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靖西旧州绣球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再生产路径研究

2021-09-10韦彩娜滕上群谢高宇农晓婷甘志珍常莹

旅游纵览 2021年6期
关键词:靖西文化符号

韦彩娜 滕上群 谢高宇 农晓婷 甘志珍 常莹

摘 要: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缺乏重视,过于追逐经济效益,使靖西旧州绣球的民族手工艺传承面临工艺纯度下降的困境。本文运用文化再生产理论,探讨旧州绣球的多元文化传承路径,是优化平衡旧州绣球商业效益和工艺纯度的一个研究方向。

关键词:旧州绣球;文化符号;文化再生产;靖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2010604129)。

(一)旧州绣球的发展与起源

广西壮族的绣球可以分为桂南、桂北两大派系,都以仿柑橘或柚子造型为主。桂北绣球以桂林为主,桂南绣球则以旧州绣球最为出名。旧州,一个位于中越边境约15千米的边陲古镇,古称那签、顺安峒、归顺旧州,全村均为壮族。宋人周去非在《岭南外答》中曾记载:“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1]。由此可知,壮族人民制作绣球历史悠久,早期绣球则是壮族人民的一种定情信物,而旧州因绣球制作技艺精巧独特,被誉为“广西绣球之上品”。

绣球的刺绣技法最初停留在平面表现上,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线条的节奏,后来经过民间艺人对绣球进行创造性的改良,采用复线的方式将堆绣技术融入绣球,绣球所描绘的形象更为生动、更富表现力,堪称绣球中的极品。

(二)绣球的价值

经过历史的锤炼与发展,旧州绣球所蕴含的不仅是民族精神,还包含着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得丰富的绣球价值。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价值

绣球的十二个球面绣满象征祈福纳祥的各式图案,体现壮族的文化价值和信仰观念。绣球文化构成了壮族民俗文化的“活博物馆”,上到起源下到发展,这一整段壮族发展的历史都可以通过绣球这一介质探寻出来,可以说,绣球在研究壮族文明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2.经济价值

旧州政府利用旧州“中国绣球之乡”的名气,同时结合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打造特色民族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带动了当地的住宿业、餐饮业、旅游业等联动发展。

3.艺术价值

绣球上的图案十分讲究,其主要以植物纹为主,其中花卉纹样是被运用最多的。除了植物纹,还有动物纹样,如象征幸福婚姻的喜鹊、龙凤图样,因为产卵多而被作为多子多福的金鱼等,都在描绘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热爱。绣球的球形给人一种圆润、可爱的感觉,加上艳丽的图案,大胆的配色,精致的刺绣,形成一种壮族独有艺术美感。

4.促进民族团结

“三月三”这个在壮族地区普遍流传的娱乐项目,因其广泛的参与性和掌握的简单性,使得抛绣球活动成了联系壮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构建了全壮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桥梁,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旧州绣球文化作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学者对于绣球文化的变迁与传承已有诸多研究成果。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在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深度采访,分析目前旧州绣球手工艺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地考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地观察基础设施建设;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与相关人士进行访谈了解。目前,旧州绣球手工艺传承与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

绣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当地人的意识中正慢慢淡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4%的游客表示对旧州绣球特色文化有过一定的了解,这从侧面说明了旧州绣球产业发展面临知名度不高以及对绣球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等问题。绣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然而地方政府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牟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难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缺乏壮族文化符号的深刻提炼

