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历史教学价值立意探究

2021-09-08陈晓霞巢科龙胜春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深度学习

陈晓霞 巢科 龙胜春

【关键词】深度学习;历史教学;统编历史教材;教学价值立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4-0141-04

【作者简介】1.陈晓霞,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03)党委副书记,高级教师;2.巢科,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03)教师,高级教师,常州市学科带头人;3.龙胜春,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03)教师,高级教师。

目前初高中历史教材(必修)都是“通史”模式,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比初中还“凝练”得多,高中历史课如何打破“重复”教学的怪圈?另外,高中教材内包含的诸多学术概念(名词)初中是没有的,如何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高度”?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高中历史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本文以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例,探究如何在深度学习视域下,以价值立意实施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深度学习与价值立意的确立

深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先前学习知识基础上的概念改变。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并非一块白板,他们是带着在日常经验和在其他情境中获得的先前知识、信念等走进教室的,这些经验、知识、信念等被称为“前概念”[2]。

学习“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课,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对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等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掠夺和争霸过程有了基础性了解,但这是“着眼于个别用语与事实的学习”的“浅层学习”[3]。而高中本课的教学,一是通过教材增补的人口、物种、商品、资金全球流动情况增强“开放”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开辟后不仅有单向的掠夺,也有各地区、各文明的交流,从而感受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二是让学生在初中已了解的西欧早期殖民掠夺的基础上,认识由此引发的世界格局的演变,体悟包容开放的价值理念,从而认识“走向整体”这一趋势,这不正是深度学习所追求的“寻求意义的学习”吗?

同时,同为通史学习,高中历史的“高度”应该通过培养学生更高品质的思维能力来体现。而培养高品质思维能力的前提是学生经历深层次的思考过程,这就需要基于深度学习的理论,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课,教师要明确如何就“新航路开辟使人类历史逐步走向整体”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同时,课堂教学应发挥价值立意的引领作用。长期以来,很多人囿于“西方中心观”,错误地认为今天的欧美文明是人类最佳的文明,西方道路才是人类最佳的历史发展之路。其实,纵观人类历史,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以及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才是事实,也必然是将来几百年的事实。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原有相对平衡的多元世界格局,使各种文明相互碰撞、学习、交融,但这不等于各种文明就会在几百年内变成一种。本课以包容开放作为价值立意,就是要摒弃“西方中心观”,树立“文明多中心”意识,要教育学生平等对待、尊重包容、研究借鉴其他文明,从而在增强家国情怀的基础上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二、深度学习与价值立意的课堂实施

确立了价值立意,如何让这一立意落地呢?单纯、直接地灌输讲授显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钟启泉教授提出了“深度学习”的三个特点:主体性学习、对话性学习和协同性学习。基于这一理论,笔者围绕“包容开放”价值立意,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来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达成包容开放的价值立意。

活动1:新航路开辟前后印度洋和东亚地区海路贸易差异比较。

学生活动:各小组展示课前制作的某商品的区域海路流通路线示意图,并从流通量、路线、承运人(商人)等方面加以简要说明,也可以某一次贸易为例说明。

引导学生认识: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有“海上丝绸之路”。如《新唐书·地理志》有记载“广州通海夷道”,即以广州为起点,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1.4万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当时通过这条通道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等四大宗;往回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和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

材料1:16世纪欧洲人到来之前,印度洋海域和东亚海域的海上贸易虽然已经颇为繁荣,各国商人之间通过比较密切的商业交往已经建立起地区性的贸易网络,但是总的来说,这些网络之间的连接还不是很紧密,同时也未能把更大的世界包含在内。

——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教师提问:“16世纪欧洲人的到来”是造成两者差别的关键因素。“16世纪欧洲人的到来”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教师提问:以印度洋和东亚海域的国际贸易为例,新航路的开辟给世界贸易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在组织学生根据教科书和所学知识讨论的基础上提供材料引起学生深层次思考:新航路的开辟,给印度洋和东亚海域的海上贸易带来的变化,除了路线,还有哪些东西?

