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下的浙江省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广策略研究

2021-09-15朱柏翰

中国市场 2021年26期
关键词:品牌推广数字时代

[摘 要]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功能性,需重新塑造优质的品牌形象。而我国农业正处于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阶段,建设强大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农产品或农业相关服务的一个标志和记号,也是一种有着区域性标识的公共产品,能综合提升农产品的溢价水平和竞争水平。文章通过分析浙江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现状,探究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浙江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对策。

[关键词]数字时代;农产品区域品牌;品牌推广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6.172

1 浙江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

1.1 农产品品牌的质与量提升

近年来,为了有效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浙江省农业厅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高质量发展农业品牌化的脚步。截至2019年年底,据相关部门统计,浙江省内农产品商标注册数达14.6万余件,同2018年相比增长了13.6%,同时,拥有省内著名农产品商标达770余件,浙江名牌农产品265件,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商标注册达7492件,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达58件,农产品品牌的“三品一标”认证数量不断增加,农产品品牌的高质量发展为区域品牌形象联合了高品质的识别元素,形成品牌聚集合力效应,树立优良的区域形象,打造优质的区域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1.2 区域品牌价值建设脚步加快

在2020年9月9日,浙江大学CARD研究中心运用了CARD1数据分析模型,对来自130个区域的果产品进行了价值评测,并发布了中国果品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可以发现浙江省有多达11种农产品区域品牌位列其中,而果產品品牌平均价值和中位值分别为14.23亿元和13.24亿元,较2019年相比,果产品品牌平均价值和中位值分别上升了0.06亿元和0.67亿元,可见浙江省在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整体水平得到了提升。据显示,同期临安山核桃、象山柑橘、仙居杨梅的区域品牌价值高达20亿元以上,区域品牌价值是品牌建设的综合体现,它能直接反映品牌建设水平,从近几年的发展成果来看,浙江省的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效果立竿见影。

1.3 品牌评估体系相对完善

浙江省农业厅逐渐开展农产品品牌的评估体系工作,努力建设“品字标”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品牌强省,以“丽水山耕”为认证典范,积极实行“三强一制造”的方案,构建具有高品质信号的农产品品牌载体,培养区域性的品牌差异化优势。对于参与的品牌商标,需经相关机构主体申报、县级引荐、市级核查、省级评估等一系列标准化程序,并要求品牌方在近3年内未发生有关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同时要具备公共区域品牌的管理模式和法则,随后根据不同评审机构的评比来拟定结果。

2 数字时代下浙江省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广特征

2.1 品牌情景体验升级

数字化媒介衍生出了全新的品牌传播环境,这为升级品牌情景体验创造机会,特别是一些电商平台,从图文带货到直播带货,直播销售迅猛崛起。在2020年1月,浙江省文成县特色农产品糯米山药在网络直播平台首秀,现挖、现做、现卖等环节通过直播平台展现在消费者的视线中,不仅如此,文成县特有的乡村山水给直播间带来独树一帜的田园风味,当天的成交量高达5380斤。同样丽水山耕作为强势公共区域品牌,当地政府部门也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直播活动,在2020年3月,丽水全市农产品直播销售额高达4028万元。以直播为平台,用亲和力、接地气的互动形式将产品与当地的青山绿水美景相结合,丰富消费者与地方区域品牌相关联的情景体验,拓宽受众的网络社交空间。

2.2 高效的新型零售方式

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零售方式快速更迭,在物流、信息等方面上产生变革,能精准刺激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内外条件因素。农产品本身具有复购率高、需求高、用户粘性强的特点,盒马鲜生企业便应运而生,作为新型零售行业的代表,不仅克服了农产品难以保鲜的难点,还对供应链上的技术手段进行改造再升级,灵活整合线上和线下渠道,尽可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升级的多样化需求[1]。承载区域品牌的农产品通过平台的新型零售方式进行推广,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从不同形式来组织信息单元,让消费者的品牌感知质量与实际质量相匹配,生成一定的品牌依恋心理。

2.3 追踪农产品安全信息的溯源技术

浙江省率先运用物联网技术初步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农业主体信息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系统和数据交换中心这四个功能模块构成[2]。以大数据技术为桥梁,构建田间与餐桌之间的信息流通渠道,通过二维码对农产品进行标识,利用一物一码的技术,为每一类农产品制定溯源档案,其中包括产品品牌介绍、农药肥料记录、主要环数据、行业资格认证等信息,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溯源码对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进行跟踪,用合法合理的途径来保障自身权益,让消费者吃得放心、用得放心,实现食品安全从“不可见”变得“可见”。

3 浙江省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广不足

3.1 品牌文化建设单一

农产品区域品牌聚集区域性的地方文化和知识创造,承载当地独具特色的传承工艺,文化建设具有长远性和繁杂性,易忽视较多不可视、不易感知的文化元素。尽管浙江省每年的农产品品牌注册数量持续增加,但是溢价高的区域公共品牌屈指可数,而品牌文化的提炼是提升价值的关键。以“丽水山耕”为例,该公共品牌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互联网+农业品牌”的成功案例之一,但是发现当地的农发企业并没有对区域性的人文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仅少数的六江源、渔跃酿造企业在形成个性品牌文化,品牌形象定位清晰有张力,大部分的农发企业漠视品牌内涵灵魂的培养,导致其空心化现象严重,由于品牌集群效应,区域品牌形象建设中无法与文化元素深度融合,不易形成个性化的认知图式,易失去品牌积极属性关联和丧失部分市场竞争优势。

