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2016-12-19戴红梅

亚太教育 2016年33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培育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戴红梅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介时代,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超时空性,传播媒介融合,传播信息海量化,新媒介带来的互动性、及时性、双向传播、超文本、社群性等特征,给教育环境、载体、模式添加了新元素,加剧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复杂度、难度,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媒介的时代环境下,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从认知、认同、行为不同阶段,发挥新媒介、传统媒介同频共振的作用,探索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36-02

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准则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身体力行大力推广到全社会去。在新媒介时代背景下,探索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及价值观培育现状

笔者调查了北京、浙江两省市四所高校的艺术类学生,下发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6份,有效率94%。从问卷的情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如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渠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只有17.2%的学生通过单渠道获取信息,在多渠道获取信息中,61.0%的学生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讲解相关信息,电脑互联网获取为48.7%,广播电视为44.1%,报刊书籍为43.4%,公共宣传栏为35.1%,手机上网为34.8%,校园活动为28.8%。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认知情况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64.3%学生表示知道,35.7%学生不知道。有29.2%的学生能正确完整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内容,57.4%学生知道部分内容,但是说不完整,尚有13.4%的学生完全不知道;在完全知晓或者部分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学生中,进行二度测试,能准确选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八字内容的学生占73.7%。

(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认同情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需要全社会共同奋斗来实现”,90.4%的学生表示认同。“我愿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全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89.0%的学生表示认同。90%的学生认为“周恩来总理的敬业精神值得我学习”;92.0%的学生认为“我会做到诚实守信”;92.1%的学生认为“我会友好的对待别人”,针对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只有79.4%的学生表示我会参加。

(四)对部分亲社会行为的分析

75.3%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上正面舆论。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8.7%学生选择主要取决于自己,23.3%学生选择社会,8.9%学生选择国家,4.8%选择教师,4.1%选择父母,另有0.3%的觉得还有其他的原因。

要让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应着重在社会责任、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几个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尤其是社会责任。

二、新媒介时代特征与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关系纷繁芜杂。大众传播信息单行,遵循“传播者—→媒介—→受众”渠道,是“一种‘中心——边缘式的传播流,对于信息的‘发送者而言,‘接受者是与之分离的、未知的。”[1]而新媒介传播的过程中,是一种传播者(受众)←→媒介←→受众(传播者)的传播关系,传播者和受众两种身份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人人皆是信息源。传播主体的泛化,传播模式的裂变化,增强了信息的辐射力、影响力,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教育主体,但是泛化也带来的议程设置功能弱化,“把关人”缺失,传播的可控性式微。艺术类学生重艺术成就轻思想修养,重技能训练轻文化积淀,主观意识较强,做事易以个人为中心,在多元环境下,针对个性鲜明的艺术类学生需开展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

传播超时空性,传播途经被重构。新媒介在生产信息流程、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传播途经方面,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新媒介使信息容易获取和传播”[2],新媒介有“便携性和时间的灵活性,赋予使用者跨越时空的自由”[3],能使传播者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制造“在场感”,也能实现受众信息的即时搜取、呈现。新媒介时代,全球即是地球村的超时空性给教育带来及时性,针对性,但快速高效也对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播媒介融合,带来感知模式变化。新媒介的一个特征“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进一种设备”[4],造成媒介的“组合与整合”[5],即我们所说的“媒介融合”,如互联网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处理、传播。“无论什么年纪,你的学习风格都可能是你使用的那些媒介塑造的。”[6]新媒介时代下,不同的新媒介互相融合,旧媒介与新媒介相互融合,媒介融合带来人们新的感知模式的变化,影响人的心理以及学习方式的变化。这种模式,对颇具探索欲、敏感于新事物的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新媒介时代带来的传播的丰富多彩,给艺术类大学生传播劝服以及媒介素养教育带来难度。

传播信息海量化,加剧教育复杂度。新媒介带来了超速的信息传播,海量的信息内容,不可避免出现各种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推崇,对暴力色情信息的推送,对骄奢淫逸之风的宣扬,不同价值观糅杂,易对甄别力尚佳的艺术类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媒介时代,网络的海量化、虚拟化、匿名性,对艺术类大学生树立健康价值观、正确理想信念带来影响、提出挑战,加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度。

