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蜀刻本唐人文集·孟东野文集》字词零札

2021-09-10汝晶晶

关键词:俗字

汝晶晶

摘 要:宋蜀刻本唐人集第八卷《孟东野文集》存在着一些俗写问题,导致阅读时语义不明,文意难通。现依据俗字学知识,试对书中离坡、志人、挈 、衰瘦、螮 、饧挑、  等字词问题进行释读。

关键词:《孟东野文集》;俗字;字词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6-0039-04

蜀刻唐人集,即南宋时期四川地区所刻印的唐人诗文集。明清两代藏于内府,清康熙时,刘体仁取之内库,此书始流传在外。世传刘体仁有宋刻唐集三十家,今见仅19种,《孟东野文集》即为其中一种,该文集原十卷,现存卷一至卷五,今藏北京图书馆。在现存刻本中,该本最接近于作品年代,极具研究价值。阅读古籍须得读通字句,宋蜀刻本唐人集第八卷《孟东野文集》{1}存在一些俗写问题,阅读时若不加以解决则语句不通,文意不明。现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宋蜀刻本唐人文集·孟东野文集》为底本,以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和郝世峰《孟郊诗集笺注》作为参照本,根据俗字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具体文本对部分俗写字词进行释读。

一、尽、昼二字相混

宋蜀刻本《孟东野文集》卷第三《病客吟》:“远客尽呻吟,徒为虫鸟音。”[1]

“尽”,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作“昼”[2]。郝世峰《孟郊诗集笺注》亦作:“客子昼呻吟”[3]。结合该诗文前句“主人夜呻吟,皆入妻子心”看,上下句对比,“昼”与上句中“夜”相对,原句意为主人夜间身体不适,呻吟声声皆动妻心,而客子白日因身体有恙发出的呻吟声,却与虫鸟声音无异,无人问津。故蜀刻本《病客吟》诗句中“尽”应为“昼”之讹,校注本和笺注本是。

又《孟东野文集》卷第一《有所思》:“桔槔烽火尽不灭,客路迢迢言难越。”[1]“言”,非,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和郝世峰《孟郊诗集笺注》作“信”,的确、诚然义,“信”是。“尽”,校注本和笺注本作“昼”。按文意,“昼”是,宋蜀刻本《孟东野文集》讹。由此可见,“尽”与“昼”在文献中相混,盖是二字形近。

二、离坡

《孟东野文集》卷第二《感怀八首》:“极目何萧索,惊风正离坡。”[1]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与郝世峰《孟郊诗集笺注》均作“离披”,结合文本语境,原本“离坡”不通,应是“离披”,校注本和笺注本是。

“坡”,《说文解字·土部》:“坡,阪也。”[4]“披”,《宋本广韵》:“披又作翍。开也。分也。散也。”[5]《正字通·手部》:“披,匹伊切,音批。开也,分也,散也……《楚辞》:‘皇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6]“离披”一词有衰残貌、凋敝貌之义,如《古尊宿语录》卷二十二偈頌《寄旧三首》:“木落高秋玉露垂。窗前黄菊渐离披。”(68/149/b){2}又《景德传灯录》卷第七《怀让禅师第二世法嗣》:“僧问。如何是宗乘极则事。师云。秋雨草离披。”(51/252/a)“离披”均为“衰残”义。另《人天宝鉴》:“以函翰至福唐西禅净禅师曰。佛法离披久矣。自径山老人移岭外。学徒无归。今朝廷清明。老人比还。是有兴隆之期。”(87/6/a)言“佛法离披久矣”,意即佛法衰落凋敝。结合孟诗诗句,放眼望去何其萧索,疾风劲吹,更觉天地间衰残凋敝。“离披”一词符合原文句意。

“披”作“坡”,乃扌旁与土旁形近而讹。

三、志人

《孟东野文集》卷第一《边城吟》:“行子独自渴,志人仍卖泉。”[1]

志人,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及郝世峰《孟郊诗集笺注》均作“主人”。《四库全书·集部·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二作:“主人”。宋蜀刻本作“志人”不通,“主人”与“行子”相对,按文意“主人”是。

《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二孟郊《边城吟》“主”下注“一作居”,即是“居人”[7]。“居人”有“居民”义,如《后汉书》第一册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地震裂。赐郡中居人压死者棺钱,人三千。”[8]《鲁迅全集》第十三卷《致台静农》:“近来谣言大炽,四近居人,大抵迁徙,景物颇已寂寥,上海人已是惊弓之鸟,固不可诋为‘庸人自扰’。”[9]“居人”与“行子”相对,在文意上亦可通。

