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温州市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研究

2021-09-10沈海涵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节日群众文化活动调查研究

沈海涵

摘  要:开展节日群众文化活动,是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增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认同感、幸福感与获得感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详细阐述了温州市在新时代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推进“全民技艺普及工程”,大力实施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开展节日群文活动积累的丰富经验,就存在的统筹和规划有待加强、文化队伍力量仍显薄弱、广場活动申请存在困难、民俗活动亟需提升、经费投入逐年递减以及提升的路径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节日;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21)01-0087-04

Research on Mass Cultural Activities of Festivals in Wenzhou

SHEN Hai-han

(Wenzhou Cultural Center, Wenzhou,325000, China)

Abstract:  Carrying out mass cultural activities on festivals is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create a happy and peaceful festival atmosphere, enhance the people' s sense of identity, happiness and gaining for a better lif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demonstration area of new era in Wenzhou city,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notional technology pupularization project”, and vigorous implemen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his paper expounds in detail the rich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festivals and mass cultural activities. What's mo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studies and discusses in this paper, for example, the overall planning needs to be enhanced, the strength of cultural team is still weak, the application of square activities is difficult, the folk activities need to be improved, the investment in funds i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its path needs to be improved as well.

Key Words:  mass cultural activities; festivals;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节日是历史文化的结晶,积淀了浓厚的人文底蕴,蕴含了丰富的育人因素,带有鲜明而独特的历史烙印,具有促进社会协调、整合社会思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开展节日群众文化活动,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能增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认同感、幸福感与获得感,同时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

温州是一座文渊悠久、文脉深广、文气充沛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展节日群文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近年来温州市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节日群文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

一、温州市开展节日群文活动现状

(一)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温州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特别是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馆12个,文化驿站70家,文化礼堂2 515家,基本上构建了“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圈”的文化空间布局。社会文艺力量也不断发展,全市目前共有大大小小社会文艺团队5 600多支,包括3 000多个文艺社团及2 678支乡村艺术团。

(二)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我市节日群文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牵头,协同市文明办、市文联等单位,由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负责,着重围绕“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节日庆典、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国家和地方重要纪念日等展开,基本上形成了由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从调研鹿城区无料书铺、苍南县半书房、苍南县福德湾家庭微公园的情况来看,社会力量参与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比较高。

(三)节日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在节日庆典方面,温州艺术节、温州市民文化节连续开展了七届。自开办以来,全市上下联动,累计举办活动8 010余场,参与群众达2 308余万人次;在传统节日方面,如端午节举办“粽情非遗”活动,中秋节举办中秋非遗体验活动,并连续五届举办“年味温州”非遗迎春展;在重要纪念日节庆活动方面,2019年国庆期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温州市11县(市、区)联动,举办了数百场活动,包括万人歌咏会等大型文艺活动,文化驿站的系列沙龙活动等。

各县市区也出现不少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的文化活动,如鹿城区的江心屿金秋文化节、苍南县的“新春喜乐会”、周末剧场等。

(四)民间自发的传统活动丰富多元

民俗节日在历史的沿革中传承下来,成为各民族人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各族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心理感情,它保留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1]溫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其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传统民俗节庆,温州民间自发组织的民俗活动相当活跃,据不完全统计,一年中有100多个规模较大的活动,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温州市区拦街福节庆、龙湾区七月十五汤和节庆、洞头区七夕成人节庆、苍南县浙台陈靖姑信俗文化节、乐清市白石会市、泰顺县百家宴等。这些民俗活动与传统节日相关联,扎根于丰厚的民间土壤,并承载着多彩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传统戏剧等。

二、温州市节日群文活动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通过走访鹿城区、龙湾区、苍南县等地,参加调研座谈会,并到上海嘉定区、杭州市拱墅区考察,发现虽然温州市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统筹和规划有待加强。部门群策群力是节日群众文化活动有序开展的坚实基础。[2]温州市节日群众文化活动虽然形成了较有效的工作机制,但随着工作要求的提升,特别是文化和旅游、商贸、农业、体育等不断融合,涉及的部门也越来越多,需要更有力的统筹和协调。此外,温州市节日群众文化活动虽然丰富多彩,但群众参与度不大、影响力不强,具有温州特色的品牌活动仍然不多,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

