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平县现代种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1-09-07燕林祥张朝莲孔令瑗雷元宽

云南农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种业杂交油菜

燕林祥,张朝莲,孔令瑗,雷元宽

(罗平县种子管理站,云南罗平 655800 )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的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罗平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国土面积30.15万hm2,耕地8.72万hm2。年平均降雨量1743.9 mm,是全省多雨区之一,年平均气温15.1℃,无霜期280 d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生姜、油菜等粮经作物。油菜常年播种面积和总产保持在5万hm2和 13万t以上,种植面积占全省的1/6,产量分别占1/5,素有“滇东油库”之称。生姜常年种植面积和总量产在1.13万hm2和28万t以上,入选云南省 “一县一业”特色县。2019年,全县种植玉米2.76万 hm2,总产22.33万t;水稻8070 hm2,总产6.34万t;小麦3360 hm2,总产1.25万t;马铃薯6130 hm2,总产16.13万t;蚕豆1608 hm2,总产7454 t;油菜5.16万hm2,总产14.29万t;生姜1.16万hm2,总产28.10万t;蔬菜2.73万 hm2,总产58.72万t。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油菜生产基地县、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等称号。

一、种业发展现状

(一)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罗平县早在1979年就利用本地的鸡场黄玉米、白龙潭和白玉米等品种,组配出了“罗杂一号、罗杂三号”等品种间杂交种,并分离选育了“鸡Ⅱ、罗黄01、平1、岗Ⅰ”等一大批优良自交系种质资源。2007年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前,原罗平县种子管理站(公司)就选育了“罗单3号、罗单10号”等10个杂交玉米品种。改革后新组建的云南大天种业有限公司持续加大杂交玉米新品种研发,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罗单566、西抗18、大天006”等杂交玉米新品种13个。罗平县种子管理站与省农科院合作,选育登记了“云油杂12号、云油杂13号和云油杂14号”3个杂交油菜新品种,并筛选出了“德油早1号、绵油33”等一批早熟、高产适宜罗平推广的油菜新品种,油菜品种杂交化率从“十三五”初期的10%以下提高到2020年的50%以上。这些新品种的选育和筛选加快了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的速度,在省内及周边省、市也具有较强的优势,并保持较好发展势头。

(二)地方资源得到保护利用

“罗平小黄姜”是在罗平特殊的气候环境条件下长期孕育而成的地方品种,具有芽头多、颜色鲜黄、组织细嫩、纤维少、辣味足、香味浓等特点。通过多年的精心呵护和培育,这一优质地方品种资源不仅没有流失,还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壮大。现常年种植面积超1.14万hm2,总产超28万t,年综合产值超15亿元,已成为罗平县重要的支柱产业。

(三)良种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种子法》颁布实施后,农作物种子供应由以县种子公司为龙头,乡(镇)农技站为桥梁,集引种、试验、示范、良种供应为一体的体制向市场化经营转变,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种业企业在基地建设、加工能力等方面发展壮大,良种供应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十三五”期间,大天种业在省内陆良县、建水县和新疆、海南等地建立种子生产基地2600hm2,年生产杂交玉米和油菜种子800万kg。同时,农业部门积极引导种子销售大户广泛寻求与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实行订单式种子生产,保障当地良种供应。根据对种子销售备案和全县经营门店的统计,2020年罗平县共有种子经营户138个,杂交玉米、水稻、油菜良种保有量分别为120万kg、17万kg和15万kg;品种数量分别为180个、67个和120个;均价分别为杂交玉米35元/kg、杂交水稻70元/kg、常规水稻15元/kg、杂交油菜100元/kg、常规油菜25元/kg。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供应数量充足,品种繁多,价格平稳,并呈供过于求态势,市场竞争激烈。

(四)种子企业竞争力显著提高

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后,罗平县种子企业实现了“事企脱钩”,种业企业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创新活力方向转变,市场主体地位不断强化。2019年,云南大天种业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罗平高山玉米研究所,率先在业内打造果穗烘干生产线,一次性果穗烘干能力2300 t,建有先进的种子加工包装生产线一条,年加工能力9000 t。公司在云南、贵州和四川建设营销网点1000余个,年销售杂交玉米种子650万kg,已发展成为省内“育繁推一体化”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在云南的市场份额由起步时的2%上升到10%,先后取得“云南省优质种业基地、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云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云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种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五)种业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罗平县于2003年进行了站司分设,种子日常监管以种子管理站为主,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依法集中行使处罚权。管理部门每年至少春、秋二季对辖区内种子经营企业(经销户)实行全覆盖的种子市场监管;质量抽检玉米、水稻、油菜等品种不低于50个;对区域内开展的主要农作物联合体、自主试验和引种备案试验,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跟踪检查和评价,“十三五”期间全县未发生重大种子质量事故。每年开展大量的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展示工作,加快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玉米、水稻和油菜良种,每3年得到1次更新换代。2020年,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后,涉及种子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划转由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集中行使,将更有利于种业的服务监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良种选育技术攻关乏力