而“志”有“意志、志向、向慕、神志”等诸多意义,在古籍中,“志人”多意为“有志气节操的人”或“守志隐逸之士”。《全唐诗》卷二十六李白《杂曲歌辞·沐浴子》:“处世忌太洁,志人贵藏辉。”[7]《全唐诗》卷三百一十于鹄《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志人爱幽深,一住五十年。”[7]而根据孟诗句意,“行子独自渴”,“独”有“特别”意,如《庄子·德充符》:“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10],故此句意即行子旅人特别口渴。“志人仍卖泉”,“志人”应为“主人”之讹误,“主人”与上文“行子”相对,“仍”有“依照、沿袭”义,“仍世”为“累世、历代”之义,孟诗此句即当地居民世代卖水。

《全唐诗》本《边城吟》“主”下注“一作居”,或是“主”与“居”存在语音联系而产生音讹。按《广韵》,“主”属章母虞韵,“居”有两音,一为见母之韵,一为见母鱼韵。虞、鱼两韵关系密切,有混用情况。另,现代汉语方言也会虞、鱼两韵混用,如桐城方言zh-、ch-、sh-部分独作j、q、x,将“主”读作“居”音。

四、挈

《孟东野文集》卷第五《看花五首》:“独游终难醉,挈 徒经过。”[1]

“挈 ”一词费解。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及郝世峰《孟郊诗集笺注》均作“挈榼”。

《正字通·犬部》:“  ,俗字。”[6]《大广益会玉篇·犬部》:“ ,他蜡切。犬食也。”[11]《字汇·犬部》:“  ,并同 。”[12]《说文解字·犬部》:“ ,犬斗声。”[4]故可知,“ ”无论是“犬斗声”抑或是“犬食意”,放置诗句“挈 ”语境中,明显语义不通。结合上下文来看,“ ”当为“榼”之讹,“酒器”之义,即诗句大意是说手执酒杯独游难醉。《说文解字·木部》:“榼,酒器也。”[4]古籍诗文中经常出现“榼”这一盛酒器具,如《全唐诗》卷四百五十六白居易《长斋月满携酒先与梦得对酌醉中同赴令公之宴戏赠梦得》:“斋宫前日满三旬,酒榼今朝一拂尘。”[7]同书同卷白居易《长斋月满寄思黯》:“明朝斋满相寻去,挈榼抱衾同醉眠。”[7]又《昭明文选》卷四十七刘伶《酒德颂》:“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巵执觚,动则挈榼提壶。”[13]《左传·成公十六年》:“使行人执榼承饮。”[14]

曾良老师说:“‘把’字俗或作‘ ’,与‘犯’形似,古籍往往难分,须据上下文判断。”[15]可见扌旁与犬旁存在形似讹混的情况,又古籍中扌旁与木旁不别,故“榼”在书写时作“ ”。

五、衰瘦

《孟东野文集》卷第三《出东门》:“少年一日程,衰瘦十日奔。”[1]

“衰瘦”一词,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及郝世峰《孟郊诗集笺注》均作“衰叟”,作“衰叟”是。

“叟”,乃“叜”之今字,《说文解字·又部》:“叜,老也,从又,从灾。”[4],意即老人。根据诗文句意,“少年”应与“衰叟”相对,“衰瘦”明显语义不通。“叟”写作“瘦”,盖与“ ”有关。《大广益会玉篇·厂部》:“ ,所柳切,老人也。”[11]《正字通·厂部》:“ ,旧注同叟,又云,本作叟,玉篇作 。”[6]又《字汇·厂部》:“ ,与叟同,老人之称,按此字本作叟,《玉篇》从厂 作 。”[12]“ ”是“叟”的俗写。古籍中厂旁、广旁、疒旁形近不别,故将“叟”之俗字“ ”写作“瘦”。“衰叟”一词古诗文中多有出现,如《全唐诗》卷四百八十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汉日傅臣终委弃,如今衰叟重辉光。”[7]《元诗选·初集·乙集》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顿令衰叟诗魂爽,便觉红尘客梦赊。”[16]

六、螮

《孟东野文集》卷第五《生生亭》:“置亭螮 头,开窗纳遥青。”[1]

“螮 ”一词费解,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及郝世峰《孟郊诗集笺注》均作“嵽嵲”,校注本及笺注本作“嵽嵲”是。

“螮”,《说文解字·虫部》:“螮蝀,虹也,从虫带声。”[4]《龙龛手镜·虫部》:“螮,音带。螮蝀,虹也。”[17]《正字通·虫部》:“蝃,同螮。诗石经改作蝃。旧注音义同虹。”[6]“蝃蝀”亦作“螮蝀”,是虹的别名。屈万里《诗经诠释》:“蝃蝀,音帝东,虹也。”[18]《一切经音义》释“天弓”条:“天弓,或名帝弓。即虹蜺也。俗呼虹字。为降音。诗云螮蝀。皆一也。”(54/380/c)“螮蝀”古籍有载。《元诗选·初集·丙集》马祖常《石田集·求赵伯显画家山图用唐李中韵》:“呼云横螮蝀,问月看蟾蜍。”[16]

