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学生主动求助的心理课三部曲

2021-09-10张静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2期
关键词:心理课

张静

摘要: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学校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行为并没有增加。为促进学生主动求助,我校在心理课的设置上进行了三方面的调整:加入保密及保密例外的介绍,用“只有勇者才敢于求助”的积极信条肯定学生求助行为,用《心理课成长记录表》营造学生与心理老师一对一沟通的途径,扩宽学生求助的渠道。三个方面的调整有效促进了学生主动求助行为。

关键词:心理求助;保密原则;保密例外;心理课

心理求助是遇到心理困惑的个体寻求他人帮助的过程。其中专业心理求助是向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等心理学相关的专业人员寻求心理帮助,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等以解决心理问题。恰当的心理求助是解决学生心理困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问题的前提。专业的心理求助更能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预防自伤自杀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已有研究发现心理求助取决于个体对待求助行为的态度。我国文化推崇道德至上,往往把一切心理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的问题,因此我国多数人对心理求助抱持“是一种羞耻”的态度,甚至认为“人言可畏、家丑不可外扬”。面对专业心理求助更是将其污名化为“有精神病”,认为接受心理咨询或看心理医生就是一个人变态的表现。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发展,国人面对心理咨询的态度也在逐步好转。我校自2017年开始通过电视媒体、校园宣传栏、校园集会、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校微信公众号、心理健康活动周、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班会课等多种方式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宣传心理咨询求助途径。总体上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宣传力度最大的第一个学年度,接受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学生及家长122人次中主动到访的只有17人次。学生心理咨询多数是被动求助,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多数来源于老师、家长的转介或者心理普查后由心理咨询室主动发出邀请。经过反复大范围地宣传普及后,校园中学生主动寻求专业心理求助的现象并没有显著提高。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心理年龄的限制,对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够,不清楚何为危机何时需要求助;另一方面则是受传统“心理问题就是思想道德问题”的影响,学生不敢向有老师身份的心理老师寻求帮助,担心自己因此受到批评教育。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助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阵地。心理课上的接触可以让学生熟悉心理老师,并逐渐信任心理老师,本身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求助行为。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我校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置上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从2019年开始在五六年级尝试新的课堂设计方案,学生主动求助人次明显增加。2019-2020年学年度学生及家长接受心理咨询服务共126人次,其中五六年级学生主动到访有37人次。

为促进学生专业心理求助行为,我校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置上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介绍保密及保密例外

心理咨询伦理规范中“保密原则”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需要遵循保密原则,在咨询室之外的任何时间地点不谈及来访者咨询的内容。保密原则是来访者信任咨询师的基础,更是咨询关系建立的前提。在社会心理咨询中,当来访者发现自己的咨询内容被咨询师泄漏时,拥有上诉追责的权力。校园心理咨询中的伦理问题受多重关系及未成年人特殊性的影响,一直以来是心理老师们困惑的难点,也是关注的焦点。国家2012年出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且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每一位心理老师都需要遵守保密原则,替学生守好咨询室中谈及的内容。

保密例外则是心理咨询伦理中对来访者及咨询师共同的保护,当咨询过程中谈及的事件有可能造成来访者或者咨询师的生命安全,出现自伤、自杀、伤人等行为时咨询师不可以替来访者保守秘密,且应该将危机告知来访者家人或相关行政人员。

保密与保密例外两者并行,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来访者的信息安全,为心理咨询的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发现危机情况时心理老师也可以根据既有约定最大化地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心理教师在第一堂心理课上介绍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的概念后,就要着重强调保密及保密例外原则。

(一)抛出疑问,引入“保密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心理咨询也有必须遵守的规则,邀请学生猜测心理咨询过程中有哪些法律一样不可打破的原则。多数学生会习惯性地从自身角度出发,认为必须提前预约、不可以迟到、不可以不到等。当学生充分猜测之后,心理老师对他们的真诚表达给予充分肯定,接着揭示重点内容——心理老师必须遵守保密原则。

(二)渲染氛围,立下“我要保密”的誓言

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他们需要遵守规则,第一次听到老师必须遵守保密原则时立马提起了兴趣。心理老师可以借此机会造势渲染保密原则的重要性,及必须遵守的原因。

