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1-09-10胡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胡全

摘  要:历经时代变迁,劳模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新时代应当弘扬劳模精神,重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践行劳动教育观、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牢牢把握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环节,积极推动校园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评价体系与劳模精神的有机融合,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成效。

关键词:劳模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路径

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素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从时代发展中寻找、挖掘和创新教育资源。劳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伟大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引导青年学生端正劳动观念,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以劳模精神为重点,探索劳模精神如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有助于发挥劳模精神的立德树人作用,开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一、劳模精神的内涵解读

在劳模精神的影响下,各条战线的劳动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攻坚克难,突破重重障碍,使得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模精神是劳动人民的爱国、劳动、奉献、创造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劳模精神内涵丰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劳动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力量。

(一)勞模精神的内涵演变

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所展现出的宝贵精神品格。劳动模范来自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与劳动群众紧密相连。劳模精神孕育于劳动模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民主革命时期,劳模精神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高于天、一心一意为革命,毛泽东称赞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起了三个作用,即“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劳模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主人翁的姿态满腔热血搞建设,全心全意促生产的无私奉献精神。毛泽东称劳模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3] 改革开放以来,劳模精神主要表现为争先创优、开拓创新、力争上游的奋斗精神,胡锦涛将劳模精神概括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称“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5]纵观不同历史时期劳模的精神品质,其核心部分,是以主人翁的姿态把自己的全部劳动热情和对生活的追求投入到工作当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进而表现出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对劳模精神的内涵进行总体的把握,了解其时代发展的脉络,有助于在新时代更好地弘扬劳模精神。

(二)劳模精神的核心是工匠精神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紧密相连的,劳动精神是基础,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的升华,劳模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更高层次,三者之间呈一个金字塔结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构成劳模精神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劳模精神的核心体现为工匠精神。

劳动模范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把信念和追求物化在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形成了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是所有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都应该学习的精神,能转化为一种引领所有劳动者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精神力量,其核心更多地体现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孕育于劳动者内心深处,是一种激励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内在力量。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名单中,一个叫曾俊钦的广东青年榜上有名。曾俊钦今年22岁,他主动钻研、勤学苦练,参加国家、省市技能竞赛获得突出成绩,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广东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6]是一个“大国工匠”。曾俊钦的工作技术已经突破了常规操作,迈入了创新创造的层面,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一种表现。工匠精神孕育劳模精神,需要经历“勤练、生巧、创造”三个层面,首先修炼好技艺,其次精益求精,最后通过创新创造领悟劳动的真谛,如此才能从一个能工巧匠成为一个劳动模范。普通劳动者在具备一般的劳动精神外,若能进一步激发出工匠精神,就能提升自身的层次。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通过这种精神再影响其他的劳动者,在这个过程中便孕育了劳模精神。劳模必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造就劳模精神。因此,“工匠精神是使人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劳模精神则是使人能够带动别人的精神,这是一种逐步递进、不断深化的关系”。[7]

(三)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新认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亿万劳动群众发扬劳模精神。全体劳动群众身体力行,做劳模精神的践行者,用劳动实现中国梦。劳模精神最初产生于工人阶级,在新时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生,劳模精神因此与时代发展相融。新时代劳模精神属于全体劳动群众,他们都是劳模精神的诠释者和践行者。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值得尊重和鼓励的”。[9]劳模队伍已经由原来的工人阶级向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多元转变。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要,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是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是青年大学生聚集地,把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合理的和必要的,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努力方向。

二、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把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劳动精神,树立劳动最美、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还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生动的素材,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劳动观教育的实践价值

劳模精神内在地包含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人生理念。加强劳动观念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是新时代劳动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在2010年发出的《关于组织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园中宣传劳动模范,重点宣讲劳模的事迹及其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青年学生,用劳模的优秀品质引领青年学生,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10]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奋斗的我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学校广泛邀请最美奋斗者、劳动模范等新时代先进人物进入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1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品格的重要方面,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2]在高校中弘扬劳模精神,在大学生心中种下劳模精神的种子,培养其学先进、做模范的品质,这无疑体现了劳模精神对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作用。劳模精神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树立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劳动育人的劳动观,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劳模精神中的劳动观教育,对于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加强劳动实践,做到爱岗敬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劳动观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思政课建设的课程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3]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因此选择好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一环是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把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之中。要用好主阵地和主渠道,就必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升级,从形式上和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度和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目标与劳模精神的育人特性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因此将劳模精神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劳模精神作为价值引领和思想引领的铸魂育人特性。在课程内容里融入劳模精神,劳模们的鲜活生动的事迹使学生深刻体会劳动之美,传承和发扬劳模精神,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启发性。劳模精神既是一种知识性概念,又是一种价值呈现,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形成勇于践行,敢于实践的精神,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价值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凝结而成的价值总和,是一所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总体呈现。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校园文化能够形成好气候、创造好生态,营造一种有益于陶冶情操、涵养灵魂和塑造人格的浓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14] 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隐性教育,有助于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具有劳动意识的时代新人。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是传递劳动观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是知识的来源。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体现在引导校园文化朝着立德树人的方向发展。劳模精神的引领,可以使校园景观、宣传展览、日常生活、规章制度、文化活动、校风、教风、学风等营造出勤于劳动、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校園文化氛围,使劳模精神在学校蔚然成风。