“螮”还可以借指桥,从“虹”引申而来,如《元诗选·初集·丙集》马祖常《石田集·登雨花台》:“野桥皆螮蝀,溪水尽蒲萄。”[16]《元诗选·二集·辛集》戴良《九灵山房集·出游联句》:“崖寺踄蜿蜒,江槛萦螮蝀。”[16]

综上,“螮”的这两义项皆与诗文不通。

又《四库全书·集部》明陆时雍《唐诗镜》卷二十一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凌晨过骊山,御榻在螮 。上徒結反,下音啮。”《四库全书·集部》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十九作:“凌晨过骊山,御榻在螮嵲。”《全唐诗》本作:“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7]

《龙龛手镜·山部》:“嵽,徒结反。嵽嵲,高山皃也。嵲,五结反。嵽嵲也。”[17]《正字通·山部》:“嵽嵲,山突兀貌。”[6]《字汇·山部》:“嵽,徒结切,音跌。嵽嵲,山高貌。”[12]“嵽嵲”表示“高峻貌”或“高峻的山”,古籍中有大量用例,如《元诗选·二集·丙集》何中《知非堂稿·登九仙山》:“海门葱茏外,山气嵽嵲状。”[16]《元诗选·二集·戊集》李孝光《五峰集·同靳从矩宿雁山天柱院》:“我仆膏吾车,前路在嵽嵲。”[16]《全宋诗》第一册卷十四查元方《查公山》:“山号查公山,嵽嵲云汉间。”[19]《宋百家诗存》卷六杨杰《无为集·联句酬之》:“疏帘卷危阁,九华青嵽嵲。”[20]孟诗“置亭螮 头”中“螮 ”当为“嵽嵲”,“高山”义,即亭子处于高峻山头之上。又同书中《孟东野文集》作“嵽嵲”,即卷第四《靖安寄居》:“寄静不寄华,爱兹嵽嵲居。”[1]

,各字书不收,“嵽”作“螮”是它们均以“带”为声旁,是同音置换,“ ”应是受到“螮”的影响而产生类化。

七、饧挑

《孟东野文集》卷第三《偷诗》:“亦如婴儿食,饧挑口旋旋。”[1]

“饧挑”一词费解,应为“饧桃”,古籍中“扌”“木”混用无别。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及郝世峰《孟郊诗集笺注》均作“饧桃”。“饧桃”是。

“饧”,《说文解字·食部》:“饧,饴和馓者也。”[4]徐铉注音徐盈切,与《广韵》同。《说文解字注·食部》:“不和馓谓之饴,和馓谓之饧。”[21]《正字通·食部》:“台郎切,音唐,饴别名。方言饧谓之餹。释名饧洋也。煮米消烂洋洋然也。”[6]当“饧”台郎切,音唐时,同“餹”,即“糖”的古字。如《急就篇》:“梨柿奈桃待露霜,枣杏瓜棣馓饴饧。”[22]据汉语大词典载,“饧”为徐盈切时,指的是用麦芽或谷芽熬成的饴糖或是引申指糖块、面剂子等变软[23]。关于此义古籍中有用例,如唐沈佺期《岭表逢寒食》诗:“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清孔尚任《桃花扇·访翠》:“扫墓家家柳,吹饧处处箫。”以上语例均指前义,而糖块、面剂子等变软,如“糖饧了。”

可见“饧桃”即是甜桃,与诗意相符,应是说像小孩子吃东西一样,咬一口甜桃果肉在嘴巴里来回倒动。

八、

《孟东野文集》卷第四《懊恼》:“求闲未得闲,众诮瞑   。”[1]

“瞑”于此处不通,  二字不识,意义亦不明。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及郝世峰《孟郊诗集笺注》均作“瞋虤虤”。从诗歌内容来看,“瞑  ”应为“瞋虤虤”,校注本及笺注本是。

《懊恼》诗,“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以我残杪身,清峭养高闲。求闲未得闲,众诮瞑  。”[1]孟郊以诗传达出在世俗中欲保持清高峻直的心志,却求闲难得,反承受周遭众多充满怒意和恶意的眼光。“众诮瞑  ”值得细究。“诮”有责备谴责之义。《说文解字·言部》:“诮,古文谯,从肖。《周书》曰:‘亦未敢诮公。’”[4]“诮”于此处意为众人谴责诗人孟东野。又《说文解字·目部》:“瞑,翕目也。”[4]《说文解字注·目部》:“释诂、毛传皆曰:‘翕,合也。’”[21]“瞑”为合眼义。查汉语大词典,“瞑”还有眼睛昏花、昏暗等义,“瞑”可通“暝”,为黄昏义。另,“瞑”有瞑眩义,亦可通“眠”,为假寐睡觉义,如《庄子·德充符》:“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10]以上“瞑”义均不符合文意,故知瞑字不确。