首先,向学生解释在咨詢中学生提及的任何事件心理老师都需要替他保守秘密,不可以将咨询过程中学生谈及的事情告知任何人。并强调这个“任何人”包括学生的同学、父母、班主任、科任老师甚至校长,如果违反该原则学生有权利向心理老师追责。其次,介绍社会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违背保密原则时,来访者可以采取上诉、举报等方式进行维权。最好能讲相应的故事案例加深学生印象,确保学生理解保密原则的严肃性。最后,当面向全体学生承诺,在咨询室中发生的事情心理老师都会替他们保守秘密,且不论该事件是道德上的好事还是坏事。除非学生自己向他人讲述咨询内容,或者咨询师和来访者遇上法律纠纷由法院要求查看咨询内容。

(三)峰回路转,强调保密例外

在向学生做出信誓旦旦地保证之后,立马转折介绍“保密例外”。学生刚刚获得庄重的承诺又被带到“保密例外”的特殊场景,会认为既然保密是一个不可以打破的原则,甚至还有法律效应,那究竟是什么特殊情况可以例外。这样的设置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

在此阶段告知学生,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绽放,心理老师的所有工作都要建立在学生安全的基础之上。当发现自杀、自伤行为时,凭借心理老师一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此心理老师必须与家长、班主任甚至校长等爱学生、关心学生的人成立一个联盟,一起全方位地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此时心理老师必须突破保密原则,将情况如实反馈给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师长。这就是保密例外。

再引导学生思考:朋友之间为对方保守秘密时是否也需要遵守“保密例外”原则。将“保密例外”原则从咨询室延伸到学生日常的同伴交往中。因为第一个掌握学生危机情况的往往是他的同伴,而同伴因背负“我不能背叛朋友”的信念在危机时刻选择保守秘密,会导致錯失最佳干预机会,也让背负秘密的同伴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所以告知学生朋友之间交往也要遵守保密及保密例外原则,会促进同伴更主动地向教师反馈危机情况。

二、从正面角度肯定求助行为

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身的反省、慎独,人们形成了依靠个人力量进行自我调解以化解心理问题的习惯,相反向他人求助的行为则容易被看作软弱无能的表现。求助行为是否发生,更多地取决于个体的态度。心理课若能有效干预学生对求助行为的看法,将“向他人求助等于懦弱”的观念转变为“向他人求助等于勇敢”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求助。

(一)故事分享“谁才会求助”

讲述遇到难题要不要向他人请教的故事,设置悬疑将学生带入故事情境去感受人物内心的独白。在“凡事靠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与“向他人求助”的内心冲突中,让学生去体验不同行为背后的原因。在学生充分思考和感悟之后,心理老师总结“靠自己”和“求助”都没有错,只是不同的行为方式而已。

(二)思辨“优势劣势对对碰”

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探讨“凡事靠自己”和“向他人求助”两种行为方式的优势和劣势。受传统要求的影响,学生容易发现靠自己是培养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求助的优势联想相对较少。此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求助其实也是采择资源能力的体现,更是潜意识里自信的体现。自信的人才会相信自己值得别人的关爱与帮助,也相信有了他人的帮助自己就有能力克服难关。

(三)赠送积极信条“只有勇者才敢于求助”

在学生对求助行为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求助的态度已经发生改变时,教师立即用积极信条“只有勇者才敢于求助”替换“求助等于懦弱”的旧观念,邀请全班学生自信满满大声朗读句子,并认真书写记录,以此增强信念。

三、用课堂记录表扩宽求助渠道

一节心理课的流程包括:热身导入、主体活动、讨论分享、总结提升与课后延伸。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其实是课堂教学的必备步骤。心理作业是对心理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试金石”。在心理作业中,有的学生会将内心所思所想呈现出来,是心理教师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真实情感及心理状态另一个机会。

为了让心理课的影响能延伸到课后,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帮助他们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自我调整,我设计了《心理课成长记录表》。每节心理课后,学生用一两句话填写自己的收获与感受,还可以在记录表上给老师留言,老师再根据学生的记录情况一一回复批阅。《记录表》成了学生与心理老师一对一沟通的私人空间,也是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一个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沈燕瑜. 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业布置的探索和思考[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No.441(22):31-33.

[2]李可. 初中生学校联结、痛苦表露与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3]王琪. 中美对心理咨询的不同态度及产生的文化根源[J]. 现代教育科学,2010,No.300(08):44-45+43.

猜你喜欢

心理课
临时正念冥想在高中心理课堂上的应用
心理课上巧用“电子书包”,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重视“三重三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研究
从观摩课看高中心理课分享环节的设计
浅谈团体心理辅导在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应用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
如何构建真实有效的心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