绣球是壮族的文化象征,也是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的瑰宝之一,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色彩。文化再生产过程中,重点就是结合本身已有的文化特色,打破固有的印象,让传统文化发展出新风貌。关于符号绑定,如说到螺蛳粉,人们都会想到柳州,这就是一种文化符号的绑定,而旧州绣球正缺少这一种文化符号的绑定。一位旧州村民说“旧州绣球在我的认识里,绣球象征着和平与幸福,还有人们美好的爱情”。在旧州地区之外,人们缺乏将绣球文化与旧州结合起来的文化符号意识,这也成为阻碍旧州绣球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城市化进程挤压了旧州绣球工艺的生存空间,导致技艺传承人转行或断层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民众对于慢节奏手工生产活动失去耐性。据黄阿婆说:“以前的时候,做绣球的人很多,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越来越少的人去接触绣球”。一方面由于时间、效率、人工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纯手工制作绣球发展渐缓接近停滞乃至倒退。同时,新时代年轻人也倾向于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加上老一辈手艺人的退休,这也令绣球传承出现逐渐边缘化发展状态。但另一方面,在关于对游客的调查“在具有充裕时间的情况下,是否有意愿体验制作绣球”这一问题上,有94.68%的游客给出了愿意的反馈,这说明舊州绣球文化并不缺少实际意义上的吸引力,而是缺少一个能够发挥自己吸引力的舞台。

(四)旧州绣球技艺传承过程中追求利益与保障荣誉之间的失衡

旧州绣球在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其本身蕴含着壮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同时,绣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往往是不可缺少甚至是对旧州绣球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然而,在旧州绣球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一方面为了提高产量,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省略掉一些细节,因此,这样的绣球在消费者印象中大打则扣。另一方面,从旧州绣球手艺人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互惠互利是维持发展的客观基础,绣球作为互惠互利的中介,如果一直生存在资本力量之下,其所蕴含的旧州壮族人的文化价值、信仰观念等民族文化特质未得到充分体现,只会让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特质在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过程中逐渐弱化甚至陷入趋于丧失的危险境地”[2]。

基于以上提到的问题,为实现旧州绣球产业的文化再生产,如何深化绣球文化内涵则为关键的一点。绣球作为壮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面(抛绣球)与男女传情、定情信物的一面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差距,抛绣球文化来源于古代冷兵器“飞坨”,并在距今两千多年的宁明县花山壁画上有所记载。而定情信物文化则来源于宋代诗人杜甫《溪蛮取笑》中记载“土俗岁节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栗,来往抛接,名飞坨”[3]。在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因此,绣球的这两面拥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旅游体验基础,在实现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中,要拓展旧州绣球这两个文化基础的体感项目,调整旧州绣球仅仅作为旅游纪念品的单一定位。

(一)利用信息技术带动当地手工艺品市场的发展

1.运用信息技术留存制作绣球手工艺的珍贵资料

目前,人们对绣球手工艺知之甚少,甚至是完全不知道,再加上互联网上保存的关于旧州绣球手工艺的影像资料较少。出现此种状况的原因,除了保护绣球手工艺不外传之外,更多的是旧州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较低,绣球等传统手工艺市场发展缓慢等[4]。随着“中华巧女”黄肖琴年事已高,绣球手工艺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所以对绣球手工艺的影像和文字资料的留存迫在眉睫,也是传承旧州绣球文化的途径。

2.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对旧州绣球文化进行宣传

互联网信息技术能有效解决旧州绣球知名度较低问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宣传是一条快捷、有效、创新、低成本宣传绣球的一种方式,也是带动绣球等手工艺品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手段。其中,网络直播是近几年带货售货的一种新营销手段。“直播+绣球”是一种新趋势,将网络直播与绣球销售相结合,是开辟绣球等手工艺市场的新销售途径和新需求,能够开辟旧州绣球市场新的销售途径和吸引潜在客户,提高旧州知名度,加深人们对绣球的了解,联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式。

(二)打造旧州绣球的壮族文化品牌和符号

旧州绣球文化是一种文化资本,要将其转为经济资本进行传承与发展。首先,要挖掘和凝练旧州绣球的壮族文化精神,打造旧州绣球壮族文化品牌。制作旧州绣球从选材、图案元素以及技艺,每一步都体现了壮族的文化特色,使绣球成为具有壮族特色文化的“活博物馆”。“绣球”最初的寓意为吉祥和生育兴旺,是男女传情示爱的物品,发展到今天,绣球不再局限于男女定情,还增添了祝福、吉祥、友情、沟通以及和谐等新寓意,更为形象地体现壮族人民热情好客,祈求和平,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5]。就像“刘三姐”是壮族山歌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壮族文化符号之一。“绣球”所拥有的文化底蕴,完全可以成为靖西壮族的文化品牌乃至文化符号。

