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经验谈

2021-09-10温蕾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初中教学策略

温蕾

摘  要: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但如何提升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许多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本文认为把握诗歌的情感是关键,然后从诗歌内容、诗歌题材、诗歌背景以及诗歌意象等开展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增强民主文化自信的需求是现阶段发展的重点。而诗歌文化作为传统的优秀文化,一是以来都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来开展诗歌教学,体现出诗歌文化的特点,引导学生近距离解决中华诗歌的美感。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弘扬和发展诗歌文化。为此本文以初中诗歌教学为主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浅见,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诗歌教学的价值及现状

诗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一代代的知识分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受过诗歌的影响。在西方古建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醒目标志,在中国诗歌则是历史遗留下来难以磨灭的经典。一片片优美的诗歌不仅包含了每个朝代中人们的生存情感,同时也包含了中华民主的精神。诗歌语言精炼生动,意境悠远,是中小学教育上佳的教育素材。在2014年习近平主席曾对于删去中小学诗歌篇目内容时,明确表达反对意见。总上可见,诗歌教学对于初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的教学情境看,部分学生缺乏诗歌学习的兴趣,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诗歌理解的技巧,并且由于缺乏学业压力大,诗歌在语文考试占比分值较少,导致了许多学生没有重视诗歌对于学习的意义。其次教师欠缺有效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严格执行“一读二背三默写”,学生无法近距离接触到诗歌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因此研究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诗歌教学的策略

(一)了解诗歌内容,初步建立情感基础

在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中提到“真理只有在无蔽的状态下才能显现。”显然这一这一无蔽的状态指的就是诗歌中的情感世界,读懂一首诗歌,最关键的就是理解作者的生存情感。传统的教学比较注重文言文的译读,让学生对于诗歌中的每句内容都能够理解,但这种教学无法激发出诗歌的内在美感。如“大漠孤烟直”、“依依墟里烟”等,在教学时不必对于教学的内容进行刨根问题,应当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起朦胧的情感共鸣。

如学习《泊秦淮》时,首先让学生朗诵一遍诗歌。然后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如教师提问:“这首诗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学生回答:“首联是环境描写......尾联写的是节假的歌女不知道亡国之恨,还在唱《后庭花》。有学生表达了不同意见:“商女的意思是歌女,她们不是自己沉溺于娱乐,她们是在供人观赏,而观赏的人就是坐在船上的人,从‘商女不知亡国恨’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这个不知忧患、不知国家面临危险的的人讽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奠定了整首诗歌的基调,从而为诗歌的情感解析教学做好基础。

(二)划分诗歌题材,初步建立情感

从《诗经》开始,随后每个朝代流传的诗歌成千上万,这些诗歌都为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诗歌可以根据类型或者内容等进行区分,许多同题材的诗歌的情感表达较为相似。因此在教学时将诗歌题材进行划分,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起诗歌情感的框架。

如学习《泊秦淮》时,教师将泊秦淮划为“咏史怀古诗”,该类诗歌一般都会表现为以下情感:一是批判现实;二是感叹物是人非;三是对故人仰慕,渴望功名;四是对于历史规律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给学生介绍了咏史怀古诗”的题材以及情感时,向学生进行提问:“哪一种情感和《泊秦淮》比较类似”,许多学生都纷纷答到:“第一种”。基于诗歌情感框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进行初步判断,有助于学生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三)明晰诗歌背景,进一步体会情感

时代背景也是诗歌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时代的背景能够了解作者情感产生的来源。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教学中引入诗歌的背景内容也是非常关键的教学步骤。

如了解《泊秦淮》的题材,对于诗歌题材的感情框架进行讲解后,教师进一步对于《泊秦淮》进行解析,激发学生对于诗歌探究的欲望。“秦淮河自古都穿过,两岸都是酒楼,这是烟花巷陌之地,相传《后庭花》为陈后主所作,陈后主每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会国家大事,最终丢送了自己的国家。诗人在船上看到了两岸依旧灯火如昼,而此时大唐王朝危弱累卵,各个节度使拥兵自重,诗人为唐王朝的前途感到分外的忧愁”。通过讲解背景,有利于学生形成更阿基深刻的情感记忆。

(四)体会诗歌意象,深层感悟情境

意向是诗歌中重要的标志,教学时需要把握住诗歌的意向意象,这是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重要方法,也是感悟诗歌细节,体会不同语句之间情感联系的重要方式。比如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歌就运用了多种意象,如“古寺”、“高林”、“曲径”、“禅房”、“鸟”、“潭”等,上述的这些意象都非常具有意味,虽然作者表面上是在咏禅院,但是实际上却隐含了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通篇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每一个意象中都透露了作者对于山水的喜爱之情。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意象中去体会诗人暗含的情感,从而感悟情景交融的奇妙境界。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诗歌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改变,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构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引导学生从诗歌内容、诗歌意象、诗歌背景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出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提升詩歌的减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肖丽娟.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J]. 语文课内外,2019, 000(006):258.

[2]梁艳.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策略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 000(003):282.

(作者单位:赤壁市第一初级中学,湖北  赤壁  437300)

猜你喜欢

初中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