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视角构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021-09-10吴嘉文陈雅菲钟振烨

旅游纵览 2021年6期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旅游

吴嘉文 陈雅菲 钟振烨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了解青藏高原的发展现状,基于可持续视角研究青藏高原生态旅游模式,旨在遏制藏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以经济发展与生态友好结合为核心的新型生态旅游模式,立足于生态与经济的平衡点,运用生态旅游概念,建立政府部门-社会群体-当地藏民的多维度多主体体系,为藏区旅游产业注入内部动力,实现藏区生态旅游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青藏高原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人们积极发展传统旅游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地区的富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对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平衡关系有所忽视,从而在传统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生态环境承载力、消费增长速度超过自然生产速度等一系列问题。经济在高速增长,生态环境却每况愈下。针对此情况,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可持续旅游就是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这一新观念的出现而出现的,并且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论题。可持续旅游观强调发展旅游业时必须以不破坏或极少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资源为前提,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旅游服务的同时,力求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平衡,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1]。提出可持续旅游的观念后,各国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一词应运而生。保护尊重原生态、强调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做贡献等都是生态旅游所倡导的几大原则。本文旨从可持续视角研究藏地生态旅游模式的构建。

(一)藏地现状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第一阶梯,是华夏民族母亲河——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享有“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亚洲水塔”的称号。其地域辽阔、地广人稀,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人口仅占全国总量的0.8%,人口密度为全国人口密度的3%。青藏高原深居祖国内陆,平均海拔在 4 000米以上。因地势高隆,构成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是我国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宝地。其以丰富多彩的矿产资源、多种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以及蕴藏量巨大的水电等资源闻名于世。

1.藏地产业发展与状况

目前,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1998年,青藏高原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仅占全国总量的0.49%,人均GDP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6.9%;同时高原内部地区的发展差异较大,青海省的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地区;从产业结构与产业劳动力结构来看,青藏高原的工业化水平较低且工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目前,高原的产业结构依然是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的传统结构。

2.藏地社会发展总体状况

青藏高原的现代交通运输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扶持下才逐步形成的。近20年来,以光纤、光缆和移动通信设施为主体的现代通信业获得发展。但藏地的总体发展水平上依然落后,城镇体系尚未形成;公路等级较低;铁路网不完善,仅仅开通和运营青藏西宁-格尔木线;航线较少等。

(二)面临难题

1.生态环境的破坏

旅游消费的巨大性对环境的破坏;不科学地发展畜牧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草场退化以及人地关系紧张[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草原环境的破坏等。例如,每年人类对冬虫夏草采挖的季节正是高原草甸的恢复成长期,其采挖对草甸的恢复具有较大的影响,每采集一根虫草,至少会破坏30平方厘米的草皮,裸露的草皮极易引起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甚至沙化。

2.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由于受到森林、草场的减少与退化,再加上过度采挖和捕猎,导致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分布范围缩小、数量剧减、种类濒危。青藏高原区域生物物种占总物种的10%~15%,同时,随着高寒生物物种资源的灭绝与濒危,高原生物所具有的强大抗逆基因和适应高寒环境的遗传基因也面临丧失的危险。

(一)必要性

1.草场承载不堪重负,草原大面积退化。

调查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地区草场退化与沙化十分明显。曾经“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一去不再。青藏高原上已发生退化的草原达到80%,中部退化的草原面积达40%。究其原因,过度放牧和草原过度利用,导致人地关系紧张;草场超载,使产草量大幅下降;牧畜头数只增不减,造成草原沙化和破碎化;加之传统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使虫、草泛滥成灾,最终导致草地生态失衡。

2.原始森林数量锐减

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林区,也是中国少有的原始林区。但长期以来,农牧民为解决燃料需要以及其他需求,对藏区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2016年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藏区林地面积仅有1 798.19公顷,森林面积仅有1 490.00万公顷。

3.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藏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较为丰富的动物资源。青藏高原是全球稀有物种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当地生态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藏区人民保护意识淡薄,旅游者生态意识的淡薄将野生动物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但旅游者、社会组织、旅行社等行为大大影响了动物的繁衍生息。

4.雪线上升,冰川消融

青海气象局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气温以每10年0.36℃的速度上升,远高于全球每百年升温0.74℃的速度。人类越来越频繁的活动使藏区雪线上升,冰川消融加速,冰舌逐渐后退萎缩。

上述问题表明,青藏高原的旅游发展缺乏内生动力,经济与生态失衡,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基于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旅游新模式和管理机制。

(二)构建方案

青藏高原地区新型生态旅游模式是与传统旅游模式完全不同的“造血式”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以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相结合为目标,以生态友好型旅游产品为依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3]。

