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吴贻芳先生的教师人才培养观

2021-09-10黄琴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

黄琴

摘要:吴贻芳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以来教育史上著名的女性教育家,在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达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师人才培养观:德智体群“四育”并举;学贯中西,强调英语学习;文科和理科兼备,博雅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重;突出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培养高校内学生自主实验的才能;迎合社会需求,创办特色专业。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来研究吴贻芳先生的教育思想。研究吴贻芳先生的教师人才培養观,对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师人才培养观;吴贻芳先生;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7-0024-03

吴贻芳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女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年轻时曾经担任过北美基督教学生会会长。1928年,她完成了博士论文后获得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生物学与哲学博士学位,同年,接到了母校金陵女子大学董事会聘请她出任校长的信函[1],并于此开始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一职。她在担任校长2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为我国的教育界和科技界培育出了大量杰出的女性教育者。20世纪40年代中期,吴贻芳先生作为女性代表,出席了当时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能够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由吴贻芳先生个人摘得。正是因为形成了正确的教师人才观,吴贻芳先生才能够获得如此出色的成就。

一、德智体群“四育”并举

吴贻芳先生认为,好的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全人”。具体来说,好的教育内容要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与全面性。她认为,要想培养出优秀的教师人才,就需要对教师展开全面的教育[2]。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在吴贻芳先生的指导下,金陵女子大学秉承的“四育”并举,德育方面主要表现为“金陵女子校内的学生要有独立的价值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以及崇高的道德观”。具体来说,吴贻芳先生尤为重视人格塑造在学生德行中的作用,根据学校学生手册要求,对学生的德行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强调学生在校内要养成良好的学风和人格观,遵守学校的校规。

(二)树立正确的智育观

智育方面,具体表现为“要求学生能够精通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社会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比如金陵女子大学中的两大王牌专业———社会学系和家政学系,属于这两个系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相对比较频繁[3],她们在附属学校的儿童福利实验所和儿童行为指导所和乡村服务处,积极地进行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科的兴趣,对今后的工作有所裨益。

(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体育方面,具体表现为“要求学生了解系统的体育知识,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形成对形体美的追求”。比如金陵女子大学四年唯一必须开设的必修课是体育[4],学校还要求只有体育达到学校规定的合格标准,才能毕业。在体育课上,教师的要求十分严格,体育活动的内容多姿多彩,包括各种体能训练,比如徒手操等体育活动[5],可见致力于提高和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四)树立正确的群育观

群育方面,具体表现为“通过学校内部的许多社团组织进行活动,塑造女大学生互帮互助精神、团体意识、自治能力、组织能力和团体内沟通协商能力”。“群育”在金陵女子大学得到特别重视,主要因为金陵女子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女届领袖”[5]。金陵女子大学设立了许多学生社团组织[6],并且在大学期间举办了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这些社团组织根据学校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针对金陵女子大学中女生心细手巧的特质,依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指导校内的女生帮助校园周围的民众进行读写训练和幼儿托育等工作。这也就促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自治能力和互助精神。

可见,德智体群“四育”并举的“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不但可以让教师人才队伍建设能够得到良性发展,还能够促进高校教师人才持续改善自我、加强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职业的意义。

二、学贯中西,重视英文教学

吴贻芳先生认为,大学教育的办学宗旨不仅在于传授本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更在于将外国先进的科学的文化作用于本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从而丰富和提升大学教育的文化内涵。具体来说,其办学宗旨体现在教育实践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重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作用,和勉励学生留学进修[6],以所学知识来回报祖国。

(一)重视英文课堂教学和考试

在金陵女子大学中,大一和大二学生的必修课当中就有英文课。同时,在英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每学年都规定了阅读一定数量英文名著,对学生的家庭作业与调查报告也统一要求采用英文写作[7]。不仅如此,学生在大二下学期还要进行英文概括考试,以此检查他们对所学英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并且,只有考试及格的学生才能继续攻读大三[8]。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吴贻芳先生认为当时中国教育和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校内的学生若能拥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可以进行出国深造,学成之后不仅可以报效祖国,还能够补充母校的师资人才队伍。