《說文解字·目部》:“瞋,张目也。”[4]“瞋”本义为睁大眼睛,因人发怒恼火时往往会张大眼睛,引申为怒视义。成语“瞋目竖眉”即为人非常恼火愤怒时张大眼睛眉毛竖直的样子。“瞋”,怒视义,佛教用语“瞋心”为怨恨忿怒的意念,《大庄严论经》卷第十二:“……如指然火欲以烧他,未能害彼自受苦恼。瞋恚亦尔,欲害他人自受楚毒,身如干薪瞋恚如火,未能烧他,自身燋然。徒起瞋心欲害于彼,或能不能,自害之事决定成就。”(4/325/b)前文“众诮”意为众人谴责诗人,“瞋”之怒视义符合诗句文意,故“瞋”是,可知“瞑”是“瞋”的俗字。

“瞋”作“瞑”,或有缘由可循。“瞑”字右部件“冥”,其异体有 、 、 、 等,与“瞋”字右部件“真”形体相近,又“冥”草书形体有 、 等,“真”草书形体有 ,亦十分相近,故二者在书写时因形近而产生讹误。

诸字书未载。据文本语境,当为“虤虤”。《说文解字·虤部》:“虤,虎怒也,从二虎。”[4]《字汇·虤部》:“虤,五闲切,音颜。虎怒甚也。”[12]《龙龛手镜·虎部》:“虤,正。五闲胡犬二反。虎怒皃也。”[17]“虤虤”即虎怒貌,以虎发怒的样子来喻指世间众人张目怒视的情态。“求闲未得闲,众诮瞋虤虤”即谓诗人欲避世清闲,奈何仍被世人相妒,遭受众人张目怒视的谴责目光,文从字顺。“虤虤”写作  ,应是形体相近而讹。

结语

古籍存在大量俗字,阅读过程中若不解决这些问题便会文意不通,甚至曲解文本原意。宋蜀刻本唐人集第八卷《孟东野文集》中即存在很多俗写情况,掌握俗字知识,并运用俗字原理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对我们阅读和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

注 释:

{1}为方便行文,以下简称《孟东野文集》。

{2}本文所有佛经文献均引自CBETA电子佛典系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14年版。此处68为册数,149为页数,b为栏数,以下皆同。

参考文献:

〔1〕宋蜀刻本唐人文集·孟东野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2.

〔2〕(唐)孟郊,华忱之、喻学才校注.孟郊诗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2.

〔3〕(唐)孟郊,郝世峰笺注.孟郊诗集笺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7.

〔5〕(宋)陈彭年,等.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9.

〔6〕(明)张自烈,(清)廖文英编.正字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7.

〔7〕(清)彭定求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4.

〔8〕(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5.

〔9〕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

〔10〕(战国)庄子,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3.

〔11〕(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7.

〔12〕(明)梅膺祚.字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6.

〔13〕(梁)萧统,(唐)李善注.昭明文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0.

〔14〕(战国)左丘明,(西晋)杜预集解.左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

〔15〕曾良.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5.

〔16〕(清)顾嗣立编.元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7.

〔17〕(辽)释行编.龙龛手镜(高丽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7.

〔18〕屈万里.诗经诠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8.

〔19〕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

〔20〕(清)宋庭栋编.宋百家诗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1.

〔2〕(汉)许慎,(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

〔22〕(汉)史游.急就篇[M].长沙:岳麓书社,1989.1.

〔2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8.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Words and Phrases in Meng Dongye's Anthology of Tang Dynasty, the Sichuan Edition of Song Dynasty

RU Jing-j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00,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Chinese characters wrote in popular styles in Meng Dongye's Anthology, precisely, in the eighth volume of the Sichuan edition of Song dynasty. Therefore, the understangdings of this book might be unclear. With the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popluar writing sty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som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hrases in this book, for instance, "lipo", "zhiren", "qieke", "shuaishou",   "dienie","xingtiao","yanyan".

Keywords: Meng Dongye's Anthology; Chinese Characters in Popular Writing Styles; Words and Phrases

猜你喜欢

俗字
明代陕西方志俗字研究
——以《雍大记》为例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车王府戏曲中俗字研究
佛典疑难俗字补考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新出北朝墓志俗字例释
文人笔记与俗字研究
贵州契约文书俗字“”考释
清水江文书疑难俗字例释(一)
敦煌俗字整理及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