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教学实践中的所见、所感与所悟

2021-09-10曾萍

新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个性化文本情感

曾萍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有了更高的目标要求。那么,在新时代环境中,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成为了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几点认识。

一、关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一度成为了实践新程标准的“形象代言”,成为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最佳”形式,也是合作、实践、探究的途径的第一选择。然而,在现实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要么教师在组织分组学习活动之前任务不够明确,要求不够具体,不易操作;要么就是活动前组员分工不明,活动过程中仅是能力强的带能力弱的,不善于主动表达的则完全游离于合作学生习之外等现象。此种合作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被动参与,形式热闹,但无实际效果,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落实。笔者总结了“合作学习”应具备的几个要素: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小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任务;二是所有组员都应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积极承担个人的任务;三是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也就是独立的活动内容与任务;四是要有组员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配合。

二、关于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明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由于课标设计的三维目标,使得我们为了贯彻落实它,课堂从头到尾都是人文精神的解读,在强化人文性的同时,工具性被明显弱化。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心灵独抒,“脱离文本,一味放纵学生所进行的‘个性表达’‘独特感受’‘情感体验’,已成了无木无本的非语文行为。”过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致使我们在教学中本着鼓励为主的原则,让我们的语文课渐渐失去了“标准”,显得格外失真,知识与能力的模糊性和随意性随之增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应立足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从文本的实质出发,方能切中要害。

三、关于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常用教学形式之一,但在教学中渐渐显露出了一些弊端。一是教師完全掌控教学进程,教学过程是全预设,学生被动地被牵着鼻子走,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提问以及预先设计的答案要周延,不能拘泥,更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二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点代面,让一部分学生失去了个性化解读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就是善于在课堂提问是点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充分地思考,充分地感知,然后充分地表达。三是缺乏提问的艺术。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提出的问题过大、过深、过难或过小、过浅,都不利于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只有因文而异、因时而异的提问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牵一发而动全身,在适宜的教学节点上抛出一个好的问题,比教师讲解多少知识、理论与技巧要有意义得多。因此,问得当时、问得恰当、问得适宜应该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

四、关于课堂教学的效率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本无可厚非,但在追求课堂的高效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教学的长效性。语文学科是一门追去“慢”的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陶治人、引人向善的活动,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向上、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反观我们的课堂是否因一味强调教学的高效,而将学生简单粗野地归结为某些目标的达成呢?长此以往,学生语文素养如何养成,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也就在所难免了。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追求高效时,我们真该反思是否存在“两多两少”的现象,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我想只有让学生的智商与情商都得到发展,既能考好,又确实培养起阅读兴趣,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也才符合教育教学的实质精神。

五、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轻视

课标前言就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我们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往往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存在普遍轻视的现象。然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勇敢地担负起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的职责,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去培养学生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自身就应当培养起“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怀疑精神;培养起“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纯粹趣味,;培养起“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前瞻眼光;培养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爱的胸襟。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从某种层度上说,给人以精神上的、灵魂深处的教益远比给学生一个高分要更有意义得多。授人以渔的同时,必授人以情、以德。

猜你喜欢

个性化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台上
同桌宝贝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