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砥砺前行十五载

2021-09-10唐微

藏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书库古籍普查

唐微

绍兴图书馆的前身是乡绅徐树兰先生于1902年独资创建的古越藏书楼,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私家藏书楼。绍兴图书馆现有古代藏品16万册(件),善本1.7万余册,2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4部古籍入选《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典籍珍藏,让绍兴图书馆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独具特色的一脉。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各级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古籍保护工程,绍兴图书馆也是其中一支生力军,在古籍保护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作为一名绍兴图书馆古籍编目人员,本人有幸全程参与并见证了近十五年来本馆的古籍保护工作,并且坚守基层岗位至今。个人的职业生涯伴随着中华古籍保护事业一路行进,生逢其时,何其幸哉。

提升硬件,改善典籍存藏环境

在近120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绍兴图书馆馆舍有过四次大的搬迁。2000年1月,位于绍兴市延安路565号的绍兴图书馆正式落成开放,占地1.7万平方米。古籍书库分设善本特藏书库和普通古籍书库,共计500平方米。然就硬件而言,库房配置极为普通,特别是南方藏书最忌的高温高湿问题无法根本解决。2007年8月,全國古籍保护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绍兴图书馆有幸被列为57家“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单位”之一,古籍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地方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十余年中,先后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按照文化部颁发的《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对古籍书库进行数次全面改造。库房面积增至600平方米,书柜增至272只。珍贵古籍统一配置樟木书匣。添置空调系统及空气净化装置,配置除湿机、气体灭火装置及电子防盗报警系统,实行24小时监控,同时对书库门、窗等围护结构进行改造,使古籍书库在温湿度、光照、消防、安防等方面达到规定要求。另辟“捐赠特藏库”,从此古越藏书楼旧藏获得妥善保存。2009年,绍兴图书馆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2014年12月,随着绍兴图书馆镜湖新馆落成,又将延安路馆打造为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馆,成为当时浙江省第一家以古籍和地方文献为收藏特色,并以独立分馆存在的地市级特色馆。古籍普查工作完成后,古籍库房又进一步得到扩充,以容纳未编书上架。同时另辟民国书库,民国平装书和近现代资料第一次拥有了面积350平米的恒温恒湿独立库房。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彻底改善典藏条件,硬件配置渐趋完善。历史文献馆自2015年12月正式开放以后,源源不断地接待了无数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文史工作者的造访,在业界赢得良好口碑,也渐渐成为绍兴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地标。

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古籍普查

绍兴图书馆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率先启动古籍普查的先行军之一。2008年,作为“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单位”,我们开始利用EXCEL表(俗称16表)进行古籍著录,一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古籍状况基础调查,一边试点先行探索实践。当时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尚处开发阶段,这种摸索前行的方式,为初创期的平台运行和之后《浙江省古籍普查手册》的制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011年9月,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在绍兴举办“《浙江省古籍普查手册》研讨会”,全省28家古籍藏书单位参加,会议标志着浙江省古籍普查工作的全面启动。同年12月,本馆确立普查方案,制定工作流程,实行技术保障,设立专人专岗,普查工作有序展开。

2014年7月,在普查任务最为紧迫繁重时期,一批文史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到来为普查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边学边干,快速成长为专业普查员。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未编书的编目。因为历史原因,本馆藏有近6万册未编书,约占馆藏古籍总量的五分之二还多,以开本大小排架,仅有财产册次目录。而已编的近10万册古籍中,也是简单手写卡片目录。对于大多是从未接触过古籍的新编目员,未编书的著录尤为艰难。需要首先排查是否为已编古籍的配本,通过题名著者、版本、卷次、题签、钤印、批校题跋等,以及各种能够在藏本上找到的微小信息,进行排查、筛选、确定和补配。如明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这是阳明先生存世最早全集本,王集传世诸本中以隆庆本为最佳,万历始即有大量翻刻,存世所见多为翻刻,本馆藏本系难得一见的原刊初印。是书开本宏阔,刊刻精良,但有数册在特殊历史时期因被人为截去天头地角,或遭撕裂后被墨涂抹而匿藏乱书中,通过排查,我们将此抢救出来并与原藏补配。

通过普查,厘清了本馆藏本整体情况,同时发现不少珍贵的地方名家批校本,如赵之谦和李慈铭的批校本,填补了馆藏中关于两位乡贤藏本的空白。清李慈铭批《寸阴丛录》,系清道光刻中复堂全集丛书零种,《越缦堂日记》中有载。此书是我们在普查后期于未编书中寻得。其次还有诸多乡贤手稿本,如陶及申《四书博征》数十册稿本,越地藏书家鸣野山房沈复粲的稿钞本。也发现了钤有“果亲王府图书记”藏印,清康熙内府开化纸精刻精印的《佩文斋广群芳谱》,殊为难得。

像这样埋首旧籍,全情投入的工作模式,我们前后坚持了十年,合力冲刺了四年。至2016年6月,圆满完成普查任务,共计编目29996种148838册(含民国线装书)。绍图历史上首次摸清了馆藏家底,古籍目录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善本数量明显增加,由3915册增至17993册。地方文献资源更为丰富,由518种增至4503种,10082册。古越藏书楼旧藏有所补充,由5000余册增至10000余册。首次完成“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系列稿钞本的编目,共计284种,1878册。

接力传承,匠心修复古书文献

绍兴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曾一度延请民间修复师对馆藏部分藏品进行修复,但一直是断断续续进行。2000年延安路馆成立后,我们开始培养专职修复师。2009年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后,古籍修复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除部分亟需抢修的善本古籍外,利用率较高的家谱及地方文献古籍也逐步得到修复。

2014年绍兴图书馆入选第一批浙江省“省级古籍修复中心”。目前修复中心拥有专用修复室100平方米,设备标准按照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标准配备。安装清洗槽、400GPM纯水制备系统,有上下水设施,有环境控制设备,有良好的照明、安防和消防设施。古籍修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也进行了接力棒交接,现有两名修复师专职从事修复工作5年以上,均具备修复三级破损古籍的工作能力。每年制订修复计划,建立修复档案,先后对馆藏家谱、地方文献古籍等进行修复装帧。进入“十三五”以后,古籍数字化工作全面启动,修复工作应时调整,修复师同步配合数字化古籍的抢修和维护工作。

修复师不仅承担着本馆的修复任务,同时还承担了面向全社会的古籍修复技艺宣传推广活动。自2015年起,每年“4·23世界读书日”,绍兴图书馆都会举办古籍修复体验活动,内容包括仿古线装书装订、仿古书页修复、修复技艺宣传展览、碑拓体验等,吸引众多读者学习观摩。自2017年起,本馆举办“古籍修复体验进校园”专题活动10余场,参与人次累计达500余人。2018年与绍兴本地小学合作推出“小小修复师之拓展课程”,在原有体验活动基础上增加雕版印刷、仿制家谱、拓包制作等新体验项目,每周固定时间集中授课,传授技艺更趋系统,成效更为显著。

2018年9月,绍兴图书馆、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博物馆、绍兴市第一中学等四家古籍公藏单位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命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在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猜你喜欢

书库古籍普查
榜样
区县图书馆书库工作浅议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高职院校二线密集书库建设探讨
江苏完成九成以上古籍普查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漫画
班有书库香自来
学习调查要“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