2.文化队伍力量仍显薄弱。群众文化工作者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媒介,担负着提高社会公众文化素质、美化社会文化环境、传承民族文化精粹、提高人民精神生活品位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能。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的队伍建设问题又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3]群众文化工作者主要包括文艺力量和组织力量。在市民文化节中,社会文艺力量是演出的主体,但在一些大型晚会中,为了保证节目质量,往往需要向社会抽调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演员,尤其是教育部门、文艺部门等。而时常由于工作、时间冲突,使得演员的抽调困难重重。在组织力量方面,由于各文化机构编制紧缺,往往存在着人手不足的困境。特别是街镇社区村层面,存在着“无编制、兼职多、专业人员少”的问题。如龙湾区海滨街道文化站建设了新的场馆,却只有1位兼职人员,下一步运营存在管理问题。

3.广场活动申请存在困难。广场活动的开展,打破了剧场的壁垒,有利于群众的广泛参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但是由于开展广场活动,涉及到相关多个执法部门,出于安全考虑,活动审批较为困难。安全措施到位是广场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在日常活动中,由于公安、消防、交警等部门存在着警力不足,节日活动相对集中等困难,群文活动中公安、执法力度均有待加强。调研五马--蝉街历史文化街区时发现,该街区共有8个主要活动场地,可根据场地特色开展各类不同的节日活动,既分散节日期间的大量游客,又在街区整体上营造出了浓郁的节日氛围。但是,目前我市各种广场活动布点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数量也不多,满足不了多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需求。同时广场活动涉及到相关多个执法部门,出于安全考虑,活动审批较为困难。

4.民俗活动亟需提升。在现代化社会浪潮中,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日渐淡化,不少活动甚至变成了“小吃节”,销售低端的旅游产品。如龙湾区宁村汤和庙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却没有设立专门的汤和信俗文化研究会,各项文化活动说法不一,存在争议。汤和信俗队伍因涉及几千人,还存在安保问题。接下来,应考虑如何提炼传统民俗活动中的精华,摒弃糟粕,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同时加强活动安全,从而使群众通过自发活动,拉近节日与群众的距离,带动经贸活动的开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民族文化。

5.经费投入逐年递减。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但由于基础薄弱,大多经费主要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对群众文化的投入没有明显增加,甚至一些地方因基础设施建设而减少了文化活动经费,使得活动开展的困难不断增加。以温州市文化馆为例,该馆2019年文化项目支出为2 660.01万元,2020年文化项目支出为2 575.64万元,呈现递减的趋势。

6.活动信息不够对称。2019年市“大建大美办”对全市国庆文化活动进行了统一的汇总发布,得到群众好评,但还没有形成常态,大量的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信息并不对称,存在着信息不畅通问题。一方面,总有群众说不知道节日有哪些文化活动在举办,另一方面,一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组织的节日文化项目人气不足,存在活动知晓率低、活动参与率低等问题。

三、温州市节日群文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 [4]

1.加强统筹协调和规划,打造节日群众文化高地。应切实把节日群众文化活动摆上重要位置,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市级部门之间、市县两级政府之间的协调机制,明确节日群众活动任务、推动文化设施建设、保障重大节庆活动安全,共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合力。要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梳理研究我市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现状,围绕人才建设、阵地布局、品牌打造等制定总体规划,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富有温州特色、全国一流的节日群众文化高地。

