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会回避社会交往吗?

2021-09-10文志

食品与健康 2021年9期
关键词:婚育人格障碍贴标签

文志

豆瓣论坛里有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小组,目前有9万多成员。很多人在论坛里发帖诉说自己面临的问题:容易记住批评的声音,难以释怀;容易因为别人的负面评价质疑、否定自己等等。

一位网友分享说,自己不善于社交,不跟同事聊天,看到领导就绕道走,工作不顺利会与家人产生矛盾,被父母指责“不好好工作,没出息”。在这条帖子下面,很多读者都发出了“世另我(世界上另一个我)”“一模一样”的感慨。

大多数人并非“患病”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属于心理疾病。患者总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因而显得过分敏感和自卑。自尊心过低加上过分敏感,担心自己会被别人拒绝,导致患者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小组成员并非已经患病,只是不愿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进行过多的社会交往,过度保护自己。

回避的是伤害

目前,现实生活中回避与他人交往,回避参与集体性活动的人并不在少数,譬如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经常被家长批评的孩子。他们通过人为设置的各种“比较”——和其他学习成绩更好的孩子相比较,被批评说“不够好”。为了逃避他人的另眼相看,或是怕别人指指点点,逐渐学会了回避他人,如在亲戚聚会时沉默寡言,不愿意和父母一起参加成年人的社交活动等。这样做可以避免与那些可能伤害自己的环境接触,将自己封闭在安全的世界中。

不準确的评价是诱因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具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与世界对话和共处的动机。有些人之所以回避社会交往,原因之一是他们缺乏安全感,认为与人交往可能会受到伤害。例如,当一个在异乡工作的年轻人参加家庭之间的春节聚会时,被人批评说“年近30未婚”“还没买房”“异地漂泊不如回家工作”等,会产生不悦、焦虑等情绪,进而导致不想出现在公开场合。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学习成绩、长相、婚育年龄、收入水平等,在他人的眼中看起来“不够优秀”,因此会引起一些人的品头论足。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每一条评价都准确,也并不是每一条评价都出于关心。有些人在不准确的评价中因为心生畏惧,便选择回避,把自己封闭起来逃避他人的品头论足。也就是俗话说的“惹不起躲得起”——躲开你之后,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你就算说,我也听不见了。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所谓的“优点”和“缺点”。就如同这世上不存在“完美的人”一样,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用相貌、身高、收入、婚育年龄、孩子就读学校等“硬指标”来评价一个人,既不正确,也不全面。而快乐、爱、勇气、梦想、创新精神这些没有办法用数字衡量的“软指标”,更能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感受。

回避社会交往的“度”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人们在成年之后对社会活动、交往的需求各有不同,现代人针对特定场合、场景的回避倾向几乎普遍存在,这是正常的。网络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交方式,“宅家不出门”并不等于“心理问题”。如果一个人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不愿参与太多面对面的社交活动,而又未影响生活质量,其实是可以的。

而过度回避社会交往,比如不和同事进行除工作必要联系之外的任何沟通;和父母沟通次数不足一月一次;上班回家两点一线,完全不和他人交流;对陌生环境感到难以应付,甚至对于与人交往感到恐惧,就属于一种需要适度调整的社交抑制行为了。

尊重他人不贴标签

就像不应给他人的“硬条件”打分一样,对于不愿参与社会交往的人,他人也没必要给他们“贴标签”,用“不合群”等负面词汇进行评价。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最好以尊重和善意的沟通为标准,尽量不要用“贴标签”的做法伤害他人。需知,“不愿意被负面评价”是人的自然本能。

如果想改变可以进行自我鼓励

如果您觉得自己“回避倾向”严重,需要及早寻求心理治疗。如果是因为从小就内向,不愿与他人进行过多的交往,但和父母、亲密的朋友沟通顺畅,不觉得“回避社交”会影响生活,可以不做任何改变。

如果自己觉得有改变的需求,可以尝试:(1)跟亲人、朋友坦露心声,寻求大家的精神支持,帮助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2)多进行自我鼓励,多想自己的“优点”,少想别人口中的“缺点”;(3)多参加体育活动,通过体力上的劳动减轻精神压力;(4)尝试在公开场合发言,展示自己。

猜你喜欢

婚育人格障碍贴标签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家长如何帮孩子摆脱表演型人格障碍
我给酸奶贴标签
贴标签
谈对青少年“贴标签”的现状及影响
安阳县韩陵镇举行婚育健康全程服务新模式培训会
浅议“贴标签”效应在教育中的运用
与前列腺炎患者谈婚育
刻板的强迫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