材料2: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印度洋地区的贸易通用语言是阿拉伯语和古吉拉特语,泰米尔语和孟加拉语则作为辅助和补充。在东亚,汉语(特别是闽南话和广府话)是最重要的商业语言。至于操这些不同语言的商人如何交往做生意,至今尚不得而知。我们只能说,由于没有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各国商人在进行贸易时肯定有很大困难。这个问题,也反映出当时各国商人之间的联系还不是非常密切。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先后来到印度洋地区和东亞地区后,大大改变了以上情况。……为了更好地进行国际贸易,西欧人还引进了国际通用贸易语言。葡萄牙人来到亚洲之后,葡萄牙语成为亚洲海上贸易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通用语言,一直到18世纪末才逐渐被英语所取代。

——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教师提问:材料表明,全球航路的初步建立和贸易的开放带来了哪一领域的变化?

引导学生认识:西欧商人把大西洋贸易和印度洋、太平洋贸易联系了起来,将东亚和印度洋地区纳入了他们建立的全球贸易网中,从而让这些地区真正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显示包容开放不仅推动了商品(物质)的世界性流动,而且推动了各区域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推动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

活动2:如何看待欧洲人带去的疾病对美洲人的“大屠杀”?

材料1:那时,没有疾病;他们的骨头没有酸疼;那時他们没有发烧;那时他们没有天花;那时他们没有胸疼;那时他们没有腹痛;那时他们没有肺痨;那时他们没有头疼。可是那些外来者(指西班牙人)来了,令一切全然改变。

——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2:美洲阿兹特克帝国的天花感染者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教师提问:新航路开辟后,在商品和物种交流的同时,跨区域大范围传播的还有疾病。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如何看待外来疾病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屠杀”?

预设回答之一:美洲印第安人因欧洲殖民者传播的疾病而大量死亡,这充分说明新航路所带来的“大交换”黑暗的一面。

引导学生认识:新航路带来了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的世界性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生态环境。正如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中指出的:哥伦布与他带来的动植物,在过去400年内消灭的生命种类,可能比100万年进化灭绝的物种都多,“为了眼前方便,我们劫掠了未来”。

预设回答之二:但是,难道因为印第安人对“旧大陆”的病菌免疫力低下而要他们永远封闭起来,不与外来人口和技术接触吗?

引导学生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有对立统一的规律。一方面,扩张客观上把美洲同欧洲、亚洲、非洲等连为一体,也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另一方面,殖民扩张模式的世界网络连接给美洲人带来了巨大灾难——人口大量减少,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全球连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建立在平等包容的基础上。

教师提问: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的社会发展进程,使他们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怎样的历史教训?

引导学生认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的殖民扩张中,西欧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别人的痛苦、灾难之上,美洲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这其中既有枪炮屠杀,也有病菌肆虐。放眼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应基于包容开放,坚持文明的平等交流,各国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深度学习进行教学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把培育学生的问题发现力与问题解决力置于重要的地位。以价值立意引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就是要培育高中生的问题发现力与问题解决力。唯物史观是高中历史学科的首要核心素养,而高中生如何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现象是本课的实践难点。

本课教学活动1,旨在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让学生认识到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感受到在这场全球商路的扩展运动中,西欧地区走在了前面,其文化传统是开放的,提倡“走出去”,鼓励冒险,大大扩展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教学活动2,旨在通过讨论如何看待外来疾病对美洲原著居民造成大量死亡,拓展学生的视角,即从生态史学的新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而扩展历史研究视野,汲取历史教训,用包容开放的心态积极面对今天和将来更加密切的全球联系。

我校是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学校,作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必然要关注课堂价值,在知识课堂、智慧课堂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生命课堂,努力建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对话、思辨、探究成为课堂常态,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促进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

[2]钟启泉.深度学习:课堂转型的标识[J].全球教育展望,2021(1):15.

[3]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0.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深度学习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