克服自私、狭隘的性格。自私、狭隘的人往往具有较低的心智水平,他们只能看到直接的利益,而看不到间接的利益;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利益;只能看到物质方面的利益,看不到精神方面的利益。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形势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青少年必须明确自身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青少年时期是人的道德观念建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本项目的研究能帮助青少年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认识,从内心深处建立对良好道德观念的认同,充实精神世界,接受思想熏陶,从而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实践中谱写“和合共生”的新篇章。

这种品格主要通过利他行为体现出来,同时在利他行为的背后是利他的道德认知以及利他的情感体验共同支配的。因此,对于利他品格的培育可以分解为利他行为、道德认知、情感体验三个方面的培养。

5.自觉内化,积极成为模范典型

当利他行为不再是思索而为,而是自觉而为,利他已然被內化为自身必备的品格和能力,这也是该项目的最终目标。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习惯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习得的,而榜样所产生的替代强化功能是较为有效的社会学习途径之一。教师是品格提升工程的主要参与者,是实施的组织者,需要教师独立或共同合作进行相关的研究, 围绕研究完善和深化学科教学常规,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从而使教师更具职业的崇高感,使之更具奉献、敬业的精神,最终成为模范典型。

6.延展视阈,充实关心教育理论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疾,大力发展素质教育。通过对学生“利他”的教育,进一步丰富普通高中“学会关心”的德育实践;提高学生道德认知能力,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道德现象中,能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增强学生道德情感体验能力,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换位思考、换位体验,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提升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完善学生个性品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既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又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周楠,姚永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道德利他考察[J].观察与思考,2018(01):51.

[3]傅维利,雷云,李桂娟.中学生利他行为的特征及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04):61.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和合共生”引领下的“学会关心”德育实践研究》(立项编号:D/2020/02/1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海安市曲塘中学,江苏 海安226600)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立德树人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