三、新媒介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

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提出的构成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五W模式”,传播者、传播内容以及受众自身的特性等因素均会影响受众的心理、行为。结合这三个传播要素,发挥新媒介的优势,结合传统媒介,同频共振,从传播致效的认知、认同、行为不同阶段、不同路径,培育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发挥新媒介优势,创新认知教育方式

结合“互联网+”,创新大学思政课。思政课是学生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经之一,有61.0%的学生表示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相关信息。目前,思政课仍以传统课堂形式为主,艺术类学生的出席率和抬头率两大问题屡遭诟病。新媒介时代下,传统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部分高校开始借助“互联网+”的思维,采用慕课等形式开活思政课。“北大和复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一讲‘大学·人生就吸引了北京、上海、江西、湖北等地的近5000名大学生同时收看在线直播。”[7]新形式课程的面需做大、做强,搭建多形式的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平台,一方面将第一课堂理论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践衔接起来,设置部分思政课程实践学分,学用结合盘活思政课,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善用新媒介的专门的思政教育师资队伍。

创建社群,发挥团体学习力。杜威说,“媒介把我们凝聚成社群。”[8]所有新媒介都具有“组合和整合”、“社群的创建”[9]等特征。艺术类的学生普遍性格外向、思维活跃,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新媒介的基础上,有计划、目的性地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喜好等来组建各类社群,作为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组织、社团等的延伸,如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通过微博、微信、QQ等途经组建各类社群开展形式多样、受众喜爱的线上活动。71.5%的学生认为,利用这三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相关信息,比书籍报纸等传统媒介更吸引他们。“如果一个群体普遍具有某种性格特征,那么这种特征就会体现在该群体生产出来的媒介内容中。”[10]抓住社群的特征,开展传播劝服。

(二)融合新旧媒介平台,创新认同教育路径

发挥第一课堂特色,思政教育融入艺术专业教学。艺术类专业具有展示平台多样、表现形式多姿、视听觉冲击力强的特点。将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融入第一课堂专业课教学中,创新第一课堂的载体,通过专业的角度、手段进行主题创作、展示展现。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旋律为主题,开展各专业的歌舞、戏剧、微电影、动画片、摄影、绘画、雕塑等作品创作。将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学生在专业创作的过程中,再次接受思想的洗练,并且“角色扮演带来的积极参与,能够增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11],“公开表达符合社会要求的观点,会影响个体的私下信念。”[12]创作的课程作品保留下来,以不同形式、不同范围、不同途经进行展映、交流,特别是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创作作品图片、视频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线上传播教育,创建基于专业作品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传播网站平台,一改以往主题教育网站形式。

选树意见领袖,引领两级传播模式。问卷调查中54.6%的学生表示主动关注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相关信息,在主动性欠缺的情况下,引导显得很有必要。在校园微观场域范围中,选树一些意见领袖,威信暗示、潜移默化带动身边的同学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践行,凝聚价值共识。意见领袖的选择非常重要,“影响传播讯息接受程度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受众对传播者的态度。”[13]选择一些专业精、见识广、能力强和富真诚感,且群众基础牢固的同学作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的作用,利用微信、微博、QQ等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8.5%的学生认为“网络舆论领袖、网络大V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会对青年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媒介往往通过关键人物产生影响”[14]。在社会宏观场域范围内,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引领社会风尚。

(三)加强行为引导,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果

注重实践养成,丰富实践载体。习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15]构建和激活认知图式,引起心理或态度的变化,将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日用而不知的境界,是我们的最终教育目的。因此学习价值观后,需要不断的开展践行活动,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道德实践活动等等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明确价值取向、培养理想信念,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选树楷模,发挥先进典型作用。利用学校“十佳大学生”、“优秀党员”、“优秀团员”、“励志典范”等各类评优评先活动,广开渠道,选拔、挖掘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先进典型,在同学们中树立可亲、可近、可学的榜样,进行先进事迹展览,开展学习交流会,并利用网络平台推送榜样事迹,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3][4][5][6][9]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7]赵婀娜,郭倩.互联网+大学思政课[N].人民日报,2015-06-04(17).

[8][10]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1][12][13]卡尔·霍夫兰.传播与劝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4]格兰·G·斯帕克斯.媒介效果研究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_2.htm,2014-05-05.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培育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关于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