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给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几点实用性建议

2021-09-10张佳喜

新农民 2021年32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实用性建议

张佳喜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渐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逐渐提高,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大幅度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针对我县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美丽新农村建设等做出了一个实施方案,希望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参考性的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美丽乡村;实用性;建议

建设美丽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自2015年以来,桃源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按照“四美一化”建设标准深入实施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成功创建了6个省级、9个市级、30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带动全县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全面提升。

1 建设机制逐步完善

坚持高位推动,构建了县委常委联乡镇、县级领导联示范村、县直单位驻村帮建、社会企业结对援建的工作机制;建立了“财政出一点、项目投一点、社会筹一点”的“三个一”多元投入体制,每年县财政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撬动社会资本累计投入突破3亿元。健全了“村居申报、乡镇初核、县级考评验收”的美丽乡村奖补考核机制。摸索总结出了“枫林花海”依托项目抓建设、围绕旅游搞开发的建设经验,并在全县进行选择性复制推广,着力创办了“乌云界生态园”、“山水夷望”、“十里茶乡”、“边贸新寨”、“和谐新村”等美丽乡村示范片点,形成了串点成片、联片成线的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2 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居水电路讯房等设施和便民服务软实力明显提升,农业农村短板弱项逐步补齐。重点打造了粮食、茶叶、果蔬、油料、畜禽五大产业集群,乡村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产品附加效益显著提高。全县有特色主导产业的村居达到80%以上,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消除。

3 农村环境明显优化

深入开展了幸福屋场、美丽庭院、清洁乡村“三大”创建活动,农村生活垃圾“村集、镇转、县处理”体系全面建成,重点水域实现禁捕退捕,28个乡镇(街道)污水处理厂投产运行,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比例达到60%以上,70%以上村庄达到绿色村庄标准。

4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面推行村务“四议两公开”制度,优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推进了沙坪“花源里”、枫树“枫林花海”2个“3+X” 农村社会基层管理试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持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夯实,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尽管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4.1 规划引领不强

有规不依、未规先建、规此建彼等现象较为突出,部分地方规划做得空、大、虚,规划内容难以落地实施,更缺乏连续性和前瞻性。

4.2 参与氛围不浓

群众主体意识不强,参与建设积极性不高,农民主体作用未激发出来,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各方协同参与的浓厚氛围。

4.3 乡土特色不显

有的地方对村庄资源、乡土文化、产业特点等挖掘不够,照抄照搬、同质同性发展模式较多,具有个性特色、各显其美的村庄偏少。

4.4 保障投入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软硬件建设投入较大,产业投资回报期较长,县级财政保障有限,社会资本持观望谨慎态度。

对于今后的美丽乡村应该怎么建?我县的总体定位是 “明确一条主线、抓实八大重点”:

5 所谓“明确一条主线”

就是结合桃源实际,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融入常德市、对接桃花源”的发展方略,以打造现实版桃花源为目标,以创建“山水桃源、灵秀乡村”品牌,深化村庄经营能力,力争“十四五”期末全县50%行政村,建成生产高质高效、环境宜居宜业、生活富裕富足的幸福美丽乡村。具体来讲,就是建好“一带四区”,即沅水两岸风光带、山区生态休闲区、现代农业观光区、田园风情展示区、民俗文化传承区。

沅水两岸风光带:以沅水流域周边乡镇为重点,结合桃花源古鎮和县城区建设,大力开发沅水两岸山水资源、人文资源,集中发展农旅产业,着力打造一批以桃花源意境为特色的美丽乡村。

山区生态休闲区:以沙坪“乌云界生态园”、西安“边贸新寨”为样板,引领山区乡镇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建森林村庄,逐步打造一批以生态休闲为特色的美丽乡村。

现代农业观光区:以S226线、石陬公路沿线乡镇为重点,充分发挥临近常德市城区优势,着力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园,培优培强产业龙头,稳步扩建产业基地,连片发展精细农业,逐步打造一批以现代农业观光为特色的美丽乡村。

田园风情展示区:以G319线、S227线、S306线及桃佘公路沿线乡镇为重点,着力营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生产格局,积极培育田园风光,改善自然风貌,逐步打造一批以田园风情为特色的美丽乡村。

民俗文化传承区:以热市、九溪、浯溪河等乡镇为重点,突出红色文化、本土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传承和发扬好桃源刺绣、桃源木雕、九溪板龙灯等非遗技艺,逐步打造一批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美丽乡村。

6 所谓“抓实八大重点”

就是从规划设计、样板带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治理、基层改革、投入保障、全民创建等八个方面综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1)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从浙江安吉、广东阳山的做法来看,发动群众、聚集民力是建设成功的主要“法宝”,经验值得借鉴。坚持党建引领,让群众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唱主角”。通过强化舆论宣传、建立奖补激励机制、考察学习外地经验等办法,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增强对村庄的归属感、荣誉感,激发其参与村庄建设积极性、主动性,自觉自愿建设美丽家园。

(2)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强化村庄规划指引。村庄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村庄建设长远发展。在建设之初要深入实际调研,倾听群众意见,挖掘地方特色,精细谋划布局。根据村庄发展定位,提炼村庄建设主题,做到各有侧重、各显其美,防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要科学研判村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和群众意愿,高标准、高规格、高起点编制中长远规划,村庄建设定位是既要保持原有风貌,又要切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还要突显个性特色,避免大拆大建、重复建设。

(3)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抓好样板创建示范。按照“示范引领、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思路,采取“县级领导联片点、后盾单位帮扶”的模式,突出抓好示范村、示范镇创建,围绕农旅休闲、田园风情、民俗文化、观光体验主题,促进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可推可复制示范典型。

(4)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培育千亿特色产业为目标,着力发展 “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强链补链行动。按照生产标准化、管理企业化、品牌区域化的思路,巩固提升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争创一批名优品牌。要坚持“特色化、生态化、休闲化”的理念,鼓励发展布局合理、品种优良、规模适度、生态环保的现代农业,大力创建绿色、有机、地标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5)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要抢抓国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五年提质政策机遇,扎实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污水处理设施3大建设,切实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实施化肥、农药双减量行动及农膜、农业废弃包装回收处置。切实加强水源保护,推进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建设;严格工矿企业环境准入,防止污染向农村转移。

(6)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推进基础配套建设。要聚焦群众急愁难盼的民生事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电网改造、清洁能源、农村道路以及文广体卫等公益设施建设,全面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 “一部两中心三室一场一园” 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数字农村建设,不断提升农业农村智慧智能水平,增强村庄综合生产效益。

(7)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以“五化”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体制。巩固提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推行“3+X”农村社會基层管理模式,盘活村庄资产资源,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庄经营效益。持续深化移风易俗行动,常态化形成“扫黑打非”震慑。加大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支持鼓励返乡农民创新创业。切实执行惠农补贴备案制,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8)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突出破解好美丽乡村建设“人、地、钱”的瓶颈问题。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要推动土地创新经营,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探索城乡建设用地调剂机制。要优化实化群众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真正成为建设者、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喻旭,王略.浅谈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J].城市地理,2015(3X):90.

[2] 苏连菊,黄芳.浅谈美丽乡村建设之清洁乡村项目[J].绿色环保建材,2020,163(9):201-202.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实用性建议
我们的国宝 鹰形陶鼎——原始社会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基于实用性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
凤凰精选
抢眼披风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