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2021-09-10陈喜华方圆妹黄海宁

传播与版权 2021年2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课程思政高校

陈喜华 方圆妹 黄海宁

[摘要]红色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将其融入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下,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过程还缺少多样性教育活动,缺少与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融合,缺少与各类课程的有机融合。基于此,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一是汇集资源,建设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库;二是创设条件,丰富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三是精准施教,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关键词]红色文化;课程思政;高校;路径

课程思政是指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将其融入各门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1]。

一、红色文化的概述与教育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定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与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2],其具备伟大的革命精神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3]。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革命遗址、革命遗存、博物馆、纪念馆和红色旅游景点等,非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红色革命精神,如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苏区精神、红船精神、太行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4]。挖掘与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价值意蕴,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能够树立红色文化品牌,推动中国特色红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红色文化的特点

红色文化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先进性。红色文化是无数革命者在长期的探索和斗争中不断积累,并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法宝。第二,人民性。红色文化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勇气,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第三,时代性。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重要时期所创造的具有时代特征与色彩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第四,教育性。红色文化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激励共产党人不畏牺牲,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目标。

(三)紅色文化的教育意义

1.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高校要充分挖掘革命战争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典型事例和感人事迹,并借助融媒体将英雄人物不畏牺牲、艰苦奋斗和共克时艰的革命精神进行广泛传播,不断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受,使其认识到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深刻哲理,激发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坚定其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同时,中国革命所形成的红色文化,因其先进性成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绝佳素材,既能帮助大学生了解历史,认清史实,也能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

2.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大学生会对中国的历史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会对在此过程形成的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红色文化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将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中,能够促进红色革命精神换发生命力、永久不衰;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明建设、文化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助于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塑造红色文化品牌形象,展示红色文化独特魅力。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听英雄人物事迹,讲红色经典事迹,诵红色革命精神,唱红色经典歌谣等方式学习红色文化,不仅可以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实现知识的主动接收与内化,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可以丰富内心精神世界,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3.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红色文化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会对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情操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红色文化,就是在回顾历史,而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正人可以明得失,以史化风可以浊清扬。高校教师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树观念,做到情景再现,不仅能够鉴古知今,坚定大学生的思想意志,培养其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提升其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而且能使大学生厚植红色文化,积淀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5],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困境

(一)缺少多样性教育活动

首先,课堂教学活动单一。许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缺少问题探究和知识生成环节,未能将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和价值意蕴通过课程思政进行有效传播,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造生成能力,不能很好地丰富其学识,增长其见识,拓宽其视野,培养其人格,提升其智慧。其次,课外实践活动少,内容不够新颖。部分高校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缺乏创新与思考,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够新颖,宣传力度不足,又缺少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审美修养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引领,难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未能实现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也就无法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课程思政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教育的价值塑造作用。

(二)缺少与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融合

随着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但目前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情况仍不容乐观。其实,“00后”大学生并不是不喜欢红色文化,而是高校在育人过程中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育人的方式、手段缺乏创新,未能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及特定红色文化的时代背景、历史故事等进行内容传播方式的创新,没有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将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显然,这种育人方式无法跨越时空限制去还原历史故事,不能使红色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传统的课程思政育人方式不仅难以融入当下的文化潮流,而且滞后于时代发展,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主动思考,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学生也无法切身体会和感受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精神价值,会对抽象的红色文化产生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动力不佳。

(三)缺少与各类课程的有机融合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不等同,但二者又有紧密联系。思政课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强调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突出红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和价值意蕴。然而,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维育人目标进行融合,未能与立德树人总体要求有效对接;在学科、课程融合过程,也容易割裂德、智、体、美、劳彼此间的关系,未能有效整合相关学科、课程的内容,难以形成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未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未将课程思政的要求、理念、思维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融入人才培养过程,难以彰显红色文化与各类课程有机融合的重要性,无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1]。

三、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汇集资源,建设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库

融媒体时代,高校可借助融媒体的优势,整合新旧媒体资源,打通媒介之间的边界,发挥媒介共融共存作用,促进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使高校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教育基地和辐射点。首先,高校可以开展“分主题、树品牌”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各高校可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研究,鼓励并指导学生团队选择相应主题,研究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对高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研究,让学生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研究可从资料的收集、整合,再到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资源积累,形成具有本校品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承与弘扬红色精神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可开展红色文化主题资源征集活动,充实红色文化资源库。高校可通过打造数字化多媒体终端,鼓励学生参加诸如“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摄影摄像活动、红色经典朗诵活动、新媒体创意设计活动和百歌颂中华活动等,鼓励学生把实地考察拍摄的照片,创作的话剧、小品、歌舞等红色作品上传至校内数字文化馆,不断充实和完善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并通过作品展示、竞赛演出等方式,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创设条件,丰富红色文化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创设有利条件,丰富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以实践和行动育人。其一,高校可以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根据地、文化保护区、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收集文人轶事、历史事件,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突出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创新生成能力,引导其主动传播红色文化,缅怀先烈,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其二,高校可以建设红色旅游基地。高校可与当地著名红色旅游景点签署合作协议,共建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为学生到红色基地参观、学习与实践提供便利条件,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的人文情怀,学习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促进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领会红色精髓,做到常学常思、入脑入心,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其三,高校可以举办多样性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高校相关部门应协同组织开展各类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红色文化与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的深度融合。例如,高校可以定期举办红色文化沙龙、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故事小品、红色著作读书会、红色歌曲大合唱、红色作品创作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锻炼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精准施教,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如今,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愈加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有效传播红色文化。高校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把历史转变成课程,把史料转变成教材,把现场转变成课堂,以便精准施教,传播红色文化。具体而言,一要选取热点案例。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选取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社会热点案例,将其作为教学素材,比如,讲述革命时期的艰辛与当前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各司其职共抗疫情的伟大实践,借助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等鲜活案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二要推进课程思政。高校应将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要求,要求全体教师深入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过程。比如,计算机教师可引入红色经典案例,鼓励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已有素材,创作漫画、小游戏和微视频等红色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创造生成能力,加深其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三要融合新媒体和新技术。高校应紧贴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以及3D、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来讲述红色经典事迹,赞扬革命英雄人物,分享红色经典著作,评析红色经典电影,唱响红色经典歌谣,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事实证明,将新媒体、新技术与红色文化相结合,能使新旧元素产生碰撞,产生出迎合时代的新作品,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2021年河南省春晚的《唐宫夜宴》为例,其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跨越千年还原了大唐的繁华、开放、包容、大气的精神面貌,符合时代的审美趣味,带给观众熟悉的陌生感,引发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获得了亿万网友的追捧。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精神,适时融合新媒体、新技术与新理念,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焕发新的生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学习和思考。四要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高校可将教室走廊、校道、展览馆等作为主要宣传阵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并通过作品展示、绘画设计、文章诗词、师生寄语等形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促进红色文化入眼、入脑、入心,凸显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红色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将其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然而,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为此,高校要结合时代潮流,透析传播现象,探寻传播规律,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育人之道,努力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6-01)[2021-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邓显超,邓海霞.十年来国内红色文化概念研究述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29-39.

[3]魏喜龙.探究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红色文化传承[J].神州,2019(21):18-19.

[4]唐海英,张泰城.论井冈山精神形成的思想和文化基础[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02):60-66.

[5]张吉明.发扬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着力做好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J].中华魂,2019(06):19-20.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课程思政高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