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视角下吉林省高校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

2021-09-13骆秋含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3期
关键词:吉林省体系人才

文/骆秋含

相关生态学视角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在生态学视角下,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的实施属于一个有机的整体,参与学习的学生群体可以在其中近似地被看作为生物有机体,学生学习环境可以被认为是生态环境,参与学习的过程可以定义为在指定的区域内,生物体与环境之间进行有机物质交换的过程。当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具备一定的能量转换循环关系时,便可认为构建了一个生态可持续发展大环境[1]。而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发生变革的当下,市场运营截止至今已相比早期获取了更高的收益,与此同时各个地区的教育市场也在社会发展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考虑到在此过程中人才的发展是呈现一种动态化趋势的,因此,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调整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定位不同群体中存在的差异性,明确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才能确保高校输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呈现一种相同趋势。目前,执行此方面工作,不仅是教育市场协同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文将以吉林省高校作为试点研究院校,对其校内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现状进行深度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措施,实现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同时,解决不同层面、不同需求人才创业困难的问题。

一、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构建现状

纵观我国吉林省高校创业培养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不难发现导致创业培养体系应用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未能妥善地处理校内教学工作(内部环境)与社会创业与就业市场(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的某种供需不平衡现象。为了深入地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对高校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现状进行分析。

现如今,吉林省高校仍沿用常规的教育理念进行人才培养工作,尽管在不断的实践中已尝试了并进行多角度改进,但改进工作的实施并不理想,创业培养体系不仅没有与人才差异性需求相对应,甚至也没有立足于服务社会的教育宗旨。与此同时,相关研究者对校内当下实施的创业教育课程进行了探讨,发现校内差异性创业培养课程不仅没有突出区域优势,同时也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的特色,一味地将高效率输出人才作为着力点,导致高校创业培养体系呈现出千篇一律的问题[2,3]。总之,在完成对吉林省高校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构建现状的分析后,笔者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是较为显著的,而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在遵循教育部门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更多的实践改革行为。

二、生态学视角下高校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截至目前,我国教育市场已对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深度的探索与挖掘,但多数输出性理论仍以借鉴国外研究成果为主[4]。为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还应当基于生态学视角下,把握校内人才培养环境与外部社会变革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生态学视角下,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应用将更加注重价值性,教师也将更加关注学生群体与产业发展结构之间的联系[5]。常规的教育模式也将被转换成动态化的教育模式,学生群体与社会之间的衔接将更加密切。尤其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创业发展个人能力,而经过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教育的大学生,将清晰地认知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基于生态学视角下,对吉林省高校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开展研究是具有某种现实意义的。

三、生态学视角下吉林省高校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构建

(一)基于生态学视角建设差异性创业培养综合环境

为了确保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以吉林省高校为例,整合生态学视角,对创业培养综合环境的建设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应明确高校内部的教育环境应由常规大学具备的规模、交换物质(/教育资源)、教育理念(/高校发展文化)、行为模式(/教育手段)等要素协同构成[6]。并且,创业培养综合环境是高校在教育市场运转的基础性因素,只有完善了“大环境”,才能保障不同要素在指定环境内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对此,本章从下述两个层面,对创业培养综合环境进行生态化处理。

一方面,要求吉林省高校从内部环境层面入手。即定位高校在区域教育产业中的地位与其所属规模,整合校内现有的教育体系,不断在外部引进教育资源。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针对此部分群体执行差异性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先明确人才对其自身未来发展的初步规划(包括发展方向、期望就业岗位等)。在掌握人才创业的基础需求后,提供参与学生更多的校内创业资源,培养其步入社会后的基础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等)。通过此种方式,挖掘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并在遵循吉林省地方高校内在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寻求内部差异性创业培养工作在实施中,多种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另一方面,要求吉林省高校从外部环境层面入手,将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构建的着力点立足于开放校内教育环境,将差异性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国际,通过此种方式,达到校内综合环境与校外综合环境相互交融的目的。例如,高校可尝试进行对外推广,与英国、美国等著名院校签署双学位协同创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定期进行双方的短期文化交流、志愿者活动等,并及时地调派吉林省高校从业教师到指定院校进行文化交流,致力于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对外学习机会,使人才在参与学习中开阔视野、及时掌握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趋势,从而实现校内综合环境与外部综合环境的相对平衡,达到差异性创业培养综合环境生态化的目的。

(二)融合校企文化健全差异性创业培养课程

在完成对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大环境”的建设后,应遵循校企合作规律,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填充差异性创业培养课程内容。在此过程中,可将人才按照生态学循环规律,划分为五种差异性类型人才,分别为“学术型创业人才”“应用型(/工程型)创业人才”“管理型创业人才”“国际型创业人才”“创新型创业人才”。挖掘不同类型创业人才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为其提供多元化的创业培养课程(见表1)。

表1 差异性创业培养课程内容

按照表1中的内容,完善并填充吉林省高校差异性创业培养课程内容,可以确保资源在校内与校外呈现一种相对流通与循环的趋势,通过此种方式,实现基于生态学视角下对高校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

四、结语

在对生态学视角下吉林省高校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中,笔者提出了建设差异性创业培养综合环境、融合校企文化健全差异性创业培养课程等措施。尝试了以吉林省某高校作为试点院校,进行针对性的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经过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吉林省试点高校已在企业内注册长期合作资质,并在我国创新型大学等级评估中取得了成绩。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实践成果与实习成绩显著,其中部分学生在“全国优秀创业学生评选”中获得了金银奖项。因此,本文提出的差异性创业培养体系构建策略,在实际应用中,是具有显著效果的,也是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

猜你喜欢

吉林省体系人才
人才云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