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山苗族箫笛曲文化生境及其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2021-09-10刘晓熠

旅游纵览 2021年6期

刘晓熠

摘 要: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曲在2019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属于传统音乐项。由于雷山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境内的西江千户苗寨就是雷山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代表,为推动黔东南州雷山县苗寨箫笛文化的发展,本文结合课题《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曲的挖掘及研究》的实践,以促进黔东南民族民间音乐与舞蹈文化发展为目标,将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进行有机结合,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探索在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发展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文化的措施。

关键词:雷山苗族箫笛曲;箫笛文化;民族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凯里学院“民族做特”专项课题“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曲的挖掘及研究”(2020mzzt01)。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现代人的主要休闲方式。民族文化旅游随着游客旅游品位的不断升级,回归自然、求新求异、求知寻根、求乐求真、求奇求实已成为现代人旅游追求的新风尚,民族文化旅游日益火热。雷山县境内的西江千户苗寨借助自身的苗族文化特色和境内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雷山县旅游支柱性产业的代表地区。为了更好地挖掘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曲,发展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文化,本文将西江千户苗寨作为研究基地之一,将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文化与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将雷山苗族箫笛曲作为充实和完善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同时,推动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文化的发展。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州西北部,东与台江、剑河和榕江县相邻,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相抵,西与丹寨县相连,北与州府凯里市相接壤,下辖9个乡镇和街道,154个行政村和323个自然寨,境内以苗族、汉族、侗族、瑶族和水族人口为主,自然资源丰富。

雷山苗族歌舞和器乐以传统而古老而闻名。苗族箫笛曲是省级非遗项目,不仅有着清越、优美的音色,而且有着精湛、绝伦的演奏技巧,将苗族人民在漫长岁月中与自然和人交往中的故事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美妙的箫笛曲表达出来。在吹奏过程中,具有含蓄、隽永的特点。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曲作为苗族民俗风情的物化形式之一,与苗乡民俗节庆活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承载的文化价值远比实用价值要高,其文化意蕴丰富,内涵深厚,箫笛曲成为雷山的特色民族文化之一[1]。

笔者通过对苗族箫笛曲文化生境的田野调查后发现,箫笛曲与很多民族文化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尤其是保护传承中的问题较多,如民间艺人逐渐老龄化,传承人不足,箫笛制作日益趋于工业化,在设计、制作等方面缺乏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箫笛曲在雷山本地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雷山苗族文化苗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是彰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寄托,为推动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在利用与发展中寻找出路,唤醒民众对苗族文化的认知,并自觉参与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的行列,才能更好地推动雷山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从笔者调查的西江千户苗寨来看,虽然售卖箫笛产品的商店很多,但是大都属于机械化工艺制品,而本地取材、本地工艺制作的几乎没有,同时也未将苗族箫笛曲作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来开发,整个景区的商业化、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为促进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曲的挖掘和发展,丰富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对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文化旅游的开发和探索就显得尤为必要。

雷山县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由于多样的地理环境,各民族文化在这里形成了交融,但是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主的苗族文化最为浓郁,苗族文化旅游开发和利用也得到了有效拓展,而苗族箫笛文化成为拓展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生机与活力的重要载体,对于拓展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提供了新的土壤,尤其是随着申遗成功之后,雷山苗族箫笛曲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抢救性保护,雷山箫笛文化旅游前景良好,开发潜力巨大。但是要想变为现实,还要结合雷山的实际,尤其是结合西江千户苗寨的实际,根据旅游市场发展需求,明确苗族箫笛文化旅游开发和利用的方向与方法[2]。

首先,将雷山箫笛文化作为核心,以雷山箫笛曲作为载体,以西江千户苗寨为基地,致力于特色旅游資源的打造,将传统的箫笛艺术与苗族特色以及西江千户苗寨的自然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以雷山箫笛文化为核心的旅游新品,在雷山县政府的主导下,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为核心,加大对雷山箫笛曲的保护力度,并与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管理主体合作,着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项目,打造具有雷山苗族特色的箫笛文化旅游线路。

其次,不断强化认识,以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不断提升旅游档次,在箫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做好引导工作,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将政府的指导与宏观调控职能发挥出来,通过科学规划,将箫笛曲在景区内演出,并随着演出的不断深入与实践,将箫笛文化作为核心,对箫笛文旅项目进行科学论证与规划,加强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同时还要对旅游开发项目精心策划,避免出现结构雷同和档次低劣的旅游产品,将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化品位与艺术格调不断提升,将西江千户苗寨从目前的商业化性质严重、环境治理问题突出等作为着力解决的重点,注重协调各方关系,通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及精益求精的原则,不断优化整个景点建设,将景点文化韵味彰显出来,打造和谐箫笛文旅环境,着力打造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共同体。

最后,在统筹规划设计中注重彰显民族特色,雷山箫笛曲虽然散落在民间,目前处于初级保护阶段,但是有着十分浓厚的苗族文化风情,与目前开发较为成熟的苗族文化旅游资源一脉相承,因此需要将箫笛文化与苗族风情有机结合,在开发苗族箫笛游乐项目的同时,还要推动苗族箫笛曲与歌舞的结合,凸显其多样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开发箫笛民族文化旅游产品,通过鲜明的文化特色与独具苗族文化魅力的内容来吸引游客[3]。

