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1-09-10蔡钦衣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古代科举制度世界

蔡钦衣

【摘要】: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向国家输送人才的选官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整整持续了 1300 年之久,对周边汉文化圈的国家甚至西方国家影响深远,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对世界做出的一大贡献。 该制度将科举考试与做官连接,提高了所选拔的官员的文化素养,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1]。

【关键词】:古代; 科举制度; 世界; 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选拔人才进入统治阶层的主要手段,科举制度一直位于经久不息的位置,对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包括中国封建社会的阶层管理、文化教育以及社会风气。科举制度是当时所能采取的最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它吸收了许多中下阶层的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扩大了封建制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特别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刚开始实行,就表现出巨大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2]。

一、科举制的起源及其兴起的背景条件

中国的官制大致可以划分为贵族政治时期和官僚政治时期。贵族政治时期的选官方式充斥着不公平,官员大多都是从权贵子弟中选拔,许多无才能的人凭借家族关系步入仕途。古人常常强调“有德配位”,贵族政治时期却总是违背这一理念,依靠门第关系选用人才,使人才错配。《朱子治家格言》曾指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可见贵族政治时期选拔官吏的方法将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改变人才错配带来的弊端,便开始探索新的选官的方法。

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 隋朝是一个短暂而重要的历史时期。公元606年,由于即位后的隋炀帝喜爱文学辞赋,又或许是因为他想要通过振兴文教获得名声, 才在恢复国学的同时开设了进士科,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地方上同样喜爱文学辞赋的人,后世将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看作科举制起源的标志,虽然当时的科举制只具雏形,规制也尚不完备,但是开科取士、自由报考并形成制度,却是由隋炀帝首开。进士科刚开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但是随着后世的演变发展,科举制的效用十分显著,正如古语所说的“其作始也简, 其将毕也巨”。因此,科举制起始时间是隋炀帝大业元年,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被废止。

所有制度兴起的背后都是由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推动的,隋唐科举制兴起的背景条件如下:

第一,科举制兴起的经济前提。隋文帝大力推行“均田制”和轻徭薄赋,使帝国内的家庭都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土地,百姓生活愈加富足,因而产生了一些自耕农和庶族地主,使得一个新的利益集团—中小地主阶层快速崛起,他们急切地想要进入统治阶层,分享权力和文化。而科举制度不惟门第出身,士人可以通过自由报考择优录取,跻身统治阶层的行列参与帝国管理,这直接代表了新兴地主阶层的根本利益。

第二,九品中正制被废除后,士族再也无法单独依靠门第关系步入仕途。初唐时期,统治者對山东士族、江南士族进行打压,使他们“世代衰微,全无冠盖”,但由于科举制的实行,使这些被打压的士族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政治地位,成为辅助皇帝的重要力量。

第三,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的进步,对科举考试的实施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魏晋以来,纸质书写材料取代简帛,东晋末年“以纸代简”,简牍时代结束,士人们开始在纸上书写答卷,这为科举考试提供了更加直观、简便、公开的操作提供可能。到唐代时,手工造纸产量颇大,雕版印刷逐渐流行,为普通人读书并参加科举考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二、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从古至今,科举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对中华文明一直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在形式上“唯才是举”,强调公正与平等,在中国历史上担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且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它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等方面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

第一,科举制对中国的儒家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历代科举制度中,儒家经学知识都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隋炀帝建立进士科以后,一直到清末的科举考试,经学与辞章都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虽然中间对其产生过争论,但儒家经学始终没有被完全否定。由于科举制度对儒家知识的推广,儒家经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干,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3]。尽管科举制度有一定的弊端,但儒家经学得以不断传承和繁衍下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举制度对儒家知识的推广。

第二,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教育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科举虽为选官制度,但仍然具有教育考试的性质。所以,科举时代的官学是从属于整个选举系统的,大多数朝代的科举系统包含了官学教育系统。如古代书院和科举联系十分紧密,它因科举盛而生,随科举废而亡,由于科举在当时是读书人有效的指挥棒,所以当时的书院或私塾必然要受到科举制度的制约,与人才选拔考试制度紧密联系,为科举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人才。

第三,科举对文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千年科举实际上就是以文取士,它必须通过笔试也就是写文章来选拔人才。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举就是一种文学考试,文学成为科举取士的主要标准,社会也逐渐形成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所以说科举时代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读书至上的社会。

第四,科举制度与史学也具有紧密的联系。章学诚曾说“六经皆史”,《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都有中国古代史书的属性,尤其《春秋》本身就是史书,而且一直以来的科举考试都含有五经的考试内容。因此,考儒家经典知识,实际上也包含史学的成分。可见,科举考试尤其看重史学,它希望入仕为官的人都有基本的史学素养,了解中国历史变迁和“成败得失”,以便在政治民时懂得鉴古今,能够拥有一种历史观和大局观,因此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和繁荣,与科举考试以史取士促进士人认真研习史书,形成重视史书的传统和风尚是分不开的。

