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妈妈”俞晓冬:“俞”音袅袅献给山里娃

2021-09-10刘惠娟

银潮 2021年8期
关键词:金寨县古筝南京

文>>>本刊见习记者 刘惠娟

俞晓冬和孩子们在一起

俞晓冬教孩子们弹古筝

2017 年,俞晓冬和孩子们弹古筝庆祝建军90周年

2021年5月20日上午,俞晓冬手机响起,电话是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村小南京学校学生孔享打来的——“俞妈妈,今天是520,我爱您……”话音刚落,电话里传来一群孩子的声音,“俞妈妈,我们爱您!”

一股暖流填满俞晓冬心田。

从紫金山到大别山,“俞”音袅袅

今年61 岁的俞晓冬是“红二代”,父亲俞锁根是新四军老战士,曾参加渡江战役,在战斗中负伤。虽然俞晓冬没在父母身边长大,但父亲的这种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她。

恢复高考制度后,俞晓冬作为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学生,顺利成为当年江苏省唯一的古筝专业本科生。那时,《乡村女教师》《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比较流行的文艺作品,给俞晓冬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朦朦胧胧,但很崇尚伟大的精神。这些进步作品奠定了我人生选择的方向。”临近毕业,军人家庭出身、从小特别向往部队生活的俞晓冬打算去部队工作。毕业后,她如愿成为原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一员,在部队一干就是35 年,并成长为国家一级古筝演奏家。

2010年,俞晓冬在一次例行体检时被查出患有肺部肿瘤。伤心过、彷徨过,但未曾放弃过。军人出身的她,有种对命运不服输的精神。2014 年,俞晓冬和战友来到金寨县。在梅山镇小南京村,俞晓冬为小南京学校的孩子们弹了几首古筝曲,孩子们个个伸着脑袋围着她。曲毕,有人脱口问:“俞老师,可以留下教孩子们弹琴吗?”俞晓冬回答:“可以呀!”俞晓冬和山里的娃娃们结下了“琴缘”,成为一批批山里娃的“古筝妈妈”。

孩子们送俞晓冬锦旗

刚到小南京学校时,俞晓冬白天上课,晚上一个人住在学校的综合楼里。山里的住宿条件不如南京,她对农村生活不适应。尤其是夏天,蚊虫多,叮得她身上起了无数个包,二三十天都消不了红肿,断水断电也是常有的事。经常感冒、咳嗽,医生说这会随时要她的命,即便这样,她都没想过放弃:“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

“学校没有古筝,孩子们都是零基础,不懂、也不认识琴谱,更不知道什么是节奏、音准。”俞晓冬介绍,尽管如此,她还是发挥“军人世家”的不服输精神,拿出自己的积蓄,加上亲朋好友赞助,筹得20 多万元,购置了40多架古筝,配齐了支架、弹片、胶布、乐谱资料等。经三个月筹备,由俞晓冬捐办的“山娃娃古筝班”在金寨县小南京学校成功开班,第一届有33名学生。

一年365 天,俞晓冬有180 多天会在小南京学校教琴。“学校来了南京专家,要充分利用”,为此,她的课被安排得满满的。周一到周五利用孩子们中午和放学后的时间教,周六周日全天教,这对她来说,挑战她的身体承受极限,但她始终坚持。“每天上课扯着嗓子喊、打节拍,做很夸张的肢体动作来启发他们,一天下来,还是很累的。”俞晓冬说。

孩子们不负所望,用成绩回馈俞晓冬。2015 年11 月,孩子们参加金寨县第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演出,获得了唯一的特等奖。2017 年6 月,在六安市第二届“小小传承人”少儿文艺展演中,获得一等奖。此外,古筝班的娃娃们还参加过建军90周年文艺演出、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演出等公益活动。

2018 年7 月20 日,“山娃 娃古筝 班”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学生们一起弹奏《红星照我去战斗》,向“古筝妈妈”作毕业汇报。精彩的弹奏、感人的发言、“俞妈妈”的呼唤,是俞晓冬在这个夏天收到的最好礼物。其实早在2017 年时,孩子们就参加了首届金寨网络春晚,影响力很大。有位老爷爷拉着俞晓冬的手说:“俞老师,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能在电视上看到我的孙子。这个愿望您帮我实现了。”

截至目前,俞晓冬培养了80 多名学生,他们大多数通过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古筝十级考试。

从老师到妈妈,互相牵挂

孔享是“山娃娃古筝班”中的一员。

俞晓冬和孔享的缘分始于“手纸”。孔享进班的时候是小学一年级,第一次上课,俞晓冬点名,点到孔享时,有位同学说:“她在上洗手间,没有带手纸。”俞晓冬请这位同学给孔享送了手纸。这是很小的事情,却引起了俞晓冬的注意。

“孔享很特别,上课从不说话,也不笑。怎么逗她都得不到回应。这个孩子的心锁得很紧。”为此,俞晓冬想了很多办法,学习心理知识,将孔享的座位调到第一排,家访了解情况,无数次地对她微笑……

