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梓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鳜类资源调查

2021-09-10程超刘军吴海冰禇旭东肖龙

新农民 2021年32期
关键词:点位鳜鱼江河

程超 刘军 吴海冰 禇旭东 肖龙

摘要:为梓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鳜鱼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梓江河捕捞到的19尾鳜鱼进行统计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梓江河鳜类有大眼鳜(Siniperca kneri)、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2种鳜类,出现频率分别为100%和75%,都是梓江河的常见种,大眼鳜是梓江河鳜类的优势种类。2种鳜鱼的捕捞量都不大,但是成熟个体较多,保护区内鳜鱼的种群数量明显高于保护区外,可得出,2009年建立梓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后,鳜鱼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关键词:梓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鳜类资源;大眼鳜;斑鳜

1 鳜鱼资源调查

1.1 调查技术规范依据

鱼类检测主要依照《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L167—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HJ710.7-2014)等相关技术章程。

1.2 调查内容

1.2.1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在2019年10月开展。主要是在梓江国家级水产種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2#)、实验区(3#)及保护区外上(1#)、下游河段(4#)共设置四个打样点各开展3次资源调查。

1.2.2 调查方法

在每个采样点采用刺网进行鳜鱼样品捕捞,将样品进行拍照,同时记录样品的种类、重量、体长等数据,然后将鳜鱼带回实验室解剖分析年龄、胃含物和性腺发育等情况,同时测定水质状况[1]。

2 结果与分析

2.1 鳜鱼资源种类和形态特征

根据形态特征对采集的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梓江河鳜类有大眼鳜(Siniperca kneri)、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2种。捕捞到的大眼鳜和斑鳜形态学测量结果表明:斑鳜和大眼鳜的可数性状比较类似,但斑鳜的侧线鳞、幽门盲囊数比大眼鳜多。从比例性状看,斑鳜体型较长,背缘隆起呈弧形,腹缘较平;大眼鳜体高而侧扁,背缘隆起较腹缘隆起高,眼径大于头长的1/6。斑鳜体背侧黄褐色或灰褐,腹面色淡,略带黄色,体侧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黑色斑,有的为点状或环状。大眼鳜体背侧黄褐色,腹面灰色,自吻向后经眼到背鳍起点腹面有1黑色斜带,体侧有不规则形状的黑斑及带纹[2-3]。

2.2鳜类鱼获物组成

2.2.1 数量、重量和出现频率

在设置的4个采集点,通过12次捕捞后统计结果显示。总体上来看,本次一共捕捞到鳜鱼19尾,其中大眼鳜16尾,斑鳜3尾,分别占捕捞鳜鱼总数的84.2%和15.8%;鱼获物重量组成中大眼鳜(3466g)、斑鳜(534g)分别占鱼获物重量的86.65%和13.35%;所有采集点都采集到大眼鳜,在3个采样点采集点采集到斑鳜。大眼鳜和斑鳜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00%和75%。上述结果表明,这两种鳜鱼都是梓江河地区的常见种,且大眼鳜是梓江河鳜类的优势种类,斑鳜次之。同时,各采样点捕捞情况单独分析可知,在保护区共捕获12条鳜鱼(占比63.16%),分别是在保护区核心区的2#点位(6尾)和保护区实验区的3#点位(6尾)捕捞获得;保护区外共捕获7条鳜鱼(占比36.84%),分别在保护区下游的4#点位(4尾)和保护区上游的1#点位(3尾)捕捞获得,由此表明,保护区内鳜鱼的种群数量明显高于保护区外。

2.2.2 鳜鱼体长和体重

鳜鱼样品体长与体重测量结果显示,16条大眼鳜体长10.9~27.1cm,平均体长19.2cm;体重68~442g,平均216.6g;体重小于100g的有5尾(占比31.25%),体重大于100g的有11尾(占比68.75%)。3条斑鳜样本,体长11.2~24cm,平均体长18.9cm;体重69~253g,平均178g;体重小于100g的有1尾(占比33.33%),体重大于100g的有2尾(占比66.67%)。综上可见,大眼鳜和斑鳜体形较大(大于100g)的样品数量占比均50%以上。

