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用语的跨界魅力

2021-09-13李晓玉门薇薇

世界文化 2021年8期
关键词:用语比喻语言

李晓玉 门薇薇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不止出现在运动赛场和电视体育节目中,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扶贫攻坚决胜期”“A股大幅跳水”……越来越多的体育领域专业用语被挪用到描绘社会现象的其他领域中。其实,体育用语的比喻与借用现象不是新鲜事,早在古罗马时期——体育概念还未被准确提出——就已出现,且用于神学、政治等很多领域;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体现出不同的应用习惯与关注重点。

古希腊、古罗马是体育运动的发源地,出于对热爱竞技运动的诸神的崇拜,古希腊人极度推崇体育运动,并举办奥林匹亚竞技比赛、泛希腊运动会,使运动成为一场全民的狂欢。在古希腊,体育场甚至成为衡量长度的标尺,比如“将士们每日要行进150个体育场的长度”。而在古罗马,角斗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运动,胜利者不仅成为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更是罗马民族美德的象征。尽管后来提倡禁欲的基督教神学家们极力反对 “暴力、危险”的体育运动,但在古代晚期,广为人知的体育用语常被神学家用来做比喻,使传道的内容更易于理解。比如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曾说,“膏油象征着,我们是与魔鬼搏斗的摔跤手”,“摔跤手”一语的使用简洁、形象地传达出教父对于神职受任者所要经历磨难的描述。使徒保罗在 《哥林多前书》中也曾通过讲述赛跑、拳击的过程来布道、传教。他称赛跑时必须专注,不能被观众的目光和欢呼所影响,借以勉励基督徒时刻保持理智,排除所有可能分心的事物,节制、禁欲;正如选手为赢得荣誉而克己、严格地锻炼,基督徒为赢得堪比上帝生命的永生奖赏而甘愿忍受苦难;拳击手的激烈对抗、精准命中、坚持不懈也被用来激励基督徒在对待本性的罪恶时勇于出击,顽强斗争。

除了在神学传教时使用体育术语与意象,文学作品中也有丰富的体育痕迹。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取材古希腊罗马神话而完成的“神话辞典”《变形记》中,可以看到铁饼、拳击等不少体育运动的身影。太阳神阿波罗在追求河神珀纽斯的女儿达芙妮、卡珊德拉公主、玛耳珀萨公主等未果后,将爱意的目光转向了俊美少男。他在与美少年雅辛托斯一同掷铁饼时,被同样喜欢雅辛托斯的西风之神仄费罗斯看到,风神一怒之下改变了当时的风向,阿波罗掷出来的铁饼掉转方向砸到雅辛托斯的太阳穴,少年当场死亡,阿波罗悲痛万分,让死者倒下的地方长出美丽芳香的花朵——风信子。神话中借助掷铁饼的运动场景,隐晦地表达了当时被禁止的同性恋倾向。莎士比亚也热衷于在文学作品中使用体育意象,以增加画面的生动性和戏剧性。据德国讽刺作家约翰·菲沙特统计,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曾出现了50多次;在家喻户晓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出现了“赛马”这一项目,他用危险的赛马运动比喻罗密欧与雄辩的好友茂丘西奥之间的言辞交锋,并将其生动地描述为“wild goose chase”(“野鹅的追赶”),来体现两人之间唇枪舌剑的激烈程度。

而在经济、政治等领域有着更广泛的体育比喻与泛化,这是因为金融投资、政治交锋等常涉及对利益的争夺以及双方或多方的争斗,与体育竞赛较为相似。比如“三家企业冲刺IPO红杉布局”“6只基金大手笔蜂拥进场”“拟录取后被撤销资格,30人遗憾出局”等解说都融入了体育用语。有趣的是,一些社会用语对某些熟悉的体育用语进行了重新阐释,从而赋予其新的意义,如美语中棒球 “一垒”代表的意思是接吻,“二垒”是爱抚,“全垒”是性交,“左右手投球”则是双性恋。体育对社会的影响可见一斑。

體育比喻在不同国家与地区有不同的使用习惯,对某个项目用语的日常化改造也透露出对该运动项目一定程度的认可与偏爱。比如在美国,棒球、篮球、橄榄球用语使用较多,“threw a curve ball”(“投出曲线球”)是棒球用语,用来比喻令人惊讶、措手不及的事情;“get to first base”(“到达一垒”)比喻成功的开端。韩国热衷于射箭项目,“?? ??? ??? ???”(“拉弓擦鼻涕”)比喻想做某事时正好有了机会和借口……纵观古今,不同国家的特色体育已经融入国民的生活中,成为体育文化的生动展演。