三、科举制对世界的影响

历史上,中国古代文化一直深深影响着周边的许多国家,这其中当然包括科举制度。除了有外国学生参加中国的科举考试以外,也有其他国家在本国设立科举制度。

日本最先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却也是实行时间最短的。因为科举制度所倡导的平等精神与日本的贵族传统之间存在难以消除的冲突,以至于科举制度在日本并没有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他的周边国家如越南,是废除科举制度最晚的国家。在科举年代,越南政府不断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经验,完善越南科举制度的发展体系,并依据本国国情创造性的发展了科举制度,增加了儒、佛、道三教的考试,使科举制度具有本国的特色。

朝鲜也在高丽时代光宗9年(958年)至1894年间设立科举制度,一共持续了936年,是中国以外实行科举制最长、也是科举制度最完备的国家。

(一)日本贡举制度

早在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日本就开始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也是最早效仿科举制度的国家,但日本实行科举制的时间比中国、越南、朝鲜短。

自从隋朝时期,与中国互派使者以来,日本就深入了解了中国的政治文化、法律制度、文化风尚。奈良时代,日本效仿唐朝科举制度设立了贡举制度,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四科和医、针二科,其中秀才科地位十分重要,他们视秀才科为最高级别,这与中国的科举制度不同,秀才科在中国的科举制度中是最基层的。日本的贡举制在考试科目内容、评判标准依据、等级分配和及第授阶方面都主要仿照唐朝的科举制,但是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比日本的更难,选拔标准也更高。

日本贡举由掌管选拔和任命官职的式部省直接主持,每年进行一次。能够参加考试的学生称为贡人和举人,贡人由地方诸国直接贡送,举人由天皇因临时需要制举或者由大学寮经过寮试而来。来自大学寮的举人需参加国学考试,考试内容基本上与唐朝科举各科相同,考试合格后还需要地方长官的推荐。

然而,日本实施贡举制时正好遇上贵族势力上升的时期。推崇平等精神的科举制度与贵族势力以及重武轻文的对外扩张思潮存在严重的冲突,因而贡举制度难以在日本继续生存下去。

(二)越南科举

越南科举从公元 1075 年始, 至 1919 年止,是东亚三国中最晚实行,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越南仿效中国科举最为彻底,不过,“橘逾淮而为枳”, 由于中国和越南的社会环境不同, 即使越南全盘照搬中国的科举模式, 也不可避免受到本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变得本土化。因此,科举制度移植到越南后, 自然而然会变得“越南化”。越南科举在长期实行的过程中, 许多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其一, 越南科举创设有一些新制度。越南科举中的太学生 科、饶学试、四十分采点评卷法、“核”等等, 就是本国科举的独创之制。又如, 黎圣宗光顺三年( 1462 年) 所定乡试法, 在四场考试之前, 还要求“先暗寫一场, 谓之汰冗”, 也与中国科制略异。

其二, 越南科举曾经实行儒、佛、道三教考试。在李、陈、黎三个朝代一定时期里间或举办试三教, 虽然最后还是“三教归儒”, 但试三教是越南根据本国的国情对科举制的主动适应, 具有鲜明的越南特色。

其三, 越南科举利用大象把守试场防止作弊。这种防范办法似乎有点草木皆兵, 最后也被废止。用大象来把守试场防止作弊, 在东亚科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这也体现出各国科举的多样性。

(三)朝鲜科举

朝鲜的科举制度始于高丽时代光宗9年(985年),并到朝鲜时期才正式实施。由于朝鲜王朝是分“文班”和“武班”的“两班官僚社会”, 所以朝鲜的科举考试中也有均衡设置文科、武科,对文武科同等重视。

朝鲜时代的文科考试分为初试、复试、殿试三个阶段, 而初试中又包含乡试, 馆试, 汉城试。由于地区不同, 科举考官也不同, 因此考生们都更倾向去比较容易通过考试的地区参加考试。但是这种换地区参加科举考试的行为一旦被发现, 该考生就会被取消考试成绩或被剥夺考试资格。

世宗在位期间, 科举考试不仅仅重视考生的武艺, 兵书和儒学经典也在武科考试的考察范围。换句话说, 虽然是武科考试, 但是武艺超群的同时也对儒家思想有所了解的人, 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这是因为在儒家思想中, 战略比战术更为重要。武科考试科目繁多, 有木箭、铁箭、片箭、骑射、骑枪、击球共计六种科目。而射箭和马上武艺则是考察的重点。除此之外还要考察《四书五经》中的第一卷、《武经七书》中的第一卷、《兵要》、《小学》、《经国大典》等。

依据朝鲜时代的律法, 只要不是贱民, 任何人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但也不能说身份高低不同的人们之间没有区别对待。比如在武科考试和选拔技术官员的杂科考试中, 是不允许有贱籍血统的人参加的[5]。

四、结语

科举制度公平、公正、法定的性质,促成以考试取士的官僚阶层代替了世袭的封建贵族阶层,广泛地从社会各阶层中选拔人才,提高官僚队伍的人文素质,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但科举考试的内容十分陈腐,考试方式也略有僵化。科举制度所体现的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等原则,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家红. 中国科举 世界典范 [J].艺术百家,2015.

[2] 金铮.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0.

[3] 吴铭辉,陈荣华. 《论语》的人文教育定位研究 [J].考试周刊,2017.

[4] 朱瑞雪. 科举制度对唐代书法人才培养的影响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

[5] 何慧芳. 科举制度在韩国的嬗变及其对韩国文化的积极影响[J].教育与考试,2011.

猜你喜欢

古代科举制度世界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