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水国遗址汉代墓葬群出土铜镜述略

2021-09-14

河西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半圆形铜镜铭文

金 玉 璞 陈 国 科

(1.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30)

引言

黑水国遗址是保留了史前至历史时期大量文化遗存的一处遗迹聚集区,位于张掖市甘州区明永镇下崖村东北三千米处,其主要包括西城驿遗址、黑水国南城与北城、古寺院遗址、古屯庄遗址、汉代建筑遗址及汉晋墓葬群。2018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G312线一级公路工程建设,对该遗址所涉墓葬群进行集中发掘,清理出土一批西汉、新莽、东汉及唐时期的墓葬及随葬品。经整理,发现汉代不同阶段铜镜共16面,其中昭明镜7面、日光镜5面、四乳四虺镜2面、四乳四兽镜1面,另有1面残破不堪,无法辨识。[1]68-70

一、埋藏环境

此次考古发掘的16面铜镜,仅个别出土于破坏严重的墓葬中,具体摆放位置不详,其余均出土于各墓葬墓室内部。黑水国遗址312国道2659~2661段汉代墓葬群位于312国道北侧公路保护范围内,因公路进行多次修建,墓葬原始地层已遭破坏。墓葬内墓道填土皆为五花土,土质较疏松,未经夯打。墓室内填土较为混杂,可分为三种:其一,墓葬经盗掘或人为破坏后二次填入的扰动沙土,夹杂大量碎墓砖、器物残片及零碎人骨;其二,未被完全盗掘或破坏墓葬,墓室下层为淤土,上层为人为盗扰二次填入的扰动沙土,沙土中夹杂大量碎墓砖、器物残片及零碎人骨;其三,保存完整未经盗掘的墓葬,自下而上内填淤土,土质致密,有明显层理。可以肯定,所有的墓葬均常年遭到渗水影响,以至于部分器物原始摆放位置有所改变,但铜镜本身较重,且多置于棺内,故绝大多数铜镜摆放位置未有移动。另外,墓葬内埋藏环境封闭,除个别锈蚀严重外,多数铜镜保存情况较好,可以提供较为全面的基础资料。

出土铜镜的墓葬通常为砖室墓,个别出土于木椁墓及土洞墓,可分为五种情况:第一种,棺内墓主人头骨附近,或枕于头骨下,或置于头骨上侧;第二种,棺内墓主人手骨附近,或盆骨附近,可能是下葬时将其握于死者手中,或置于死者下腹处;第三种,置于棺盖之上;第四种,墓室内,与其他随葬品一同放置;第五种,墓室遭到破坏,出土于填土中。个别铜镜在出土时,下方残留木质痕迹,推断在下葬时,将铜镜置于木盒中,一并放入棺内(如图一)。

二、出土铜镜

本次出土铜镜仅有圆形一种,按纹饰铭文可分为日光镜、昭明镜、四乳四虺镜、四乳四兽镜四种。铜镜自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均有发现,以昭明镜及日光镜为主。

(一)昭明镜

出土昭明镜7面,皆圆形,镜面微凸,半球形钮,依据铭文字体可将其分为两类,变篆体铭文和篆隶式变体铭文。此两种类型铭文,应是处于不同时间阶段,呈现出的不同特征。

其一,变篆体铭文,共5面。编号M10:13(图2),镜体圆形,素缘较窄,表面锈蚀较为严重,镜面及边缘微残。镜面微凸,背面正中置半球形钮,半圆形对穿孔,圆形钮座,钮座四周为内向八连弧纹,其间有三角纹、短竖线及半月形纹相间环列。外有两周弦带纹,纹间铸有“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光象夫日月”铭文。面径8.6、背径8.48、钮高0.78、缘宽0.66、缘厚0.34、肉厚0.14厘米,重84.55克。

图1 铜镜出土情况图

图2 编号M10:13西汉晚期连弧纹昭明镜

编号M18:14(图3),镜体圆形,较小,素缘较窄,镜座及镜面局部锈蚀严重,残裂缺失。镜面微凸,背面正中置半球形钮,半圆形对穿孔,圆形钮座,钮座四周为内向八连弧纹,其间有三角纹、短竖线及半月形纹相间环列。外有两周弦带纹,纹间铸有“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光象夫日月”铭文,首尾两字间用并列两圆点分隔。面径6.8、背径6.6、钮高0.5、缘宽0.31、缘厚0.3、肉厚0.2厘米,重30.87克。

图3 编号M18:14西汉晚期连弧纹昭明镜

编号M32:8(图4),镜体圆形,大而轻薄,素缘较宽,部分缺失。镜面镀锡抛磨,有银白色光泽。镜背正中置半球形钮,半圆形对穿孔,并蒂十二连珠纹钮座,钮外均匀地伸出四个短竖线,将连珠纹分隔,连珠纹外一周宽凸弦纹,后一周内向八连弧纹,其间以“”形符号、短线纹以及“”形符号均匀相间环列。连弧纹外为两周带密集短斜线纹的弦纹带,两弦纹带间铸有“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光而象夫日月心而忽而扬而忠不世”铭文,首尾两字以横向的两圆点纹分隔。面径12.4、背径12.2、钮高0.7、缘宽0.8、缘厚0.5、肉厚0.2厘米,重222.55克。

