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行动研究

2021-09-10张志景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行动研究小学生

【摘 要】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恰当行为,笔者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问题进行了探究,发现采用移情训练法和角色扮演法,能够有效减少小学生的手段性攻击行为和取乐式攻击性行为;采用情绪宣泄法和认知矫正法能够短期减少模仿性攻击行为和认知性攻击行为。文章的最后还对应对小学生攻击行为问题处理的一般步骤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学生;攻击性行为;行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班主任经常会遇到学生过来找老师“打小报告”的情况。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诸如:“老师,XXX打我。”“老师,XXX抢我东西。”或者“老师,XXX说脏话骂我。”等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同学摩擦。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第一是直接身体攻击,例如扭打、脚踹别人和抓咬行为等;第二是直接语言攻击,例如嘲笑他人、给别人取外号和说脏话骂人等;第三是间接攻击,例如唆使他人攻击、传播造谣、团结朋友孤立别人等。

这些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会给被攻击的学生造成诸如情绪抑郁、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逃学自杀等身心伤害。对攻击者而言,如果长期攻击别人,形成以攻击性行为作为常用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其社会人际交往是不利的,也会增加个体暴力犯罪倾向。因此,如何减少学生攻击性行为,营造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试图通过干预有明显攻击性行为的小学生,以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教育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被试为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XX小学一年级某班的2名学生。经过观察,这2名学生在学校日常学习生活中,较多表露明显攻击性行为,经常被班里其他学生投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Deakin的行动研究法,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等四个环节为一轮行动研究,再根据上一轮反思的结果重复开启第二轮行动研究,重复循环几轮行动研究直到解决问题为止。此外,为了解被试的攻击性行为情况,本研究还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通过与当事人以及旁观者的面谈和观察,了解被试的攻击性行为情况。

(三)研究过程

前期准备阶段(计划):1.通过班主任日常观察结合同伴提名,初步拟定干预学生名单。2.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查阅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类型,发现小学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模仿性攻击行为,这种行为主要受他人以及影视作品影响较大,是学生基于模仿产生的攻击性行为;(2)认知性攻击行为,当学生意识到别人对自己不利或者将自己的痛苦归结到是因为他人造成的时候,采取的发泄式报复行为;(3)手段性攻击行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采取的攻击行为,如为了玩别人的玩具,抢夺攻击他人;(4)取乐式攻击行为,通过攻击欺负他人获得愉悦感的攻击性行为。3.为不同攻击性行为类型拟定初步应对方案,如下表1:

行动研究阶段:通过访谈和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两名学生A和B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并探究其成因和攻击性行为类型,然后根据攻击性行为类型实行先前拟定的应对措施方案。

学生A的行为表现:上课期间撕掉作业本,并揉成团丢向其他同学;课间,在学校会议室门口拿跳绳甩来甩去,不时甩伤其他同学;不仅如此,有时会突然无故用手拍打或者用脚踹同学,致使学生追打他;同时,拔花圃中的小树苗作为武器,胡乱挥舞。

学生A的攻击性行为分析:上课揉纸团丢同学是取乐式攻击行为;拿跳绳甩来甩去是模仿性攻击行为,经过与家长的访谈,了解到学生前一晚被家长拿跳绳抽打,惩罚他的不听话,作业不认真完成,学生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宣泄自己的情绪;课间无故拍打或脚踢同学是手段性攻击行为,通过与学生访谈发现,大部分同班小学生不愿意课间和他玩耍,其他学生三三两两结伴追逐打闹,他也想加入游戏,可是却遭到拒绝,为了达到加入游戏,让别人也来追他的目的,他采取了攻击性行为。

对学生A采取的教育方法:1.针对取乐式攻击行为:首先给他分析上课揉纸团的不当之处,接着在办公室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A作为被丢那一方,请一位同学接连拿几个纸团丢向他,观察学生A的神态表情,直到看到学生A有恼怒、生气或者难过的情绪神态出现时,停止丢纸团,然后请学生A谈谈他被别人丢纸团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觉,最后将心比心,别人被丢纸团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2.针对模仿性攻击行为:首先,与学生的家长沟通过度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引导家长正确使用惩罚手段,接着告知学生A如果在难过的时候,可以采用运动、唱歌、涂鸦、写日志等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最后向他表示老师是他的忠实小伙伴,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寻找老师帮助。3.手段性攻击行为:首先让学生感知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有一定程度的“移情”,然后对如何请求加入别人的游戏做出有效的方法指导和建议,最后与学生A一同分析为什么别人不让他一起玩的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和路径。

学生B的行为表现:上课使用尺子拍打桌子发出噪音,经过同学提醒反而变本加厉,更加用力地拍打桌面,怒目恐吓其他学生;并且有时下课,因为坐的位置出行不便,用脚踩同桌的椅子外出。

学生B的行为分析:上课拍打桌子并且变本加厉恐吓别人是认知性攻击行为。通过访谈当事人发现,学生B上课拍打桌子的原因是自己积极举手,教师没有及时提问他,学生B用这种手段表达自己的不满,别人的提醒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反而越敲越大声,怒目恐吓别人是想要他们停止对自己的嘲讽和劝诫。在学生B的认知中,教师没有提问他是对他的不重视,自己有怨气,同学的嘲讽和劝诫进一步加大了他的怨气,所以产生了认知性攻击行为。课间踩着别人的椅子外出,是手段式攻击方式,为了达到自己快速外出玩耍的目的,采取的不当方式,对别人造成了间接的攻击。

对学生B采取的教育方法:1.对认知性攻击行为,采取认知矫正,给他解释当他举手时,老师没有及时叫到他的原因并不是忽视他,同学提醒他不是为了嘲笑他、與他为难。2.对手段性攻击行为,叫他的同桌也在学生B的椅子上踩两脚,感知椅子被别人踩的心情。

观察与反思阶段:学生A的手段性攻击性行为和取乐式攻击行为明显减少,学生B的手段性行为明显减少。学生A的模仿性行为,短期内减少,又很快“复发”,模仿性攻击性行为出现频率没有下降,可能是攻击性行为模仿源没有得到有效隔离。学生B认知性攻击行为短期内减少,隔了一段时间重复出现,可能是由于认知的惯性,改变一个人的认知需要较长的矫正训练,才可以有较好的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2名攻击性行为明显的学生干预行动的实施,发现小学生的手段性攻击行为和取乐式攻击性行为,采用移情训练法和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对方的情绪,有一定的移情能力之后,能够有效地减少这两类的攻击行为。模仿性攻击行为和认知性攻击行为在采取情绪宣泄法和认知矫正法之后,短期内可以减少学生行为频率,但容易反复。

建议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时,采取以下应对步骤:第一,了解事情的始末,通过面谈当事人,明白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的背景;第二,判断小学生在具体场景下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类型;第三,通过查阅资料,初步拟定教育方案;第四,实行拟定的教育方案;第五,观察反思方案的效果;第六,针对不足修订方案,重新进入下一轮行动。

【参考文献】

[1]王苏珏.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及疗法研究[J].教育探索,2002(05):49-51.

[2]赵建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5(04):965-968.

深圳市南山区阳光小学  张志景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行动研究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我是小学生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