2.2.3 鳜鱼胃含物分析

将打捞到的3尾斑鳜和16尾大眼鳜立即带回实验室解剖,进行摄食研究,结果表明:1尾斑鳜的胃、肠内均无食饵存在;2尾斑鳜的胃内无食物,肠内有鱼渣残食;6尾大眼鳜的胃、肠内均无食饵存在;4尾大眼鳜胃内有少量食物,包含虾子残食和?残食;3尾大眼鳜胃内食物适量,大概占胃容量的1/2左右,包含虾子和杂鱼残食;2尾大眼鳜胃内充满食物,但胃壁不膨大,包含鲤鱼和鲫鱼残食;1尾大眼鳜胃内充满食物,胃壁膨大,包含杂鱼和虾残食。综上可知,鳜鱼为纯肉食性鱼类,鲫鱼、鲤鱼、虾子、杂鱼和?等鱼类均可以作为食饵。

2.2.4 鳜鱼性别和年龄鉴定

根据解剖结果分析鳜鱼性别发现,雌性鳜鱼的泄殖区具有3个孔,生殖孔呈现横条形,位于肛门和尿孔之间,而雄性在泄殖区具有2个孔,输精孔和排尿孔合为一孔,呈现圆形,位于肛门之后。根据上述观察特征可得出,3尾斑鳜中有2尾雌性(♀)和1尾雄性(♂),16尾大眼鳜中有7尾雄性(♂)和9尾雌性(♀),两种鳜鱼雌雄性分布较均匀。通过测鳜鱼鳃盖骨和观察关节突中点至边缘年龄带数来确定大眼鳜和斑鳜的年龄分布,通过观察性腺来确定性腺发育状况。结果表明捕获的3尾斑鳜中的1尾雄性属于I冬龄斑鳜,2尾雌性斑鳜属于III冬龄斑鳜,3尾斑鳜性腺均发育成熟;16尾大眼鳜中有I冬龄大眼鳜4尾(2♀+2♂),II冬龄大眼鳜9尾(5♀+4♂),III冬龄大眼鳜3尾(2♀+1♂),I冬龄大眼鳜性腺均未发育成熟,II冬龄中有3尾大眼雌鳜和2尾大眼雄鳜性腺发育成熟,III冬龄大眼雌雄鳜性腺均发育成熟。

2.3 水样检测结果

2.3.1 pH、氨氮

各点位pH检测结果显示,各点位的pH变化波动较小,变动范围在7.74~7.96之间,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和《地表水环境标准》。氨氮含量高对水生动物生存活动影响较大,各点位氨氮含量检测结果显示,各点位的氨氮含量范围在0.03~0.1mg/L之间,水质状况较好,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和《地表水环境标准》Ⅰ类水质标准。

2.3.2 亚硝酸盐、水温

当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mg/L后,亚硝酸盐就会对水体中的鱼、虾、蟹等水生动物产生危害。而各点位亚硝酸盐检测结果显示,亚硝酸盐含量范围在0~0.004mg/L之间,浓度非常低,不会对鱼体的生长代谢造成影响。各检测点位水体温度检测结果显示,各检测点位的温度范围在15.8~16.5℃之间,水体温度差异不大。

2.3.3 溶氧

水体溶解氧对水中生物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溶解氧低于4mg/L时,就会引起鱼类窒息死亡。而各点位检测结果显示,各点位的溶解氧含量范围在8.98~10.8mg/L之间,均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

2.3.4 余氯

养殖水体余氯的浓度应控制在0.02mg/L以下,超过该浓度时,对鱼虾粘膜和鳃部产生腐蚀作用。各点位检测结果显示,各点位的余氯范围在0.005~0.019mg/L之间,所有结果均在有害浓度下,但是4#采样点的浓度非常接近于有害浓度,可能是由于沿河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所致。

2.3.5 磷酸盐

磷酸盐对鱼类没有危害,但是磷酸盐含量偏高会间接导致水中藻类大量繁殖,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通常情况下,1mg/L左右的磷酸盐浓度是藻类繁殖的最佳状态,高于1mg/L时,可能会出现藻类爆发的情况,因此磷酸盐浓度应控制在0.5mg/L以下。检测结果显示,各点位的磷范围在0~0.006mg/L之间,浓度非常低,不会对水产品生长造成任何影响。

