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帮助残障人士提升其家庭抗逆力可行性研究

2021-09-13黄译萱陈锋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3期
关键词:案主家庭成员社会工作者

文/黄译萱 陈锋

据初步统计,到2010年底,我国残疾人总数达到8502万人。其中属于重度残疾级别的残疾人数量为2518万人,属中度及轻度级别的残疾人数量为5984万人。但是,由于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建设还不充分和整个社会的污名化,时常伴随他人的不理解,导致残疾人群体出现自信心不高和孤独的状态,不利于该群体恢复健康的社会功能。同时,它将影响残疾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稳定。本研究将运用家庭抗逆力理论,结合至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中的增能、赋权理念,探讨帮助残障人群实现助人自助可能性,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风俗文化背景,将外来理论与国内研究现状结合,探索在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实务进程路线。

一、概念诠释

(一)家庭抗逆力

芝加哥家庭健康中心的联合创始人沃尔什教授在前期建立了以潜能和优势视角为导向的家庭典范,以了解家庭对困难状况的复原力。他结合生态学提出了包括三个重要阶段的家庭抗逆力过程:家庭信念体系、家庭组织模式、家庭交流过程[1]。

沃尔什教授认为,家庭的抗逆力是家庭抵挡损坏性生活挑战并从中恢复的能力,以变得更强壮,更具有弹性。这是整个家庭做出反应和恢复的过程,是一个耐心、自我调理和成长应对危机困境的积极进程,能战胜危机并形成模式[1]。

(二)优势视角理论

这种观念着眼于人们的内在力量和优越的资源,意味着环境和个体的优势、可利用资源被视为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主要的关注点,而不是对问题和疾病的关注,并且该理论假设个体存在能力及内外部资源使他们能够有效应对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困境。

二、社会工作实务方法

以下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将基于沃尔什教授提出的家庭抗逆力过程体系展开论述。家庭抗逆力的多方动态过程系统的框架定义了家庭复原的三个主要过程:第一,家庭信仰体系包括三个维度:家庭对逆境的看法及态度、对未来的期待、超越和精神信仰;第二,家庭组织模式包含三个维度:家庭恢复能力、相互依存性、社会经济资源;第三,家庭交流过程也包括三个维度:家庭应对困境时保持冷静清醒、增强情感表达、提高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家庭抗逆力三个过程中包含的不同维度,并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笔者提出更加符合中国文化背景及观念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的可能性操作方法,以提升其家庭抗逆力(见图1)。

图1 家庭抗逆力多方动态过程系统框架图

(一)个人层面基于信念体系

1.个人信念系统修正

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首先,与案主建立平等尊重的工作关系;其次,在案主对社会工作者信任的前提下,保持同理心,主动倾听案主的故事及倾诉,以帮助案主发泄焦虑情绪,获得情感释放;再次,发现案主存在的不合理认知,并使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的方法,使案主意识到自己语句前后的矛盾之处,并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合理认知;最后,修正案主的不合理认知,协助案主建立更加积极的认知图式,并通过正强化及负强化的方式帮助案主形成更加合理行为。

2.兴趣爱好培养

由于部分残障患者存在行动不便、长期居家、与社会其他群体融合不当而产生的抑郁、自我封闭的状况,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增能理论和方法,以优势视角为基础,积极探索及发现案主个人存在的优势和潜能,协助案主发挥自身特长和能力,实现自我成长。如:绘画、手艺香薰、冷皂制作、瑜伽等。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为残障人士单调的生活添加乐趣和成就感、使其缓解不良情绪,还可以使其获得一门手艺,缓解其个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家庭层面基于交流过程

疾病、灾祸等会破坏家庭原先的生活条件,影响家庭结构,导致家庭功能出现障碍。因此,如何迅速介入受害者家庭、推动其尽快恢复家庭职能、协助其家庭功能复原、保持家庭的正常运作逐步成为社会问题。

1.传播知识与政策

首先,社会工作者须协助残疾人家庭了解相关医疗、社会、政府等相关政策,使残疾人家庭享受合理政策福利,维护其合法权益、获得经济补助、缓解生活压力。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合理利用外部资源,请专业医生为残疾人家庭群体讲解康复知识、预防措施、治疗方式、居家注意事项等。