3.2 品牌保护机制不完善

由于农产品区域品牌具备公共属性,为当地的农业合作社、农业生产户、农业企业等区域形象起到背书作用,然而品牌保护措施尚未健全的情况下,一些小型企业主体盲目追求短期利益,随意开垦区域品牌资产,甚至出现品牌透支的现象,造成品牌的美誉度、信誉度等优质的认知要素缩减,市场的口碑破坏,酿成公地悲剧现象。品牌保护机制一旦缺位,会造成低质量的农产品充斥市场,而高质量的农产品却因为品牌受损被迫退出市场,出现逆向选择现象,即柠檬市场效应。

3.3 品牌角色组合模式不协调

农产品区域品牌以“政府+企业+协会”的模式运营,由政府带头牵引,各品牌主体之间分工合营,形成品牌组合,附着市场上相关产品的所有品牌。企业之间的品牌合作架构需要明确组合中各个品牌角色之间的关系,若只把品牌视作个体资产会导致区域资源配置不合理,无法形成协同效应。譬如行业协会对区域品牌的使用权力比重较大,但市场信息挖掘有限,需独辟蹊径认知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吸引的关联物,容易发生信息失真,使得决策偏差。作为品牌运营方的生产企业,在区域品牌的架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对区域品牌的标识权力行使范围有限,进行上下品牌延伸与建立差异化形象受到限制。

4 浙江省农产品区域品牌推广策略

4.1 应用数字技术,精确品牌推广

行业协会可以主张农户与龙头技术企业开展“大数据+品牌”的营销模式,利用其生态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来收集和分析用户群体,根据消费者不同爱好进行市场细分,借助用户画像数据分析和用户行为数据分析[3],如用户的访问频率划分等级、用户贡献度分析、用户的RFM模型分析等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后,并结合用户行为的主要特征,连接农产品本身具备口感、轮廓、体积等差异化的品质特征,不同程度上能够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的功能性需求,策划了用户贴身定制的营销理念,促进其销售额的增长,借此深度建立高品质的区域品牌形象。

4.2 创新区域品牌文化,打造品牌IP

打造区域品牌个性化元素的关键在于精确把握文脉,整合创新地方特色,政府是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重要主体,联合当地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技术机构,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将场景要素与品牌文化元素融合应用,搜索与用户疏通、连接的信号和暗码,打造独到、个性化的调性和氛围表达,从而贴近和吸引用户。行业协会采取相似的营销方式对消费者进行地域文化输出,营造与农产品区域品牌文化底蕴强相关的互动场景,将品牌文化价值抽象化和人性化,打造个性IP。

4.3 完善农产品电子追溯体系,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农产品供应链的每一项环节信息具有模糊化特征,为了避免消费者感知价值有限等现象发生,需进一步完善溯源流程体系。行业协会应主张生产商引进智能溯源秤、移动式信息读写机等物联网硬件,借助公共防伪搭建平台,经过专业化、流程化和规模化实现每一样农产品贴有完整信息链条的溯源码,强调农产品关键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同时监管部门要推崇专属的溯源,引入官方检测部门的核验机制,突出权威检测,提高农产品溯源行业的公信力,并按时对溯源平台进行维护,实时对数据进行管理,加快农产品生产信息的流转效率,防止出现与农场日常管理无关的溯源信息,从而建立安全放心的品牌认知。

4.4 完善区域品牌主体的合作模式

组建农发公司与农合联、行业协会的合作框架,高效的区域品牌经营模式是提高品牌建设价值的重要参数之一。行业协会对品牌建设主要力量的农投企业需要着重管理,如建立奖罚制度,以市场份额或品牌影响力分别按季度、年度设立KPI。同时要给予相关协会成员福利补贴,如设立名牌战略发展资金,积极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其合作效率[4]。公司通过行业门槛后可向行业协会购买商标行使权,合理运用自身运营优势开发品牌效能,提升品牌附加值。农合联需做好与农发企业的对接工作,创建合理的扶持体系,如人才储备、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带动区域内技术滞后、收益较低、发展缓慢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徐芬,陈红华.基于消费者需求的生鲜电商新零售模式研究——以“盒马鲜生”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20(5).

[2]鲍忱.嘉兴市农产品食品溯源体系建立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23):20-21.

[3]雷亮,彭真,李鸿.大数据在区域品牌营销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2):77-81.

[4]宮丽云,李玉萍.农产品区域品牌长效发展研究——以丽水山耕为例[J].农业与技术,2020,40(3).

[作者简介]朱柏翰(1997—),男,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北华大学企业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品牌推广数字时代
网络游戏的品牌推广策略研究
数字时代新闻类高校学生创业指导探讨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型
土特产品牌推广研究之怀远石榴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类微信公众号的信息编辑策略
新媒体对品牌推广的影响探究
鲁菜品牌推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