2.3.6 硫化物

常温下,pH>9时,硫化物98%以上都是以硫化氢离子形式存在,毒性较小;pH<6时,90%以上硫化物以硫化氢形式存在,毒性很大;pH值为7时,硫化氢和硫化氢离子各占一半。各点位检测结果显示,硫化物含量均为0mg/L,完全不会对水体生物生长造成任何影响。

2.3.7 全磷、全氮

全磷就是水体中磷元素的总含量。磷含量过多会引起藻类植物的过度生长,水体富营养化,发生水华或赤潮,打乱水体的平衡。曾经的太湖蓝藻事件就是水体富营养化。检测结果显示,各点位的全磷含量范围在0.01~0.02mg/L之间,均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

全氮元素主要由氨氮、有机氮、硝态氮、亚硝态氮以及氮氧化合物组成,超过一定含量甚至会对鱼体死亡。检测结果显示,各点位的全氮含量范围在0.95~1.24mg/L之间,1#采样点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2#、3#和4#采样点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这几个点位的总氮含量稍微偏高,可能是由于沿河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所致。

2.3.8 COD

COD为化学需氧量,也是衡量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质的重要指标,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质越高,化学需氧量就越大。检测结果显示,各点位的化学需氧量范围在1.66~3.33mg/L之间,均达到地表水Ⅰ类标准。

2.3.9 全盐量

因淡水中盐量的含量稳定,因此可以根据其含量判定水体受外来污染与否,过高的含量会对鱼类有害,全盐含量达到2~6g/L时,鱼虾容易死亡。各点位全盐量检测结果显示,各点位的全盐量含量范围在0.224~0.27g/L之间,含量非常低,不会对水体鱼虾的生长造成危害。

3 讨论与结论

3.1 保护区建立对鳜类资源的影响

此次在梓江河采集到斑鳜和大眼鳜2种鳜类,从采集到的标本数、标本出现频率以及标本大小等因素来看,大眼鳜是本地区鳜类资源的主体。同时,结合调查走访得出,自从2009年梓江河成为第三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后,保护区的大眼鳜鱼数量和个体重量均有所增加,尤其是近年来施行增殖放流政策后,大眼鳜鱼的种群数量有了更大的提升,据统计,2015~2018年这四年在保护区各河段共增殖放流规格5~8cm大眼鳜鱼4万尾,上述现状均表明保护区的建立和增殖放流政策的施行确实使得本地区的鳜类资源得到极大恢复,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另外,本次调查显示位于保护区内点位的鳜鱼捕捞量也多于保护区外点位捕捞量,也显示了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鳜类资源的重要性。此外,本次调查采集到的斑鳜平均体长18.9cm,平均体重178g,体重大于100g的占比66.67%;大眼鳜体长平均体长19.2cm,平均体重216.6g,体重大于100g的占比68.75%,这个结果表明鳜类资源虽然恢复较好,但是目前个体还是稍微偏小,所以可见保护工作还任重而道远,需再接再厉。

3.2 梓江河鳜类资源评价

从渔获物数量及重量组成、体长及体重分布来看,大眼鳜是梓江河鳜类资源的优势种,远远大于斑鳜的数量。本次采集的大眼鳜标本,平均体长19.2cm,平均体重216.6g,体重小于100g的有5尾(占比31.25%),体重大于100g的有11尾(占比68.75%),经过年龄和性别鉴定,16尾大眼鳜中有I冬龄大眼鳜4尾(2♀+2♂),II冬龄大眼鳜9尾(5♀+4♂),III冬龄大眼鳜3尾(2♀+1♂),I冬龄大眼鳜性腺均未发育成熟,II冬龄中有3尾大眼雌鳜和2尾大眼雄鳜性腺发育成熟,III冬龄大眼雌雄鳜性腺均发育成熟。由此可知,作为梓江河鳜类资源优势种的大眼鳜,捕获个体大小中等,年龄和性别结构分布较均匀,表明梓江河鳜类资源恢复已有一定成效,同时通过对鳜鱼胃含物和三场的调查也表明,鳜鱼已具有一定的自然繁殖能力,但是大眼鱖目前无较大个体出现,且食饵稍欠缺,表明梓江河鳜类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过度捕捞,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梓江河鳜类资源的保护力度。

