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施草莓优质丰产技术措施

2021-09-10王占久

吉林蔬菜 2021年1期
关键词:花芽分化花序棚室

王占久

草莓不仅酸甜可口,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草莓不仅富含多种维生素,而且还含有胡萝卜素、鞣酸、天冬氨酸、铜、草莓胺、果胶、纤维素、叶酸、铁、钙、花青素等营养物质。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远比苹果、葡萄高7~8倍,所以尽管草莓价格偏高,仍然是很多人常食水果之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草莓采摘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的休闲娱乐方式。在北方寒冷地区常常利用温室大棚种植草莓。利用设施进行草莓生产具有明显优势:鲜果采摘早,上市供应期长。设施条件下草莓鲜果采摘最早能于11月中下旬陆续采摘上市,可持续采收至翌年5月,采收时间为6个月,相比露地栽培能够提早5个月,采摘时间约多5个月。设施栽培的草莓产量高,经济效益好。采用温室大棚栽培可使草莓植株抽生更多花序并连续结果,增加产量,提高效益。

1 选择健壮草莓苗

选择优良品种使优质高效的关键措施,用于温室大棚栽培的草莓品种应该具有独特品种优势特点。早熟丰产、休眠期短、容易成花、花期较抗低温、果实个大、易着色、抗性强、耐高温高湿,如书香、燕香、秀丽、章姬、甜查理、红颜等品种。为了创造良好的授粉条件,提高品质和产量,还需配置2~3个授粉品种。草莓大棚种植采收早,花前生长期较短,所以要选择壮苗种植。壮苗标准:根系发达,植株健壮,叶柄粗短,叶色绿,成龄叶5~7片,新茎粗1.5厘米以上,苗重30克以上。

2 土壤消毒

草莓栽培生产忌重茬种植,重茬极易导致植株发生黄萎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在设施条件下,定植前应对棚室内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对于连续种植草莓超过3年的土地,在7月上旬结合增施有机肥进行改土,可防止发生连作障碍。具体做法:在充分施用有机肥的同时,第一年每亩施用石灰氮40千克,第二年每亩施用石灰氮20千克,第三年每亩施用石灰氮10千克,深翻土壤后覆盖棚膜,利用太阳能高温消毒处理30~40天,杀灭土壤中的病虫害。

3 整地做畦

对棚室内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后,可于8月初平整土地,每亩施入充分腐熟有机肥5000千克、三元复合肥50千克,施入深度30厘米。棚室内采取南北向深沟高畦栽培,一般要求做成宽50~60厘米畦面,达到沟宽35厘米,深约30厘米,保持畦面平整。高畦两边加小土埂将两边做成弧形,便于浇水和追肥等作业。

4 定植

4.1 适时定植

草莓定植时间较早,一般在顶花序花芽分化后5~10天进行。裸根苗应早栽,假植苗或带土坨苗栽植时期可稍晚些。

4.2 定植方法

高畦栽植,每畦栽2行,株距15~20厘米,行距25~30厘米,每亩栽植8000~10500株。定植时要注意将草莓茎弓背朝向畦沟一侧,使花序能够向畦两侧抽生,有利通风透光和果实着色,减少病虫害,采摘方便。最好采用容器育苗,带土坨栽植,减少根系损伤,缩短缓苗期,提高成活率。

4.3 定植前薰棚

保护地栽培时,为了杀灭前茬生产中的病菌,预防和减少灰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发生,应在定植前15~20天提前扣棚增温并进行棚室消毒。建议安装硫磺熏蒸器,试验表明,每亩安装8~10台,可杀灭棚内及土壤表面大量的病原菌,在减少用药60%的情况下,白粉病及灰霉病发生较轻,防病效果提高20%左右。

5 扣棚保温覆盖地膜

棚室栽培关键要适时扣棚保温。一般在草莓顶花芽分化后就要及时进行扣膜,此期第一腋花芽开始分化,植株即将进入休眠。草莓品种大多于10月下旬渐近休眠,腋花芽开始分化,要使草莓不休眠,又不能影响腋花芽分化,两者较好兼顾的时间即为扣棚保温最适时期。一般北方寒冷地区扣棚保温适期在10月份,外界最低气温降至8~10℃时进行。

地膜覆蓋是草莓设施栽培中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生产中常用黑色地膜进行覆盖,这是因为黑地膜的透光性差,可减少杂草生长。一般在扣棚后10天左右覆盖地膜,最好选择在早晨、 傍晚或阴天进行。覆膜后立即破膜提苗,破膜时孔越小越好,注意不要伤害植株。地膜展平后,立即浇水。覆膜如果太晚,植株较大,提苗困难,且容易折断叶柄,影响植株生长发育。

6 温湿度管理

扣棚后,草莓温度管理措施是保持前期高、后期低。初期促进花芽分化,防植株休眠。白天温度28~30℃,超过30℃及时通风;夜温12~15℃,不低于8℃。保温初期外温较高,可不盖保温覆盖物,白天室内温度视情通风降温。现蕾期白天温度25~28℃、夜温10~12℃,夜温不宜过高。开花期白天适温23~25℃、夜间8~10℃,夜温不低于5℃。果实膨大期白天适温20~25℃、夜温6~8℃,较低夜温有利于养分积累,促果膨大。采果期白天20~23℃,夜温5~7℃。

通过揭盖草苫和通风口大小调节温度。通风能降低室温和空气湿度,还能增加室内二氧化碳含量。温室通风尽量先通顶风,再行腰部通风或底部通风,有后窗温室可打开后窗通风。为防湿度过大,选用无滴棚膜,否则棚膜水滴影响光照,容易浸湿草莓花柱头,导致畸形果及病害。适度控制室内相对湿度达40%~50%。