首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统一是新型生态旅游模式的根本目标。传统的旅游模式未能很好地兼顾两者,使生态发展与经济增长长期处于对立的位置。在历史的发展中,旅游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压力,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原始生态破坏;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出现资源退化、进入大量游客会对冰川、雪山等特殊景点造成威胁;消费者进入后所产生的垃圾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处理;旅游酒店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体污染等[4]。基于此,藏区新型生态旅游模式立足于生态与经济的平衡点,利用生态旅游概念,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反哺生态,巩固生态旅游所依托的产业基础。

其次,该模式的实现机制是多维度、多主体的。与传统旅游方式有所区别,新型生态旅游模式注重发挥多个主体的作用,共同参与维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5]。

1.政府:不在“政策保护”和“宏观监管”上缺位

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不应在“政策保护”和“宏观监控”上缺位。国家政府部门对藏区的旅游业发展负有帮助其旅游产业发展、保护其生态环境的双重责任。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为藏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护、政策支持,为藏区贫困地提供更多方面的資金帮助、旅游宣传帮助,为藏区提供更多的转移资金、产业资助金等。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宏观监管。由于旅游业对藏区的生态环境,如草原、冰川、雪山等特殊景区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应该加强生态管理。对藏区每日接待游客量进行限制,合理确定与控制生态容量和经济容量,避免生态旅游区超负荷接待游客。同时,也要注意维护“生态潜力”,把经济增长限制在环境生态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使“生态潜力”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2.社会企业:不在“经济帮助”和“技术协助”上缺位

社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群体,不应在“经济帮助”与“技术协助”上缺失。社会企业在藏区新型生态旅游模式中主要发挥着经济帮助、技术支持的作用。一方面,社会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尤为紧密,作为藏区经济与大陆经济的纽带,社会企业应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帮助藏区发展旅游产业。社会企业可以利用的市场资源是广泛的,社会企业不仅可以帮助藏区进行旅游区的宣传,还可以为藏区带来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社会企业可为藏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上的帮助与支持。社会企业凭借在市场经济中积累的多年经验,不仅清楚了解市场导向,并且了解消费者的消费爱好与消费习惯。在此基础上,社会企业可以给藏区旅游产业带来许多可行性的建议,并帮助其发展。

另外,市场中存在一个特殊群体即社会组织,这类社会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如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北京市朝阳区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等组织。这类社会组织是以维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公益性组织。而他们在这个模式中发挥的是协调各方的作用。其一,社会组织可利用其广泛的社会资源,以自身的力量撬动并整合更大的社会资源来帮助藏区的旅游业发展;其二,社会组织可以利用线上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为藏区旅游业的发展开发更多模式,如研学旅行、游学旅行、志愿旅行等,利用公众号、网站、抖音等渠道推广新型旅游方式。

3.当地藏民:不在“主动维护”和“主动发展”上缺位

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人,当地藏民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双重关系,即享有生态旅游业繁荣发展所带来的利益成果,同时也需承担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所造成生态破坏的后果。当地藏民是青藏高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最关键且重要的群体。藏民作为藏区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所有者,应该参与到生态维护与经济发展中来,在新型生态旅游模式中发挥“主动维护”与“主动发展”的作用。一方面,藏民基于生态环境而生,作为藏区的主体应主动承担起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做环境保护最好的实践者,时刻提醒进藏游客文明旅游;不超载接纳游客;对藏区生态环境主动维护;对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等。另一方面,生态旅游业作为藏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藏民应主动发展。向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学习市场营销理念、消费者消费偏好等经济理论;积极学习新型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等内容;主动传承藏区文化,实现生态旅游模式接纳方的主动发展与主动维护。

生态环境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转机,关键在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态度。而旅游产业作为人类放松身心的途径,不应只是娱乐途径,更应该成为当代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也应该是旅游地文化传承的方式。

青藏高原具有最原始的生态环境、最神奇的自然风貌、最纯净的生态空间,他们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中国一个较为典型的旅游地。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对藏区造成了不可修复性的破坏,致使笔者基于可持续视角研究藏区的生态旅游模式构建。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通过概念分析、概念对比进行了解;通过信息收集、文献阅读了解藏区的发展及现状;通过实例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调研活动之中,跳出固有思维,大胆创新,提出创新性建议,构建新型生态旅游模式。青藏高原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从政府部门、社会群体、当地藏民等多角度入手,构建立体三维的生态旅游模式。旅游产业,不仅只关注经济是否增长,更应该关注生态环境是否健康。

[1] 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J].地理研究,1999(2):68-73.

[2] 索南求藏.青藏高原原生植被保护现状与发展[J].种子科技,2020,38(2):116.

[3] 仇焕广,张祎彤,彭奎.生态服务型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实践[J].改革,2020(8):18-29.

[4] 黄忠敏,俞国权,黄丽丽.旅游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C]//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5:30-31.

[5] 张鹏海,陈三悦.基于“新钻石理论模型”的西藏乡村旅游业竞争力分析及提升策略:以林芝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60-64.

猜你喜欢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
世界七大生态旅游目的地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破解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密码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给青藏高原的班公湖量体温
为了让青藏高原的天更蓝、水更绿、草原更美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