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增义:幸福生活蜜中来

2021-09-09

老区建设 2021年15期
关键词:老朱蜂箱养蜂

盛夏时节,走进安源区的温盘村,只见整齐的房屋,干净的水泥路,交相辉映的果树和花朵,醒目的宣传标语,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这些幸福的笑脸里面就有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朱增义。

今年63岁的朱增义是省级贫困村温盘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残障,他的妻子也是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开办了一家养蜂场和一个集生猪、鱼、家禽于一体的种植基地,年收入可达10万余元,还带动了十几名残疾人开展种养事业创业致富。

身残志坚谋创业,自学养蜂术

上个世纪90年代,家境贫寒的朱增义一家靠务农勉强维持生计,当时他儿子才出生,妻子又是肢体残疾,看着嗷嗷待哺的儿子和刚刚组建的小家庭,朱增义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家贫穷的命运。通过观察,老朱发现自家门前漫山遍野的野花,一个靠山吃山养蜜蜂的想法就这样萌生了出来。

说干就干!老朱掏出了自己全部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点钱,东拼西凑了500余元买来了10个蜂箱以及一批蜜蜂,在家门口办起了蜜蜂养殖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自己的蜜蜂冬季莫名少了一大半,甚至到了后来,剩下的蜜蜂开始成群的死亡,看着一箱箱没有蜜蜂居住的空箱,初次创业的老朱很是受挫,致富不成反而欠了一身债。他思来想去找失败原因,觉得还是自己缺乏养殖技术,对蜜蜂不了解,观察不到位。技术不行就去学,不服输的老朱总结着失败的经验,积极联系养蜂专家,沉下心来学习养蜂技术。每天,老朱总会花很长时间待在蜂场,细心观察着蜂群的习性。通过学习和观察,老朱很快找了自家蜜蜂离奇失踪和死亡的原因,原来是冬季蜂箱的保温不到位,他立刻改进自己的养殖方法,自己培养蜂王,慢慢的蜂场蜜蜂从10箱养到了50箱,家里的债务也在逐步减少,老朱两夫妻更加确定了勤劳致富的目标。

政策帮扶及时雨,勤奋酿甜蜜

2014年扶贫工作队进驻温盘村后,帮扶干部邹燚了解到朱增义有扩大养蜂规模的想法,帮助他申请到了5万元金融贷款,并请来养蜂专家线上线下同时传授养蜂经验和销售技巧。技术和资金的双重支持犹如及时雨让老朱干劲更强了。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老朱的销售渠道也从刚开始跋山涉水到市集上叫卖,发展到有特色包装和二维码,线上开始联系客户。老朱顺应着流行趋势销售着产品,蜂蜜开始供不应求,养蜂规模也从50多箱发展到了200余箱。

为给蜂创造更好的采蜜条件,每逢春夏,老朱都会和同村的几个养蜂人一起带着蜂箱行走在深山里头,平均每年需独自在外待4个月左右,好的时候就租住在村民家,条件不具备的时候,田间山头也得住。“山里的蚊子咬一口又痛又痒,最怕还是遇见毒蛇,不过放蜂20多年了还是有一些经验的,而且山里的老乡都很热情,我们得到了很多帮助。”正是这种能吃苦、肯钻研的精神,老朱成了温盘村公认的养蜂达人,他的蜂场每年可产蜂蜜3000余斤,由于蜜蜂均采用原生态养殖,采蜜后不作任何加工,属于纯天然绿色食品,正好符合当下的消费需求,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蜂蜜一度卖到脱销,一年可给家中带来10万余元的收入。

致富不忘带乡亲,拓业报党恩

除了养殖蜜蜂,勤劳的老朱和妻子徐春云还在自家屋办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基地,老朱出去放蜂,妻子就在家里打理着鸡鸭猪鱼,夫妇两精心喂养的原生态“土货”在萍城积累了一大波回头客。2016年,老朱销售蜂蜜加上家里的鸡、鸭、猪、鱼,家庭收入一年就超过了4万元,成功脱贫。通过这几年不断扩宽销路,老朱家里的存款不断增加,还建起了一栋两层的新房。

自己日子越来越好了,朱增义忘不了村里人。他主动邀请有兴趣的村民成立养蜂队伍,带领村民致富。“现在,我们跟着老朱养蜜蜂,一年可以净赚3万元,挺好的。”同朱增义一起养蜂的黄社林自豪地說,“我们的蜂蜜都是纯天然的,口碑很好,加上扶贫干部和电商平台的帮忙,我们的蜂蜜现在已经销到全国各地去了。”村里每月召开贫困户座谈会,尽管腿脚不便老朱也会积极前往,会上他常踊跃发言,用自己一路靠着养殖成功脱贫的故事激励着贫困户们努力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

“我们家能够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党的政策好。我一定要把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自己增收致富的同时,竭尽所能地带领和帮助更多的人增收致富,更好地回报社会。”朱增义刚贴完蜂蜜的标签,看着一群群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里翻飞,他眼神坚毅而有神,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责任编辑:邵猷芬

猜你喜欢

老朱蜂箱养蜂
环保蜂箱设计
做大做精养蜂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蜜蜂之乡”
悬崖上的蜂箱
锦屏县关工委举办养蜂技术培训
妻子不在家
老朱的菜园
新型蜂箱获国家专利专产高档封盖蜜
养蜂专用车实现养蜂一站式经营
发誓怪圈
老朱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