7 加强光照管理

较寒冷冬季,光照是影响温室大棚草莓种植的一个关键因素。要保持棚膜清洁增大透光率,增加光照。可通过人工补光增加光照,每隔4米安1盏100瓦白炽灯,或每隔3米安1盏60瓦白炽灯,距离植株高出1.5米。也可每隔4米安装1盏40瓦LED植株补光灯,灯离植株1.2~1.5米。

采取多种方法补光,如延长光照或间歇光照,效果比较明显,间歇光照最为经济。补充光照可以促进植株生长,提前成熟,降低畸形果率,但对产量影响不大。早晨照明增大果实有效,傍晚照明叶柄容易伸长。

8 水肥管理

草莓促成栽培,植株生长周期加长,需肥量增大,肥水不足易造成植株早衰。草莓生长期根据植株生长,追4次肥。植株顶花序现蕾时施肥,可促进顶花序生长。顶花序果实膨大期施肥,以磷、钾肥为主,有利于增大果实,提高品质。顶花序果实采收前,以追施钾肥为主。采收后期再追施一次。每次追肥不宜过多,以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10千克为宜,结合浇水追肥。

棚室栽培一般在封冻前浇水,浇透畦埂为宜。扣棚前和覆膜前各浇1次水,以后追肥同期浇水,采取膜下滴灌技术,有效降低棚室内湿度,提高地温2~3℃,促进土壤疏松,也有利于草莓根系生长,减轻病害发生。

9 植株调整管理

9.1 摘病老残叶

草莓植株生长中,叶片逐渐老化和黄化。黄化老叶消耗营养物质多,易发病害。新生叶展开时,定期去掉病老叶,减少植株养分消耗,改善株间通风透光。

9.2 掰芽

棚室草莓生长旺盛,易分生腋芽消耗养分,降低大果率,影响产量,需掰掉多余腋芽。在顶花序抽生后,植株选留2个方位较好、生长健壮腋芽,其余去除,后续再抽生腋芽也及时掰除。

9.3 去除匍匐茎

从草莓植株叶腋间分枝长出的匍匐茎和花序,消耗母株养分,影响腋花芽分化,降低产量,生长过程中要及时去除匍匐茎。

9.4 整理花序

草莓花序上高级次花芽分化较差,果实较小,商品价值低,要对整理花序,合理留果。每花序留7~10果,其余疏除。采用高垄栽培,在垄两端钉木桩,绳子拴木桩上拉紧,支起花序,防止花序接触地面,提高果实品质。去除结过果的花序,促进抽生新花序。

9.5 草莓垫果

草莓植株矮小,坐果后果实下垂易接地面,果实污染和感染病虫,果实着色不均,影响果实品质。

对草莓采取垫果处理,使用地膜垫果,现蕾后用切碎稻草或麦秸垫果。采收后及时撤除垫果材料,以利田间管理。

10 放蜂授粉提高坐果率

草莓属于自花授粉植物,但异花授粉可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减少无效果、畸形果。草莓自然授粉主要通过风和昆虫完成,但冬季温室促成栽培环境密闭,需进行辅助授粉。

常用方法是棚室内放蜂,以1只蜜蜂1株草莓比例放养效果好。在草莓开花前3~5天将蜂箱放入室内,让蜜蜂适应棚室内环境。蜜蜂飞行距离400米,访花时间为8~16小时,蜜蜂适宜活动温度为15~25℃。

在放蜂时也可使用熊蜂,因为熊蜂个体大,周身密布绒毛,易于黏附和携带大量花粉,且日工作时间长,能抵抗恶劣环境,对低温、低光密度适应性强,在室内温度超过8℃的阴雨天,熊蜂照样出来访花。草莓开花初期,傍晚時将蜂箱放入温室,蜂箱应高于地面20~40厘米,第二天早晨打开巢门即可。

一般每亩棚室1箱(50~80只)熊蜂,使用1.5~2个月后更新。授粉期间可通过观察进出巢的熊蜂数量判断其活动是否正常,晴天上午9~11时,如果20分钟内有8只以上熊蜂飞回蜂箱或者飞出蜂箱,则表明熊蜂处于正常状态。不正常蜂群,应及时更换。当熊蜂授粉时间超过2周以上时,箱内自带饲料基本耗尽,可将1∶2糖水倒入盘中,放在蜂箱附近饲喂熊蜂。盘中放入小木棍或者几块石子,防止熊蜂采食时淹死,每2天换一次糖水。熊蜂授粉期禁喷农药。在温室通风口设置一层窗纱,避免蜂从通风口飞出。

11 果实采收

棚室栽培草莓以鲜食为主,果面70%以上呈红色采收。冬春温度低,应八成熟时进行采收;早春后棚室温度逐渐升高,草莓的采收期可以适当提前。

一般草莓采摘要选择在当天上午8~10时或下午4~6时采摘,采摘时一定注意不要采摘露水果和晒热的草莓果。采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轻摘、轻放,尽量不要碰伤草莓花萼。

草莓果正确的采收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切断果柄,随机摘下,采摘的果实果柄越短越好。

参考文献

[1] 张淑华.凌源市设施温室草莓栽培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2020(09):01.

[2] 王洪芸.温室草莓栽培新品种甜查理[J].长江蔬菜,2013(01):08.

猜你喜欢

花芽分化花序棚室
原地翻建大棚三注意
促进花芽分化 提高果树产量
稀土在棚室蔬菜种植中的妙用
低温和5—氮胞苷对油菜花芽分化和DNA甲基化的影响
果树花芽分化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葡萄花序整形修剪技术
傀儡师·连载六
花序最大的木本植物
花序最大的草本植物
高维寒带棚室食用菌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