(一)加强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曲的挖掘、收集和整理

加强对传统箫笛曲目的挖掘保护,既要注重对箫笛艺人档案的完善,又要对特殊人才、曲目、技能开展不间断的跟踪,确保抢救措施得到及时落实,着力使现有曲目必采、现有技艺必存。但是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传统民俗文化在不断淡化,身怀绝技的箫笛艺人年事已高,有的不再从事演出,有的不适宜演出,有些已经去世,导致箫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虽然有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箫笛艺人,但是其从业目的就是挣钱,忽视平常练功和深厚造诣,也无暇虚心向老艺人请教,加上政府经费支出困难,难以对全县的箫笛艺人开展全面性、集体性的个人品德与专业素质培训,对箫笛曲挖掘、收集和整理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本文研究旨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细致全面的箫笛普查工作,彻底掌握雷山县的箫笛历史变革,箫笛乐手、乐器、乐曲的价值等,再把所普查资料归类整理存档,实施静态保护,并将民间挖掘、整理创作的箫笛曲制作成音像制品,为箫笛艺术在西江千户苗寨的传承、保护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注重黔东南州雷山县苗族箫笛曲在西江千户苗寨的宣传和推广

以大力塑造雷山箫笛文化旅游形象为目的,将箫笛曲作为西江千户苗寨的文旅资源,借助西江千户苗寨每天表演苗寨文旅节目的契机,增加雷山箫笛曲的表演。在西江千户苗寨通过开展箫笛表演与民族艺术会演,箫笛文化艺术水平与艺术活力得到彰显。但是从当前来看,由于专业表演人员缺乏,现有的箫笛制品以工业化制造为主,表演缺乏连贯性,更多的是以经济为目的,而忽视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的渗透,导致苗族箫笛曲背后的故事被忽视,如箫笛最初是苗族祖先在深山老林中,为了在打猎充饥的过程中互相配合行动,采用箫笛进行通风报信,最后演变成一种乐器的古老传说。同时箫笛曲还是苗族青年男女进行谈情说爱的工具,也见证了苗族历史的发展。其以四六句为主,不仅有着高昂的声音和明快的节奏,而且有着优美的音质,能吹奏苗歌曲调,其音乐研究与欣赏价值巨大。在当前的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发展中并未考虑到这些,因此缺乏民族文化特点。苗族箫笛曲作为雷山苗族的非遗,需要在宣传和推广中融入其民俗价值、历史价值以及音乐研究价值,才能更好地促进其背后故事的传承和发展,给游客从另一个角度阐释苗族先民的智慧。例如,目前在雷山境内十分火热的芦笙舞,最初就是从箫笛演变而来,由于箫笛声音相对较小,将箫笛进行多根组合之后,才形成了以芦笙作为演奏乐器。因此,可以将箫笛曲与现有的芦笙舞表演结合起来,利用清脆的箫笛声与厚重的芦笙声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增强游客对苗族文化的认知,成为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同时,有助于民族旅游品牌的打造[4]。

(三)秉承游客为本的原则和保护第一的理念

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中,为加强苗族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不管是吸引游客还是留住游客,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拓展游客的消费市场,始终要立足于雷山箫笛民族文化资源,秉承游客为本的原则和保护第一的理念,在综合开发中,既要立足根本,又要彰显特色,才能更好地朝着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和多目标的方向发展,在丰富旅游内容和吸引游客的同时,还要考虑游客的旅游需求,在确保箫笛文化得到保护的同时,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来展示神秘的苗乡文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文旅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箫笛曲作为箫笛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丰富、脆弱的特点,一旦被破坏,要想恢复就会面临较大的难度,要避免项目开发定位高、水平低的问题。近年来,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上涨,而背后的迅速人工化与过度商业化又饱受游客的诟病和忌惮,所以为避免失去传统文化的真谛,将传统文化真实而又质朴的一面彰显出来,提升箫笛曲的吸引力,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在发展文旅的同时加强对箫笛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不断提升文化旅游质量,让游客游有所得、游有所想、游有所羁,才能增强游客的黏度。

(四)加强人才投入,发挥人才在箫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作用

为提升雷山箫笛文化旅游的开发质量,彰显雷山箫笛曲的品位,需要加大人才投入,吸引專业人才,参与到苗族人民对苗族文化价值的认同行列,自觉参与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所以当地居民在西江千户苗寨开发文化资源获取利益的同时,还要通过加强人才投入而实现文旅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成为旅游业的发展主体,并制定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加强导游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民族文化知识,不断强化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并帮助和引导箫笛技艺传承人参与到箫笛文化的传播和研究之中,加强箫笛技艺知识的传授和传承,注重传承人的培育,才能更好地与现有苗族文化资源一道成为西江千户苗寨的文旅资源,助推雷山民族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5]。

[1] 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9(7):44-48.

[2] 古宗智,张中笑,杨方刚.贵州民族民间器乐文化[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1(4):1-15.

[3] 刘阿丽,李忠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121-124.

[4] 张涵,孙九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文化再生产:以苗绣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1):53-59.

[5] 胡攀学,李妮娜.箫声笛韵染侗乡:玉屏自治县大力传承箫笛文化[J].当代贵州,2016(4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