3.3 梓江河鳜类资源衰退的原因

近20多年来,梓江河鳜类资源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物种数量极大减少,其主要原因:一是水域生境的破坏。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生活废水垃圾排入梓江河,使河水水质遭受到污染,对鳜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多年来乱砍乱伐使梓江河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使得无法涵养水源,梓江河上修建的水电站,以及极端干旱气候等,加剧了梓江河的断流,影响了鳜类的生长繁殖。二是过度捕捞。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梓江河地区的部分渔民在逃避政府部门管理的情况下长年进行野生鱼类的捕捞作业,基本上处于无约束情况,而且渔网网孔小,大小鱼都难逃噩运,特别是在鱼类的繁殖季节,亲鱼、幼鱼一起被捕捞,更具有毁灭性。在保护区内毒鱼、电鱼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使得梓江河捕捞数量远远大于鱼类自身的补充,造成鳜类资源和其他鱼类的衰退和物种濒危。

3.4 梓江河水质情况评价

通过对4个采样点位水中余氯、亚硝酸盐、氨氮、磷酸盐、硫化物、溶解氧、pH、温度、全氮、全磷、COD和全盐量12个指标检测分析发现,所有点位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磷酸盐、硫化物、溶解氧、pH、温度、全磷、COD和全盐量这10个指标均正常,不会对鳜鱼生长有任何影响。4个采样点位中余氯含量虽然均未达到有害浓度,但是4#采样点中余氯含量非常接近于有害浓度,这可能是由于沿河居民或者工厂将废水排出至河中所致。就全氮含量而言,1#采样点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2#、3#和4#采样点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这几个点位的总氮含量稍微偏高,可能是由于居民、垂钓者等排放的生活垃圾所致。综上可知,保护区内水质状况良好,少数指标稍微偏高,满足鳜鱼对于水质条件的要求,适合其生长。

3.5 梓江河鳜类资源保护建议

针对目前梓江河鳜鱼资源恢复向好的趋势,必须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保护和恢复[3]。

(1)扩大增殖放流种类和数量。增殖放流鳜鱼、鲫鱼、鲤鱼、虾子、?和杂鱼等鱼类可以很快的增大鳜鱼的密度,同时也可以为鳜鱼提供大量食饵,保证鳜鱼的索饵需要,对于鳜鱼资源的恢复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对梓江河鱼类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改善梓江河水域环境。切实开展好本地区退耕还林工作,增强其水资源涵养功能,逐步减少枯水季节河流的断流现象。监控和治理水域污染,当地居民也要提高环保意识,禁止向梓江河排放生活垃圾和废水,一起保护鱼类的生存环境,为鳜鱼的恢复提供良好的水质环境。

(3)减小水利工程建设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鱼类资源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又是不可逆的。在规划兴建水利工程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工程将对鱼类资源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在保持水域生态平衡与生态效益的高度予以重视,制订有效对策,采取生物与非生物的救鱼措施,尽可能将影响控制和缩小至最低程度。

(4)严格执行十年禁捕政策。盐亭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盐亭县鳜鱼养殖协会应该积极采取对策,加强执法力度,执行禁捕政策,深入沿河村镇,与当地民警一起走访渔民,做好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 蒋朝明,曾燏,王家才,等.四川瓦屋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S1):414-416.

[2] 陈军,郑文彪,伍育源,等.鳜鱼和大眼鳜鱼年龄生长和繁殖力的比较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110.

[3] 禹真,冉辉,樊均德,等.锦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鳜类资源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1):146-148.

猜你喜欢

点位鳜鱼江河
用爱心汇聚江河的“老船长”
江河里的水鸟
鳜鱼之『贵』
春令时鲜说鳜鱼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浅谈舞台灯光工程配电回路设计
大盘仍在强烈下跌趋势中
文本教学:寻找文本的语文意义
草根公民的江河十年行
淮南市国控环境空气监测点位设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