几个月下来,孔享会回馈她什么,俞晓冬自己也没把握。但她坚信,爱心加耐心,足以拯救一个陷入黑暗和孤独的灵魂。一天晚上,俞晓冬在回宿舍的路上,隐隐约约看见一个孩子朝她跑来,慌慌张张地往她手里塞了一张纸条,一句话没说,头也不回地跑掉了。俞晓冬一看背影,认出是孔享。她站在路边,迫不及待地打开,纸条皱巴巴的,还有几个破洞,上面写着“俞妈妈,我爱您!孔享”。那一刻,俞晓冬心中有了答案。

从此,孔享变得爱笑了,唱歌声音也洪亮起来,成了班里的“活跃分子”,也像个“小尾巴”一样,天天跟在俞晓冬身后,陪她一起吃饭、睡觉,俞晓冬还给她讲山外边世界的故事。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自己的生日,俞晓冬都曾在小南京学校和孩子们过。有一年俞晓冬过生日,孔享在田野上摘了一些野花,用报纸包起来,送到俞晓冬面前。当俞晓冬抱着她时,她悄悄贴在俞晓冬耳边,轻轻地说“俞妈妈,生日快乐!”,并用古筝弹奏了几首儿歌。

被“俞妈妈”治愈的孩子不止孔享一人。于山里娃们而言,俞晓冬不仅是老师,更是妈妈。小到系鞋带、剪指甲、穿衣服、剪头发,大到辅导作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俞晓冬承包了孩子们的方方面面。她经常带着孩子们到操场、田野、小河边,走一走、看一看,和大自然对话;也经常在夏天的夜晚,躺在操场上,一起仰望星空,看着萤火虫飞来飞去,一起唱歌。

多年来,俞晓冬既授琴艺,又教生活,给予孩子们慈母般的关爱、呵护。村里的一对双胞胎兄弟,因为父母在外打工,疏于对他们的管教,他们曾是学校里的“坏孩子”。而俞晓冬坚持把他们留了下来,给他们更多关爱关怀,如今,这对双胞胎兄弟也变得很优秀。“希望孩子们走一条正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俞晓冬说。

南京市和金寨县相距300 多公里,逢年过节车票紧张,只能买上站票,有时还要到附近的六安、合肥再中转,单程要花上4 个多小时。每次去金寨县,她的箱子里装满了各种带给孩子们的礼物:新衣服、新鞋子、冻疮膏等生活用品,古筝弹片、琴弦……有时满满几大箱,金寨火车站没有电梯,她就一步一步挪着上去。

凛冬散尽,星河常明。从老师到妈妈,俞晓冬打开的不只是孩子们通往音乐的大门,还有通向心灵的窗口。很多山里娃,因为有“俞妈妈”,温暖了童年,治愈了一生。

从担心到支持,并肩作战

“女儿刚开始担心我的身体,但现在,我们并肩作战。”俞晓冬说。

俞晓冬女儿在法国南锡国立音乐学院取得了双硕士学位,同样在音乐方面有造诣。女儿主动请缨,做俞晓冬的帮手,每次大型演出时,过来帮忙调音,辅导孩子们练习,也经常带孩子们去游学,到南京雨花台、中山陵、博物馆参观,增长孩子们的见识,看看大山外的世界。“很多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没有坐过火车,从安徽到江苏,她们很兴奋,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俞晓冬说。

俞晓冬的事迹也引起了亲朋好友的共鸣,纷纷主动跟随她投身慈善公益事业。年逾七旬的南京市玄武区军休干部廉成金夫妇、秦真大姐经常陪伴在俞晓冬身边,发挥自身摄影摄像技术专长,在炎热的天气,到山里拍摄俞晓冬的感人事迹,并制作成音诗画视频,广为传颂。玄武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马杰刚刚做完大手术,身体尚未完全康复,就冒着炎炎酷暑,连续3 天全程陪伴30 多名山里娃游览中山陵,讲解雨花台烈士的英雄事迹。老战友谭玫经常给孩子们寄一些礼物,在箱子上写下“留念”“纪念”“俞妈妈赠送”等字样。玄武区军休七所的老领导、老同事、老战友李刚、张齐候夫妇等也纷纷加入到支教行列之中……

“2018 年12 月,我生病了,老战友秦真大姐担心我的身体,也怕我一个人晚上孤独,每天给我打电话聊天,让我注意身体,整整持续了一个月,温暖我、陪伴我。还有肖红夫妇,有次来金寨县看我,正遇我生病,他们立刻开车,把我带回南京,送到医院。”俞晓冬说,“正是因为我身边有这么多人支持我,我才坚持到现在。”

俞晓冬先后获得第十五届南京好市民、“江苏最美资助人”、“江苏最美退役军人”、“江苏好人”、“江苏省最美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荣登“中国好人榜”。只要“俞妈妈”在,小南京学校里就一定会传出清泉流淌的古筝声,只要有琴声在,“俞妈妈”的温度,也将在大别山里得以延续。

俞晓冬说:“我是在用生命坚守这块阵地,希望我的生命更有意义。”

猜你喜欢

金寨县古筝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南京大闯关
安徽省教育厅到六安金寨县调研智慧学校建设
金寨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第一次弹古筝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我爱古筝
基于扶贫开发的金寨县生态补偿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