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

2021-09-17皮广军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核心素养

皮广军

摘要 :核心素养是指包含三大发展理念,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就是要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能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具备综合能力的人。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6-113

高效课堂是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并形成实际能力的课堂[1]。在核心素养下的高效课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形成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各种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意识才能被激发出来,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新的思维,为实现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发展核心素养培养能力意义

核心素养不是简单地具备知识或技能,它是知识、能力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核心素养表现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反映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是学生态度、情感等方面的集中表现。在具体的问题情境解决过程中,需要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不是某一种能力可以解决的。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综合反映,它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拥有的最重要、最关键的素养,它对学生人生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成功地适应人生的各种挑战,拥有健全的人格、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健康地生活,以及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发展具体包含特征

1.文化基础

包含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人文底蕴是指学生在学习、应用人文方面知识和技能等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时所形成的思维特点和行为习惯。

2.自主发展

包含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学会学习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能自我选择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进程和自我评价。健康生活是指学生能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有发展身心,规划未来的能力。

3.社会参与

包含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责任担当是指学生能运用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处理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实践创新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问题解决、应对挑战等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

三、学生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误区

误区一:核心素养的提出否定了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教育

其实不然,三者的共性是都是对学生的发展提出的要求,只是在发展的内容上有所不同。全面发展教育强调的是由于脑体分离造成的片面发展,要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教育关注的是由于过分注重应试教育而造成的唯文化知识之上,要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教育更关注学生的终身教育和未来的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三者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误区二:核心素养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了利己主义者

核心素养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全面教育发展注重教育对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服务,忽略了对个人、群体以及社会自然的责任。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相统一,体现了个人适应社会、自然的需要。

误区三: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知识不再重要

核心素养指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其中没有提到知识,由此产生了知识不再重要的误区。其实核心素养包含了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知识和技能的更进一步发展。核心素养需要学生更新知识观,不是为了学知识而学知识,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具备适应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

四、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策略

1.培养科学精神创建高效课堂

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动力。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创新意识,不畏艰难挫折是科学精神的表现。科学精神坚持求真务实,理性地看待问题,科学客观地反映事实,克服主观臆断。

科学精神主张科学规律的发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和认知发展的动力源泉。科学精神不承认真理是不变的,倡导科学的认知应是自由探索,每个人在真理面前都处于平等地位,对不同意见能保持宽容态度,不相信权威至上,主张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高中物理必修一《共点力的平衡》时,教学重点是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及平衡状态的条件。教师首先呈现一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现象,高铁列车上的水杯、匀速行驶的汽车、匀速自动扶梯上的人,并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能保持平衡?”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平衡状态的概念: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处的状态是平衡状态。接着教师又提出:“速度为0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吗?”学生认为物体速度为0就是不运动,一定是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教师拿出一个小球,让小球以一定速度沿着斜坡向上运动,当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速度為0,可是小球能在斜坡上保持静止状态吗?显然不能,小球会沿斜坡滚下来。这就说明速度为0的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最后教师拿出两个测力计两头分别拉住一个轻环,并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发现当两个测力计读数相等时,轻环保持平衡状态。于是学生又得出结论:物体受到二个平衡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这节课中教师始终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观察发现和探究问题,直至最后得出结论,都是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本着客观的态度发现并得出结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提高学习能力创建高效课堂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习活动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学会学习,指能够主动地调动自己的学习热情,有强烈的信心和坚韧性;同时也指能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效地使用各种学习策略,尤其是在思维方面,会独立思考,有一定创造性。学会学习的学生,就像是找到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迅速开启知识宝库,顺利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本领。学会学习要求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摒弃一切陈陋的观念,进行一场自我的学习革命,使学习成为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运用新的思维方式,积极地进行交流、沟通,不陷入单一的思维模式中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还要有能力开展团队学习,创造互动的学习环境,创造团队的整体效应。例如,在教学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学重点是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三幅图片,体会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并进一步观察思考,静止在桌面上的课本,有推力和无推力时课本的运动状态,思考课本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学生会得出,有推力时课本会运动,无推力时课本停止运动。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得出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外力作用时物体才能运动,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教师让学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正确吗?接着教师让学生观察冰壶运动的情况,静止的冰壶,当受到推力时开始运动,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但当冰壶没有力的作用时,冰壶并没有停下而是继续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违背。教师让学生继续思考:撤去推力之后,继续运动的冰壶为什么最终会停下?学生会说出是由于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由此又得出伽利略的观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正是总结了两位前人的观点才得出了自己的观点,诞生了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节课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教会学生学会探究科学现象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提升实践创新创建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路需要转变[2]。重负低效使师生苦不堪言,形成了重负-低效-重负的不良循环,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全盘讲授成了教师的唯一方法,分数评价成了评价的唯一手段,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疲惫。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的时间被挤占,学生成了任意被填塞的容器,完全没有一点创新的意识和精神。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使学生被动地被教师牵着走,成了无可奈何受摆动的木偶,造成学生自学能力,自理能力、思维能力缺乏。學生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把学生看成是统一的“产品”使学生成为知能脱节的畸形人,出现智商高情商低的非正常人现象。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具有了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的能力,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可塑性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例如,在教学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教学重点是探究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并推导出动能定理。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两幅图片,风力发电和龙卷风,并让学生思考风力发电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龙卷风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破坏力?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动能的含义,即“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接着教师让学生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质量相同的汽车,运动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相同的速度,载重卡车比小汽车动能大,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验证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释放,推动在轨道上静止的木块做功;质量相同的小球从不同的高度释放,推动木块做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即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动能Ek=1/2mv2。这节课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为形成创造力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使学生具备交流与沟通、团队合作以及创新和创造能力,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关注的方向。教师应在教育的方向上更加注重学生未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课堂教学上,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

参考文献:

[1] 温雅茹.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探索与实践,2018(7):9 .

[2]景辉.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J].中学教育,2019(5):13.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山东 济南 250001)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核心素养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1+1”微群阅读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