其次,就是需要制定和落实有关靖西壮族绣球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要从宏观角度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调动各方面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品牌创建工作。同时与旧州旅游业发展建设规划相结合,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构建“互联网+旅游+直播带货”的宣传发展模式,提高绣球的知名度,共同打造绣球壮族文化符号,实现符号效应。在这一过程中,第一,需要政府承担建设壮族绣球品牌文化的重任。靖西壮族绣球文化是广西壮族文化的瑰宝和精华之一,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将靖西壮族绣球文化做成品牌。政府出面牵头,从资金预算、规划设计、市场开发、科研、技术人才引进和使用等环节,加强投入和指导,并提供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保障,做大做强靖西壮族绣球文化品牌[6]。第二,除了政府的积极支持外,还应运用市场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壮族绣球品牌文化。如何发动市场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和尊重壮族群众在壮族文化创造和传承的主体地位。二是积极培育健康的文化市场运作机制,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国际机构参与品牌文化的建设。三是打造“靖西绣球文化节”。品牌文化可以是单项文化活动,也可以是系列文化活动,要下大力气精心打造“靖西绣球文化节”,突出该文化节的壮族特色特点。一年四季都有文化活动,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上给人们以持续不断的强烈冲击和震撼。

最后,要利用绣球品牌将靖西分散的壮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富有西南壮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而要整合靖西的壮族文化资源,就要突出绣球的壮族文化特色,聚集各方人才,共同打造壮族绣球文化品牌。

(三)培养绣球手工艺传承人

逐渐消失的旧州绣球傳承人是旧州绣球传承与发展存在的困境之一,因此培养绣球手工艺传承人迫在眉睫。培养绣球手工艺传承人首要任务是编撰绣球手工技艺的书籍,取得绣球手工艺传承人的信任和教授许可。其次,将绣球工艺带入校园,即“非遗进校园”,激发青少年学生对制作绣球的兴趣,给绣球手工艺传承事业注入新鲜力量,将代表壮族民间工艺品之一的绣球制作技术或绣球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教育当中。

(四)建立优质绣球保护机制

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相结合实现绣球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政府推动官方品牌建立,树立品牌效应,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做旧州绣球行业的发展标杆,以优顶劣,淘汰市场中的劣质产品。同时制定市场标准,成立相关产品的质量监察机构以此来维护市场秩序。虽然前期经费开支方面较大,但对旧州绣球销售行业的口碑积累有着重大意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于手工艺品的需求有更高的质量要求,利用市场的高要求反作用于绣球手工制作者,制作精美漂亮、高质量、凝聚制作者情感的有“温度”的绣球,从而增强绣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其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在旧州绣球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出现中断的情况。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绣球再次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难题。旧州绣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文化资源转为经济资源的过程中,需要民众、政府、市场、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将旧州绣球在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路途上发展出更强烈的情感依恋和文化自信。

[1] 周去非.岭南代答(卷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7.

[2] 郭悦.分离还是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工艺品——以靖西绣球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9(4):197-203.

[3] 刘赞.论靖西绣球在壮族民艺中的文化传承和价值发展[J].西部皮革,2019(14):127.

[4] 邱云生.民间工艺美术品产业发展及对策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10(4):178-181.

[5] 吕屏.从旧州绣球产业的发展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本转换[J].桂海论丛,2007(5):83-85.

[6] 文静.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市场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8(3):48-49.

猜你喜欢

靖西文化符号
墨韵书香
墨韵书香
靖西农民画在广西深圳等地展出
罗常乐作品选
以中国服饰文化为设计元素的生活创意品研究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