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分类思维,撰纲目清晰文

2021-09-13吴远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共同性差异性

吴远瑜

摘 要 在命题材料趋于复杂化及主题趋于宏大化的命题背景下,学生的考场作文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主题不聚焦,层次不清晰。分类思维是一种适用范围广、学生也容易理解的思维,将它引入到高中议论写作训练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思维提升效果,有助于学生写出纲目清晰的文章。

关键词 分类思维;共同性;差异性;主题聚焦;层次清晰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说明》明确指出:高考要通过情境及情境活动的创设来实现对“四层”内容的考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问题。因此,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也体现了重视情境创设,凸显价值引领,突出关键能力等特点。而其中核心价值内涵覆盖了德智体美劳五大领域。由于情境创设及核心价值体现的需求,高考命题存在材料趋于复杂化和主题趋于宏大化的特点。在命题材料趋于复杂化及主题趋于宏大化的命题背景下,学生的考场习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主题不聚焦,层次不清晰。纲,即文章的主题中心;目,即文章的分论层次。纲目不清的文章给阅卷老师带来极大阅卷困难。

究根溯源,学生考场作文的行文不流畅往往源于思维的不顺畅。因此,想让学生写出纲目清晰的好文章,还得从思维训练抓起。而分类思维是一种适用范围广、学生也容易理解的思维,将之引入到高中议论写作训练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思维提升效果,有助于学生写出纲目清晰的文章。

一、分類思维概念及作用

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给定事物进行类别的划分。而分类思维,则是一种对事物进行类别划分的思维方式。分类思维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例如对事情按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就是分类思维的一种运用。

图示如下:

从图示看,运用分类思维对一天的事情进行分类后,可以明确做事的先后顺序,从而提高做事的效率。同样道理,分类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审题时获取条理分明的信息,从而作出决策判断,写出纲目清晰的文章。

二、分类思维在审题中的运用

分类思维在审题中的利用,即利用材料的现成分类及潜在分类进行再提炼形成条理分明的决策信息。

运用示例一:

2021年八省联考作文题: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面对这道作文题,出现大量空谈泛谈“历史”的文章,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尝试采取用以下路径及方法进行分类审题:

运用路径:分析——综合——决策

运用方法:分类法和图示法

1.分析:在同一分类维度中找差异性

这道作文题为单则材料,属于潜在分类信息。首先需认真审材料,从整体把握材料大意,再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找出层次间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也就是不同类别的特征。根据对上面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后,可以明确找出以下分类信息——四种具有不同特征的精神:

A.面对强敌,坚决抵抗的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大无畏的精神。

B.国家大义面前,勇于担当、义无反顾的牺牲和奉献精神。

C. “舍小为大”的家国情怀与齐心协力的团结奋斗精神。

D. 热爱和平、不畏强敌,勇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担当精神。

这是运用分类思维进行审题的第一步,找出材料中的分类层次及不同类别的差异特征。

2.综合:在不同分类层次中找共同性

这个步骤要求我们综合理解材料,提炼出材料中不同层次类别之间的共同性。这个共同性,我们也把它称之为分类维度。它往往就是材料中的核心关键词,也是考场行文的核心关键词。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信息可提炼出四种精神的共同性是:“抗美援朝精神”。也就是说,第一步中四种精神层次的划分都是在“抗美援朝精神”这一维度中进行分类,四种精神分别体现了“抗美援朝精神”内涵的不同特征。那么,写作过程中,在界定“抗美援朝精神”这一概念时,应从四个内涵特征中作取舍,而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的发挥。所以,审到这一步,立论偏离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决策:依据图示作决策,确定写作论点

因为“分类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对事物或素材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式。而通过画图示的方法进行“分类思维”的运用展示,是一种最直观的方法。上面四种精神分类之间构成了一种不相容不对立关系,我们称之为层级性关系,可用层级性分类图示表示如下:

根据图示,再结合题目所给的任务——撰写以“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为主题的征文,可知这里的“铭记”不仅是铭记历史事件,而是铭记“抗美援朝中的丰富精神”。从而可确立论点:“铭记抗美援朝之伟大精神,勇迎当今时代社会之挑战。”因此,将分类思维运用到审题中,有助于主题聚焦。

运用示例二:

材料一: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用以描述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际格局。这种格局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拓展,形成了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材料二:为了改变“女学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这一状况,在社会各界帮助下,云南省山区教师张桂梅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虽身患多种疾病,但张老师依然倾其所有,连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钱款都投入了教育事业。这些因张桂梅老师而改变命运的女孩,毕业后大多选择医生、教师、警察等职业,主动投身偏远、贫困甚至危险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用于“如何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主题班会上讨论。

考这道作文题时,考场上出现不少偏离主题中心谈“奉献”“感恩”的文章,同样,也可用分类审题进行纠正:

运用路径:分析——综合——决策

运用方法:分类法和图示法

1.分析:在同一分类维度中找差异性

这道作文题分为材料一和材料二,属于现成分类信息。根据材料一、二可以在“人际关系的构建”这一维度中提炼出两种不同特征的人际格局:

A.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格局是一种差序(以远近亲疏分等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的人际格局。

B.现代社会新型人际格局是一种打破地域血亲局限的(无差序),人与人之间关怀互助的,无私奉献的(不利己),爱与善意不断传递(越递越厚)的人际格局。

这是运用分类思维进行审题的第一步,找出材料中的分类层次及不同类别的差异特征。

2.综合:在不同分类层次中找共同性

根据材料提供主题“如何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知两则材料是从“人际关系的构建”这一维度进行分类。这是运用分类思维进行审题的第二步,找出材料中的不同分类层次的共同性。