2.大力培养基层文艺人才,夯实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基础。继续实施“全民技艺普及工程”“乡村繁星计划”,通过各类赛事、培训、活动等多种途径,挖掘和培养更多基层群众文艺人才;加强实施“星辰计划”,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专业性较强的社会文艺骨干。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活动和组织管理力量,在现有管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推广瓯海区“文化派驻员”、龙湾区向社会特聘下派文化员等做法。加大对群众文化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文艺团队和个人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基层创新方法,如实施积分制度,开展社区文化志愿服务等,加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3.开展“小而精、小而美”文化活动,拓展公共文化活动阵地。针对大型活动存在的安全问题,开展小而精、小而美的活动,可通过分散活动,减轻安保的压力,同时也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和类型,满足群众对节日群众文化的不同需求。比如五马--蝉街历史文化街区共有8个主要活动场地,可根据场地特色开展各类不同的节日活动,在传统气息浓厚的于园开展中秋节活动,在五马中心广场举办音乐小天地活动等。这样,既分散了节日期间的大量游客,又在街区整体营造出了节日的氛围。此外,在活动开展前强化协作,牵头公安、城管等部门,对场馆、消防设施、疏散通道等进行风险评估,充分考虑观众人数,做好预警机制,制定相关安保措施,确保活动安全。

4.打造传统节庆品牌,提升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品质。温州传统节庆是温州地区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和积淀的生活智慧,是温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传统节庆品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节庆的当代价值,有效推动文化温州建设,增强人民群众对温州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正在日渐淡化甚至消失,温州市一些颇负盛名的民俗面临着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如,温州拦街福因安全问题日渐弱化,龙湾区汤和信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缺乏指导提升,每年汤和信俗活动因安全问题也争议不少。更有不少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未很好挖掘文化内涵,沦为“小吃节”,仅销售一些低端旅游产品。建议对我市历史上具有深厚积淀的节庆文化活动如拦街福、划龙舟等,进行整理、挖掘、提升和创新,打响特色品牌。同时,鼓励各县(市、区),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一县一精品”,比如苍南的拔五更、龙湾的“汤和信俗”、瞿溪会市等。通过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与现有的温州市民文化節等互为补充,形成我市节日群众文化既有大众化、又有高层次、还有传统性的系列品牌。

5.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满足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经费需求。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切实保障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必需的经费,将财政资金扶持、文化资源供给等方面适当向经济条件较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的地区倾斜。同时,创新公共文化财政投入方式,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可借鉴“教育基金”的运作方式,设立“文化基金”。完善政府花钱购买服务机制。同时,鼓励民间组织以多种方式参与文化活动、比如苍南半书房,由政府提供场地,民间进行组织,五马--蝉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无料书铺也是如此。积极引导社会上有文化情怀的个人、企业家等,投身文化建设。比如苍南福德湾的家庭微公园,就由矾矿退休老人朱善贤自行打造。可进行文化与经济的联姻,在城市书房引入社会力量,一书房一主题,打造不同企业品牌与文化。

6.完善“文化温州云”,推进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目前,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科技让文化生活变得更为便捷有趣,如上海嘉定区的“文化嘉定云”打造出了真正的零障碍文化,让市民畅享公共文化生活新体验。在“文化嘉定云”网页、手机APP、微信、微博、有线电视端,一网收罗了全区域精彩文化活动,参加活动、预定场馆只需要网络提前预约。建议温州市借助大数据平台,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完善“文化温州云”,形成市、县、街(乡)、社区(村)全覆盖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让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像网购一样便捷。

参考文献:

[1] 周继红.浅析民俗节日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以宁夏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4(04):105-106.

[2] 任振东.做好节日群众文化的经验和启示[J].生物技术世界,2012(12):243.

[3] 田淑芝.群众文化工作者在重大节日活动中的作用[J].才智,2012(31):195.

[4] 新华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2020-12-0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12/c_1125223796.htm?baike.

致谢

感谢专家潘一钢、陈中权以及温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老师们的指导与帮助,使得本文得以顺利完成。

(责任编辑:金晓燕)

猜你喜欢

节日群众文化活动调查研究
植根乡村沃土 群文之花绽放
浅谈白马人民俗风情
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思路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浅谈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