三、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使劳模精神有机融入其中。实现劳模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从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教育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入手。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劳模精神元素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劳模精神元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加强劳模精神元素在高校的宣传和展示。在校园的主干道、教室、走廊、展览区、食堂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劳模形象。把劳模的先进事迹和非凡业绩,通过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劳模氛围。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使劳模精神占领校园网络舆论高地,通过富有青春活力和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审美等多重育人功能的统一。在校园中展现劳模精神元素,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作用,以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引导学生厚植劳动情怀,塑造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理念。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注重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涵养作用。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至关重要。探索劳模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的路径,有助于劳模精神与学校的文化价值理念相融合。高校应将劳模精神作为文化活动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积极开展劳模红歌赛、劳模艺术节、劳模报告会等活动,分享劳模故事,使劳模形象生活化。开展走近劳模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接受劳模的感染和熏陶,增强大学生对劳模的认同感和亲近度,拉近学生与劳模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劳模的热情,增强劳模精神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这些文化活动,既加强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

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融入劳模文化。学校的管理风格、激励机制、校规校纪和组织机构等都是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依据,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习惯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勞模精神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可以通过将劳模精神写入学校章程,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劳动实践条例和劳动模范评选办法与奖励制度,设置劳动委员等方式,使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劳动育人的理念。依靠制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隐性教育的目的,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劳动意识。当校园制度文化中融入了劳模文化,它将是全体师生共同认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增强学生对劳模精神的情感认同和价值遵循。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中融入劳模精神教育

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是要将劳模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要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利用新媒体等学生易感易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劳模精神,使劳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在于创新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教学理念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劳动实践并重,大力推广劳动教育与专业学科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邀请劳模来校给学生同上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双师资的劳模文化良性互动育人机制。邀请劳动模范走进课堂进行言传身教,使学生能具象化感受劳模的魅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研究专长,挑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建劳模讲师团,深入挖掘劳模典型事迹,在校内外开展巡讲活动。在教学内容上,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加强对劳模精神的研究,使劳模精神充分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要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关于劳模精神的内容,拓宽劳模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自觉将劳模作为自身职业追求的榜样。要完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劳模精神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劳模这个群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哪些著名的劳模。在各个历史时期,劳模的事迹都是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素材。要将劳模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用马克思的劳动观诠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理论,使学生找到其哲学依据,形成劳动创造财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价值理念。要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劳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探讨其内在联系和时代价值。

(三)教育评价机制中融入劳模精神标准

教育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评价标准,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系统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活动,[15]是检验教育实施效果的有效形式。传统教育评价模式重视课堂教育,偏重知识评价,而忽视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评价。在素质教育浪潮下,教育评价机制应多元化,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向新时代教育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16]教育评价机制中发挥劳模精神作用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行动,积极探索劳模精神的长效育人机制,使学生接受劳模精神的教育熏陶,发挥其长效育人作用。

高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主要在于评价理念、评价内容和评价手段三个方面。评价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评价内容为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评价手段主要是考试。在教育评价机制中融入劳模精神,健全综合评价,有助于提升教育评价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教育评价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评价理念上,注重发挥劳模精神对人的塑造作用,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成长成才。在学业评价中,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设置学时和学分。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专题理论课,纳入学业评价之中。设立劳模育人实践基地,以集体劳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为实践课程,突出教育评价中的实践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将劳模精神融入其中,突出“劳”的比重,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育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在教育评价机制中融入劳模精神,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002).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4.

[3]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词[N].人民日报,1950-09-26(001).

[4]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0-04-28(002).

[6]曾俊.广州22岁一线工匠荣膺“全国劳动模范”职教出人才 技能报国家[N].广州日报,2020-12-02(014).

[7]邵月娥.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内在逻辑的理论探析与实践探索[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7(01):27-3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9]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04-29(002).

[1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的通知[EB/OL].(2010-06-21)[2020-1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006/t20100621_179017.html.

[11]教育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奋斗的我最美的国”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工作的通知》[EB/OL].(2019-11-11)[2020-1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1911/t20191118_408737.html.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13]习近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14]关于教育,这是习近平的最新思考[N].光明日报,2017-01-03(01).

[15]周光礼,袁晓萍.聚焦“四个评价”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J].中国考试,2020(08):1-5.

[16]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0-12-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责任编辑  苗存龙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