因此,吴贻芳先生十分看重学生的英语能力,并且也花费了重金力求名师来指导校内的学生,这也促使学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靠着出色的英语能力,能够继续出国深造,进行学业。比如金陵女子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刘恩兰女士不仅在国外获得了博士学位,还获得了周围同学和导师的认可。毕业后,刘恩兰女士谨记母校的嘱托和吴贻芳先生的指导,了解到母校缺少师资的情况,她毅然回国,并且在母校担任了一名教师,为母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英文运用能力

金陵女子大学要求学生每学期需要阅读几本英文经典名著,促进学生英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校内的英语系则是采取全英文的教学方式。不但如此,吴贻芳还规定英语系的高年级的学生必须要采用英文进行写作[9],要求她们每学期都要举办英文的演讲会、辩论会、英语话剧等活动,以此加强学生的英文口语运用能力。并且,英语系的学生还被规定要参加英文文学座谈会[9],探讨阅读英文名著的体验和心得。比如英语系的学生相较于其他各系的学生,不仅能够得到更多的英语能力的锻炼,也能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而且她们常常因为自身的英文能力优势,在外面能谋求到翻译之类的工作,从而能够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的独立。

可见,金陵女子大学所实施的“学贯中西”的办学宗旨,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人才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也利于增强教师人才队伍服务大众的意识。

三、文理兼通,博雅与专才教育兼顾

吴贻芳先生认为,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关键在于塑造人的整体性的发展。具体来说,人的整体性的发展需要以获得广博的知识作为自身的基础。而学科的过分细化,不仅容易割裂知识间的整体性和延伸性的联系[10],也容易造成人才的片面发展,不利于人的长期性和整体性的发展。因此,在金陵女子大学中,吴贻芳先生主张采取文理兼习的制度,满足社会对培养学生的需求。

(一)文理兼修的课程指向

金陵女子大学要求主修文科的学生也必须选修具有四个学分的有关理科的学科,同时,修习理科的女生也必须修习一门有关社会科学的学科,来完成自身的学业。并且,吴贻芳先生还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情况,考虑到大学生艰难的就业压力,对学校中施行的文理兼通的制度,又做了新的调整[11],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校内基于社会需要,删减了校内课程安排的有关纯理论的学科,加强了对应用学科的传授与学习;另一方面,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对学校中的人文学科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加强了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的联系,更加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比如金陵女大的女生和金陵大学的学生一起选课做实验期间,金陵女大的学生面对困难重重的化学实验和物理实验,也能和男生一样进行实践操作,而且做得比男生还要细心和胆大。这不仅赢得了金陵大学男生的认可,也让金陵女大得到教育界的关注,使得金陵女大的学生声名鹊起,受到了国内和国外教育专家的好评。而吴贻芳女士办学的举措,也得到了回报。

(二)实施博雅教育和专才教育

在吴贻芳先生的指导下,金陵女子大学中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得益彰。而且,学校更加侧重应用知识和专业训练方面的需求,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更加强调专精。无疑,吴贻芳先生在人文方面的博雅教育与科学方面的专才教育方面[12],找到了两者完美的结合点。

由此可见,金陵女子大学实施的“文理兼顾”的教学方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人才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的教师人才。

四、重视社会实践,锻炼学生自主操作能力

吴贻芳先生指出,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够塑造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还可以充实学生的课业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学校当中的书本知识。具体来说,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形成与发展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作为自身的发展基础。而学校中的学生容易受到理论知识的束缚和桎梏,很难在实际工作中自如地展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

(一)增设科系,服务社会实践

金陵女子大学开设了家政系和社会学系两个专业。学校专门针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制定了特殊的考核要求,要求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不仅要频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自身的课业[13],还要到全国开设的乡村服务处、儿童行为指导所和儿童福利实验所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包括照顾幼儿和为妇女传授文化知识和家庭管理知识,以及为失学儿童传授文化知识和制作手工艺品的谋生技能。

(二)设置社会实践活动考核要求

金陵女子大学除了要求家政系和社会系直接面向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调研,面对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根据专业性质和特点,设置了相应的社会实践考核要求[14]。其中修习文科的学生,学校要求她们毕业论文的课题要从社会调查报告中选取材料,包括钻研学生的着装、钻研社会的团体、对儿童进行个案研究,以及城镇居民的膳食营养情况和教育工作情况等内容。