体育用语为何会被广泛用做比喻,泛化到其他非体育领域中呢?这与体育在全世界的普及与发展不无关系。即使古代基督教神学家极力禁止体育运动,也无法阻止摔跤、射击、骑士运动等发展为世人关注的娱乐与消遣活动,因此会有教父、教徒使用耳熟能详的体育用语做比喻,增加教会语言的可理解性。随着体育项目的普及和专业运动员群体的增加,业余爱好者对体育用语的运用程度也在逐步加深,从之前仅对体育项目名称(如“摔跤”“铁饼”)的提及到现在专业术语(如“越位”“乌龙”)的使用,足以体现体育术语日常化进程。在体育化的影响下,体育术语甚至可以成为一门世界通用的跨国别语言,成为最为明了清晰的形容词与描述语。比如,在形容队伍实力强劲时,汉语中可能会使用“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等词语,经翻译后对于非汉语使用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使用形容足球最强阵容的“巴西阵势”一词则清楚明了得多。

体育用语作为不同阶级、不同种族共同享有的语言,可以增加宣传者与被宣传者之间的亲近感。借用体育意象,传播者将晦涩的内容依附在容易理解、更令人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之上,并恰当地运用比喻,从而在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引起共鸣。比如,坚持“捍卫”人民的利益、基层“战斗”堡垒、巴以冲突各国如何 “站队”……这些体育用语已普遍用于政治领域中,避免了政治语言充斥,增加了与民众的贴近度。此外,体育用语本身简洁生动、通俗易懂,且具有独特的张力和表现力,也是被大量使用的重要原因。比如在文学作品中,“摔跤”一词仅用两个字就可传达出双方重拳相向、凶猛搏击的激烈场景,比堆砌几个冗杂的形容词更有表现力。在金融、气象等报道中,“跳水”一词可表达出大幅锐减的效果,在传递意义的同时增加新奇感和可读性。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语言系统自身的调节。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变迁,出现了新的、无法用现有语言描绘的社会现象,尽管造新词也是应对办法之一,但最为简便的途径是赋予旧词新的含义,语言系统因此而进行自我调节更新。当前社会分工日益交叉,许多领域不再是霍尔沃兹般“麻瓜”们无法踏足的城堡,因此,“红牌”“替补队员”等词语才不断从体育赛场挪用至日常生活中,体育专业术语呈泛化趋势。将其运用在其他领域中进行新的阐释和解读,满足表述社会新现象的需求,赋予其等同于新词的创造性价值,这是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的。

相应地,体育也不排斥移植、借用其他领域的词语来描述自身,体现出一定的文化色彩。“摘得桂冠”一词现在常用来比喻获得冠军,而这一说法最早来自古希腊神话。太阳神阿波罗追求河神女儿达芙妮未果,达芙妮变成一株月桂树后阿波罗称“你将成为我的树,成为胜利者的荣冠”。后来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将月桂树的枝条折下来编成花环,奖给竞赛中的胜利者。尽管现在已不再使用月桂冠冕作为奖励,但 “桂冠”一词作为胜利者的象征就流传下来。中国则常用“夺魁”来表达这一含义。夺魁原指在科举中夺得“五经”第一名,后来泛指在考试或比赛中夺得冠军。在西方体育中,savior(救世主)常用以表示球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球员,这一说法有着浓厚的宗教意味;Achilles(阿格硫斯)则用来表示球队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源于古希腊神话中有着致命弱点——脚踵——的阿格硫斯,汉语中对应的说法为“软肋”。中国的体育文化也有不少对古代汉语的借用。比如“国手”一词原指才华横溢的诗人,后指下棋高手,而现在该词常被用来指称球技高超、数一数二的国家级运动员。

无论是非体育领域中使用体育用语做比喻,还是体育对其他领域语言的借用,都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和形象性,给一些无生命的词语赋予动感,使之具有人性化的温度。这种认知与表达方式,不仅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所驱动,更是世界文化交织辉映的美妙之处。

猜你喜欢

用语比喻语言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比喻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比喻最爱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什么是比喻
礼貌用语大家学!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