3.决策:依据图示作决策,确定写作论点

上面两种人际格局之间构成了不相容对立关系,我们称之为互补性分类,可用互补性分类图示表示如下:

根据图示,再结合题目所给的任务——撰写“如何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主题班会讨论稿,可知这里要讨论的中心话题不只是“爱”或“奉献”,而应是把“爱”或“奉献”作为构建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去讨论。从而可以确立中心论点如:“用爱传递人际温暖,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或是“打破人际的差序格局,让爱的波纹愈推愈厚”。如此审题,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止主题泛化和偏离的作用。

三、分类思维在行文中的运用

运用分类思维审题可以起到防止主题泛化和偏离的问题,但这还只是作用于审题立论环节。只有将分类思维运用到行文当中才能真正让文章呈现出纲目清晰的效果。

1.在同一维度中写出差异性(类的特征)

片段一:我们有幸生于互联网时代,便捷的科技扩大了我们人际圈波纹的外缘,这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将自己的良善散布于他人。或是走在路边轻手扶起一位老人,或是参加网上失学儿童捐助计划,或是“水滴筹”上稍许金额的援助,我们对于社会报以兼相爱的琼浆,社会必回以温情和谐的人际关系之琼浆!(《兼爱为核,人人相往》)

文段很好地运用分类思维进行举例,对“将自己的良善散布于他人”的“他人”进行分类,同时写出差异性。

图示如下:

片段二:悠悠中华,历史的大河中奔涌着无数的人与人的真情水珠。古有范仲淹用自己的俸禄为游士铺就未来之路;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真情大爱。今有“男儿付死生”的消防兵官陈陆持续救人于洪水之中,最终自己沉沦于深渊的大爱;“炊烟引万家”的万家夫妇,提供开放厨房供离家万里的“异客”找寻家乡的味道。古往今来,社会中这些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往往筑就着“人间”大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予人以爱,共筑“人间”大桥》)

文段同样运用分类思维进行举例,对所举人物按时间进行分类,同时写出差异性。

图示如下:

在行文中,运用分类思维写出差异性,有助于文章段落层次清晰。

2.在不同事例中写出共同性(类的维度)

片段一:放眼今日的社会,有倾尽所有资助教育的张桂梅老师,有驻守乡村、将美好青春奉献给贫困群众的扶贫干部黄文秀,也有不计生死、不计报酬的白衣天使。在他们的关爱与帮助下,山区的女孩用知识改变了命运,贫困的群众用劳动换来了富裕,受苦的病人因治疗得到了希望。

此段虽然写出了张桂梅老师、黄文秀同志、白衣天使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出了层次感,但是三者的共同性没有体现,显得主题不够明确,运用分类思维进行修改如下:

用关爱感化冷漠,用爱意温暖人心。放眼今日的社会,有倾尽所有资助教育的张桂梅老师,有驻守乡村、将美好青春奉献给贫困群众的扶贫干部黄文秀,也有不计生死、不计报酬的白衣天使。在他们的关爱与帮助下,山区的女孩用知识改变了命运,贫困的群众用劳动换来了富裕,受苦的病人因治疗得到了希望。心中有大爱,方能构筑人与人之间温情和谐的人际关系。(《用大爱构筑人际间温暖》)

修改后的文段首尾紧扣主题中心,做到了主题聚焦。

片段二:而善意与善意也总是打破血缘的屏障,跨过山海相互激荡呼啸。新冠疫情中,女儿拉着十七年前父亲抗击非典的行李箱出征请战,四川汶川百姓千方百计捐献几大车蔬菜,杭州保姆纵火案受害者林生斌悄悄捐出五千个口罩……这些人和因张桂梅老师改变命运的女孩一样,将他人曾对自己给予的善意,甚至是痛吻都一并接受,传播了爱的点滴雨露,促成了社会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善意的传递促成良好人际》)

片段二能写很好地出所举事例的共同性,做到主题聚焦。

图示如下:

综上,将分类思维运用到考场作文的审题及行文当中,是解决高中生考场作文“主题不聚焦”和“层次不清晰”这两大突出问题的有效方法。

[作者通联:福建晋江市养正中学]

另外,有些家长的教育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培训机构无孔不入的宣传和渲染给加剧的。尽管有些家长并没有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超过别人的偏激想法,但看到自己的孩子落到后面也是不情愿的。在培訓机构炮制的一些软文中,家长的这种心态被大肆渲染,“参加培训是标配,如果不参加培训就是要落后的,因为比你家孩子聪明的孩子都在培训着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些家长走上"鸡娃"之路,有一种止损的心理,是心不甘情不愿但又不得不为之。

现在,我国正在加紧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培训机构中的一些乱象也会得到纠正。对于家长来说,需要正视“鸡娃”现象。家长没办法改变大环境,但总可以为自己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微环境”。如果家长能多听听孩子真实的心声、多陪伴孩子,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一些“非必要”培训,给孩子的成长适当“留白”,这样家长和孩子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放。因此,在育儿的道路上,家长要不断成长,做自己孩子的“育儿专家”,多点理性和不随波逐流的淡定。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11日 作者系浙江省青少年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共同性差异性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共同性、差异性出现的价值和意义及其对当下中国画创作的启示与借鉴
思想、图像与风格——略论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下)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形成的共同性、差异性原因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
思想、图像与风格——略论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中日敬语的差异性
意拳与形意拳的差异性研究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