五、适应社会需求,开设特色专业

吴贻芳先生认为,大学所开设的专业不仅要符合专业自身的发展特色和专业自身的学科性質,还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具体来说,一个专业的存在与发展和壮大,是需要以专业的社会价值和时代贡献为自身发展的基础的。

(一)根据社会需求,开设新专业

由于吴贻芳先生的推动,金陵女子大学在调整专业和院系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开设了社会学系和家政系这两大专业。而这两大专业一直都是金陵女子大学的王牌专业[15],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社会学系是金陵女子大学中最负盛名的专业,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广阔背景,以及一流的中外师资力量和鲜明的专业特色,一直是学校中广大学生最喜爱选修的专业之一。同样,家政系也是金陵女子大学中的品牌专业,尽管成立时间较晚,却充分地考虑了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要求,专业地位仅次于社会学系。同时,学校附设的家政实习室,可以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家政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家政实习活动。

(二)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

早在金陵女子大学初期,就只有文理两科,文科被称为哲学组,理科被称为科学组,学生们可以在这两个组中任选一个。文科和理科的设置,采用的是教会大学依据办学目标从西方全盘移植的科系设置。在吴贻芳担任校长时,她根据社会需求,在科系设置方面,将学科又分为主修学科和辅修学科,将文科主修学科设有中文、历史、外语、社会学、音乐等学科;将理科主修设有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

六、提升教师眼界,加强终身学习理念

在担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时期,吴贻芳先生指出,若要通过教育来创设杰出的教师队伍,需要强化国内外教师交流,来拓宽国内教师人才的国际化的视野,强化教师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开展教师进修会

在金陵女子大学,吴贻芳先生要求定期开展教师进修会,强化教师间的沟通,加强教师的各种素质。在校内的进修会中,教师们集体讨论各自的教学进程中的得失经验,共同钻研完善她们的教学方面的措施和方法。同时,校内每一年举行的教师进修会主题也都不同,整体与当时世界的国际上的教育走势以及校内所需要的教育发展情况有关,如1945年校内的教师进修会以“探讨中英美三国的教育制度”为主题,1946年的校内教师进修会以“对金陵的展望和能力的来源”为主题。

(二)鼓励教师深造进修

在金陵女子大学,吴贻芳先生认为,在当前国内复杂的政治局势下,教师很难学到国外先进的教学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而当时的西欧各国包括美国的教育制度都很发达,所运用的教学工具和教学理念都能在世界上产生巨大的反响。因此,吴贻芳先生每年都会从各个院系中挑选不同专业的教师,到海外去学习和进修,如创办地理系的刘恩兰博士和鲁桂珍博士,回校后忠于职守,热于奉献,提高了学校教师人才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

七、结语

总之,在吴贻芳先生的影响和指导下,金陵女子大学为近代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不少优秀的女性教师人才。同时,也在学校内建立了一支出色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教师人才队伍,为学校教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探究吴贻芳的教师人才培养观,分析吴贻芳的教师人才培养观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理念与措施,能够为当今高校的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教育经验和值得仿效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孙海英.金女大大事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50-51.

[2]谭双泉.教会大学在近现代中国[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60-62.

[3]德本康夫人,蔡路得.金陵女子大学[M].杨天宏,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61-62.

[4]程斯辉,孙海英.厚生务实巾帼楷模———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3.

[5]张连红.金陵女子大学校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89-90.

[6]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46-47.

[7]金一虹.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性别议题———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J].妇女研究论丛,2006(02):43-50.

[8]徐海寧.中国近代教会女子大学办学研究———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9]陈庭来.中国近代女子大学学生管理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9.

[10]王红岩.金陵女子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6):138-141.

[11]胡艺华.金陵女子大学的办学特色初探[J].高校教育管理,2009(02):54-60.

[12]樊晶,李纯蛟.吴贻芳教育思想对当代女大学生培养的启示[J].文史博览(理论),2011(10):9-11.

[13]欧涛.金陵女子大学职业教育探析[J].文教资料,2011(35):171-172.

[14]杨笛.收回教育权运动中的金陵女大[J].学海,2012(05):28-35.

[15]许後.和平与智慧女神教育家吴贻芳的心理分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23-25.

(荐稿人:章小谦,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成长
录播教室应用与管理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MOOC时代社区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浅谈教师怎样利用教学后记促进自己专业的成长
微课设计及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探讨
在研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研究
“教师专业成长”的原点思考和幸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