图4 编号M32:8新莽前后时期连珠纹昭明镜

编号M42:19(图5),镜体圆形,较小,素缘较窄,锈蚀严重。镜背正中置半球形钮,半圆形对穿孔,圆形钮座,钮座四周为一圈内向八连弧纹,其间各有“Y”形纹、双重短弧线相间环列。外有两周密集短斜线纹的弦纹带,弦纹带之间铸有“内而清而以昭而明光而日□月心而不”铭文。面径7.4、背径7.2、钮高0.6、缘宽0.3、缘厚0.3、肉厚0.15厘米,重53.53克。

图5 编号M42:19西汉晚期连弧纹昭明镜

其二,篆隶式铭文,共2面。编号M51:8(图6),镜体圆形,素缘较宽,表面通体镀锡抛磨,未锈蚀处仍有银白色光泽。镜背正中置半球形钮,半圆形对穿孔,圆形钮座,钮座四周一圈内向八连弧纹,其间短弧线纹相间环列。外有两周带密集短斜线纹的弦纹带,之间铸有“内而青而以召而明光而象夫而日之月兮”铭文,字体方正。面径8.8、背径8.6、钮高1.1、缘宽0.3、缘厚0.5、肉厚0.3厘米,重166.63克。

图6 编号M51:8东汉早期连弧纹昭明镜

编号M106:16(图7),镜体圆形,较大且厚重,素缘较宽,未锈蚀处多可见镀锡抛磨后的银白色光泽。镜北正中置半球形钮,半圆形对穿孔,圆形钮座,钮座四周一圈宽弦纹,之间有单弧线纹及短线纹相间环列。外有一周内向八连弧纹,其间三角纹和短竖线纹相间均匀环列。连弧纹外为两周带密集短斜线纹的弦纹带,弦纹带之间铸有“内而清而以而昭明而光而象而夫而日之月兮不泄兮”铭文,字体方正。面径11.2、背径11.0、钮高0.8、钮径1.5、缘宽1.4、缘厚0.6、肉厚0.3厘米,重286.75克。

图7 编号M106:16东汉早期连弧纹昭明镜

(二)日光镜

出土日光镜5面,皆圆形,镜面微凸,半球形钮,依据铭文字体可将其分为两类,变篆体铭文和篆体铭文,此两种类型铭文。

其一,变篆体铭文,共4面。编号M15:1(图8),镜体圆形,较小,素缘较宽。镜背正中置半球形钮,半圆形对穿孔,圆形钮座,钮座四周三短竖线与单线,相间分布。外有一圈内向八连弧纹,再外有两周带密集短斜线纹的弦纹带,弦纹带之间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铭文,铭文每字间以“”与“”纹样依次间隔。面径7.6、背径7.5、钮高0.6、缘宽0.7、缘厚0.25、肉厚0.15厘米,重59.91克。

图8 编号M15:1西汉晚期连弧纹日光镜

编号M40:12(图9),镜体圆形,较小,素缘较宽。镜背正中置半球形钮,半圆形对穿孔,圆形钮座,钮座四周三短竖线与单线,相间分布。外有一圈内向八连弧纹,再外有两周带密集短斜线纹的弦纹带,弦纹带之间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铭文,铭文每字之间以“”与“”纹样依次间隔。面径8.0、背径7.8、钮高0.55、缘宽0.58、缘厚0.34、肉厚0.12厘米,重127.17克。另配有一铁质镜架,为一窄长铁条,上端分叉呈合抱状,根端部分锈残,上端一叉枝残断,推断镜架底座应为木质,已腐朽。中间立放铜镜。残高9.05、宽2.46、厚0.28-0.86厘米。

图9 编号M40:12西汉晚期连弧纹日光镜及配套镜架

其二,篆体铭文,共1面。编号M55:15(图10),镜体圆形,较大,素缘较宽,锈蚀严重,镜缘及铭文带部分缺失。镜背正中置半球形钮,半圆形对穿孔,并蒂八连珠纹钮座,钮座四周八短竖线与连珠纹相隔,相间的四个连珠纹外各伸出一短竖线,外有内向八连弧纹,外两周短斜线纹间铸有“…天下大明□之者君王千秋万世常乐未央”铭文。面径11.11、背径10.9、钮高1.0、缘宽0.8、缘厚0.5、肉厚0.2厘米,重222.55克。