2.情感功能恢复

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结构化的叙述和家庭聚会游戏方式来帮助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并使家庭成员了解情感表达的含义和重要性。鼓励成员积极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制造爱心卡片大胆表达自己对家庭其他成员的爱意。同时,引导家庭成员加深对家庭困境的了解,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改善家庭关系[2]。

3.开发积极的家庭图谱

社会工作者协助家庭成员共享生活故事和成就,表达对于目前困境的看法及态度,可以增加家庭活跃性。探讨过往的家庭表现,并鼓励家庭成员一同认识到目前家庭内外部资源和技能的存在,协助家庭对于这些技能及资源的可使用性进行评估与分析,增加家庭面对困境的自信心和坚持对抗的决心。

4.制定仪式和惯例

例如,安排日常工作和休息,这些对于帮助残疾人家庭在困境和混乱的节奏中恢复稳定生活极其重要。惯例与仪式能够帮助处于危机中的家庭成员建立情感枢纽并增强家庭身份。当家庭发生危机或发生重大变化时,家庭结构和日常活动可能会受到干扰。例如,一个家庭成员患病并住院,那么家庭的生活节奏将受到影响,其他家庭成员有必要调整其生活和工作时间,以照顾患病的家庭成员。

在实践中,有必要确定家庭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惯例(如生日、假日),并帮助残疾人家人找到维持这些惯例的办法。当外部不良事件损坏家庭生活的节奏时,社会工作者协助残疾人家庭一同制定策略,以维持既有惯例或者制订新的惯例。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鼓励残疾人家庭建立新的方式,来纪念他们在与困境对抗中的成功或他们失去的东西。

(三)社区层面基于组织模式

1.注重协同合作

社会工作者协助残疾人家庭与经历过类似情境的其他家庭建立联络,开设焦点小组为有需要的家庭建立互相沟通的桥梁,利用小组工作的模式使各个残障患者家庭相互交流、表达情绪、分享积极有效的实践经验、各自家庭面对困境时的做法及经历,从而使残障患者家庭相互学习,从中受益。

组建具有相同背景或经历的成员的小组,有利于小组成员产生同理心,促进其积极帮助其他小组成员。这样的氛围会形成互帮互助的有利局面,从而使案主提高助人自助的能力,发挥自我潜能,获得自身成长。

2.利用外部资源

社会工作者协助残疾人家庭对网络系统进行分析并寻找资源。此时在社会工作实务服务中,社会工作者更多的角色是充当资源链接者,可以通过梳理以下几个层面的网络协助案主获得支持:①案主的个人支持网络,如亲人、朋友等;②案主邻里网络,尤其是残疾人照护人员等可以提供帮助;③社区支持网络,主要帮助案主链接政策资源;④专业支持网络,如社工、医生等;⑤社会支持网络,如政府、中残联、慈善机构、公益平台等的援助。

三、结语

对残疾人群体进行帮扶,顾及经济补贴和物质满足固然重要,因为这些家庭会缺乏一定的劳动力与正常时间精力从事社会活动,还需要支付必不可少的医疗费用、康复费用等。为了维持其稳定的生活,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当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帮助残疾人家庭获得经济补助、辅具支持、为该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和时间的成员做就业指导,使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有利于其家庭能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压力。其次,对残疾人群体进行帮扶,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其个人甚至其家庭的精神层面。因为他们不仅承受着自身生理缺失带来的生活不便、行动不便、社交不便等负面影响,还需要承受整个社会运作对其产生的与其他群体正常融合、就业困难、社会误解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因此,残疾人个人及其家庭的精神层面需求更应该被关注,作为社会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帮助该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掘其潜能,并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社会工作者应从优势视角出发,以增能理论为基础,介入残疾人家庭,协助其发展自身及家庭优势,发掘自我潜能,实现残疾人群体的个人成长的同时,提升其家庭抗逆力。

猜你喜欢

案主家庭成员社会工作者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个案:发挥“家一校一社”联动作用实现全方位的关注与支援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