图10 编号M55:15西汉中期连弧纹日光镜

(三)四乳四虺镜

出土四乳四虺镜2面,皆圆形,镜面微凸,半球形钮。编号M54:1(图11),镜体圆形,较小,素缘较宽,镜表通体镀锡抛磨,制作精良,未锈蚀处仍有银白色光泽。镜背正中置半圆形钮,半圆形对穿孔,圆形钮座,钮座四周短弧线与短竖线纹相间环列。外有一周高凸弦纹,再外为两周带密集短斜线纹的弦纹带,两弦纹带之间有四乳与四虺相间环绕,乳、虺两侧均分布有变形三角纹,四乳带圆座,四虺身体弯曲成钩形,虺外各有一小鸟,鸟首与虺首相望。面径8.0、背径7.8、钮高0.55、缘宽0.9、缘厚0.4、肉厚0.15厘米,重92.00克。

图11 编号M54:1西汉晚期四乳四虺镜

编号M78:13(图12),镜体圆形,素缘较宽,镜面锈蚀较严重。镜背正中置半圆形钮,半圆形对穿孔,圆形钮座,钮座四周短弧线与短竖线纹相间环列。外有一周高凸弦纹,再外为两周带密集短斜线纹的弦纹带,两弦纹带之间有四乳与四虺相间环绕,乳、虺两侧均分布有变形三角纹,四乳带圆座,四虺身体弯曲成钩形,虺外各有一小鸟,鸟首与虺首相望。面径11.3、背径12.2、钮高0.7、缘宽0.8、缘厚0.5、肉厚0.2厘米,重222.55克。

图12 编号M78:13东汉早期四乳四虺镜

(四)四乳四兽镜

出土四乳四兽镜1面,编号M80:6(图13),镜体圆形,大且厚重,镜面微凸,素缘较宽。半球形钮,半圆形对穿孔,柿蒂纹钮座,之间均匀分布有四个花草纹,外有一周宽凸弦纹,再外有两周带密集短斜线纹的弦纹带,弦纹带之间有四乳与四兽相间环绕。四乳带圆座,四兽为两龙与两虎,背向钮座,逆时针方向作奔跑状,兽背均铸有三角纹。面径11.2、背径11.1、钮高1.1、缘宽1.1、缘厚0.8、肉厚0.4厘米,重307.22克。

图13 编号M80:6新莽至东汉早期四乳四兽镜

三、铭文释读及价值意义

此次黑水国汉代墓葬群出土的16面铜镜,以昭明镜为主,年代多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昭明镜铭文有4种:编号M10:13“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光象夫日月”,此处“内”应指铜镜镜面,“清”意为质地纯净,“昭明”为光亮、明亮之意,“象”出自《易·系辞》:“见乃谓之象。又,象也者,像此者也。”[2]75-90假借“像”,类似,好像之意,“夫”出自《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2]2498代词,这。此句意为铜镜质地纯净、明亮,反射的光好像这日月光一样。编号M32:8“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光而象夫日月心而忽而扬而忠不世”,此处“忽扬”有学者认为应是“物穆”之变形[3]606-607,“心忽扬”即心意微沉,“世”通“泄”,畅通之意。编号M51:8“内而青而以召而明光而象夫而日之月兮”,“兮”应为语气助词。编号M106:16“内而清而以而昭明而光而象而夫而日之月兮不泄兮”,铭文与M32:8仅有“兮”字之异。此4种铭文,皆系《续古文苑》载有汉《镜铭》其中一篇云:“内清硕以昭明,光辉卓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4]112

日光镜铭文有2种:编号M15:1“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此句在汉代日光镜中十分常见。日光镜铭非常富于变化,以‘见日之光’作为首句的居其多数。[5]16-17编号M55:15报告中释读为“…天下大明□之者君王千秋万世常乐未央”,据对比同时期其他日光镜之镜铭,现校释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服者君王,千秋万世,常乐未央。”

凡此出土铜镜实则为武帝开辟河西走廊后,开始向该地区派驻大批屯戍移民,提供实物证据,也为新莽时期中原地区战争频繁,向河西走廊地区移民人数日渐增多,中原汉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不断结合,提供可参考的基础资料。并与其他如铜钱、陶器、漆器等器物,一同证实了黑水国遗址的发展状况。另外,从铜镜铭文字体演变可以看出,边疆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性,但仍然跟随中原地区流行元素进行发展和演化。从铜镜的规格可以表明,汉代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铜镜在质地用料、制作规格上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或与汉代边疆地区居住人群的生活水平及社会文化有关。亦侧面证实相关文献史料记载的准确性,也为黑水国遗址自进入历史时期,由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开始进入繁荣阶段提供旁证。再者,此批铜镜继续丰富着中国铜镜史研究的资料,为两汉边疆地区铜镜的形制、制作工艺提供了对比研究实物。长期以来,在河西走廊地区罕有延续较长时间段的大型墓群,亦少见具有延续性的遗物、钱币出土,而此次黑水国墓群的发掘为这一研究的薄弱环节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地区的社会文化、葬风葬俗及制造工艺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半圆形铜镜铭文
一种半圆形螺栓卡环组件及用其固定悬挑工字钢的施工方法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半圆形溜尾提升吊盖吊装应力分析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典型课例培养学生创意实践能力
古代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