农业科技部门自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后,由于机制和经费保障等原因,育种人才和育种材料急剧流失,目前除县种子管理站依托云南省油菜产业体系与省农科院经作所合作从事油菜新品种选育和大天种业从事杂交玉米新品种选育外,其他技术部门已不从事新品种选育工作。种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有限、育种人才缺乏,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尚不具备分子育种、生物育种等现代育种条件,每年通过审定的新品种虽多,但优势不突出,创新能力不强。

(二)良种供应与推广脱节

随着种子市场放开和农技推广部门改革,企业和种子经销商成为良种供应主体,农技部门良种推广职能不断弱化,且两者之间缺乏有效联结机制。种子销售商只经营玉米、水稻和油菜等需求量大,利润高的种子,并以示范的名义引进销售一些不合法的品种来占领市场。根据2020年对全县138家种子经营户的调查统计,市场销售的玉米、水稻和油菜品种多达180个、67个和120个,未审定、未登记、未经过引种备案和适宜推广区域不含本地的品种屡禁不止,市场销售品种多杂乱现象突出。而小麦、豆类、马铃薯等农作物良种,受经营量小,利润低等影响,种子销售商不愿经营,市场几乎没有供应,良种得不到推广。

(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滞后

截至2019 年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为2.31万hm2,占耕地总面积7.4万hm2的 31.2%,且大多需要提质改造。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着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同时,随着种植经济作物效益的提升,一方面农民对制种收益期望值较高,制种成本上涨,另一方面生姜和烤烟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13万hm2和1.33万hm2以上,与种子生产争地现象突出。

(四)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不够

根据2020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与收集行动普查,由于种植结构变化和新品种快速推广等原因,到2014年除“小黄糯、光头麦”等老品种有少量种植外,其余均为培育品种,种质资源快速流失。保护工作面临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资源收集未能形成常态化和乱采滥挖野生资源监管不严等问题。地方优质品种“罗平小黄姜”存在姜瘟病防治技术和提纯复壮研究滞后的问题,当地盛产且群众接受程度较高的“罗鬼菜”“麻蒿菜”等资源,未能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

(五)种业企业势单力薄

目前罗平县只有云南大天种业有限公司一家种子企业,尽管公司通过多年发展已成为省内“育繁推一体化”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种子800万kg左右,但公司重点只做杂交玉米的选育、生产和销售,涉及的作物种类较少,公司不论在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营销手段、企业管理等方面与国内隆平高科、丰乐种业等上市公司相比仍显薄弱,与国外杜邦、孟山都等巨头更是不能同日而语。

(六)种业管理服务不完善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后,熟悉种子专业知识的人员匮乏,种子监管偏重于标签、台帐档案、种子备案等日常监管,对涉及植物新品种权、种质资源、生产基地、转基因等监管内容,缺乏技术和手段,显得力不从心。种子质量检测,县种子管理站只能进行室内三项指标的初检。引种备案评价、主要农作物联合体和自主试验的检查等工作也未能完全理顺。

三、发展建议

(一)突出种业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1. 抓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种业企业增加新品种选育科研投入,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构建完善自主研发机构和体系。引导企业积极寻求与科研院所或其他种子企业加强新品种选育协作攻关,积极参与各类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或课题研究,提高新品种选育能力和水平。农业科技部门要利用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等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服务机制保证。

2. 加强新品种研究推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与公益性研究相融合,支持企业积极探索分子育种、生物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手段,加大对“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适宜性广”的新品种和高赖氨酸、青贮饲料、鲜食玉米等专用、兼用型杂交玉米新品种选育的科技攻关。农业科技部门要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实现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的“双轮”驱动。

3. 提升种子加工水平。种业企业要加大对果穗烘干、冷库仓储、加工生产线等先进设施设备的建设,不断提高种子加工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加工效率和种子质量。要加强对新型低毒环保种子包衣剂的筛选,强化对加工各环节质量技术体系建设,构建起现代化的种子质量管控体系。

(二)加强制种基地建设,增强良种保障能力

加强制种基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县内制种基地基础设施,打造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鼓励支持种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积极参加种子生产保险,切实降低制种风险;不断改善南繁基地生产条件,持续发挥好海南基地在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方面的积极作用。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加强种子市场监管,探索诚信经营体系建设,引导种子销售商合法规范经营;要加强对种子储备制度的扶持力度,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增加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抓好供需种子信息的定点监测、定期采集与应急监测,掌握种子供需动态,提高种业信息化监管服务水平。

(三)培育壮大种子企业,推动种业产业升级

落实好扶持种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在项目安排、税收减免、政策性贷款、制种保险、成果奖励、种子生产加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方面加大对种业企业的支持,为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科学编制种业招商方案,对落户当地的种业科研机构、基地和企业等做好前期对接、中期落地、后期运营服务,积极引导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等进入种业领域,提高全县种子企业数量和实力。支持云南大天种业有限公司加快上市步伐,加强企业文化、品牌、质量自控和企业诚信体系等规范化建设,开展 GAP、ISO9001、ISO1400等认证,加快形成全程质量追溯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实力。

(四)健全种子管理服务体系,提高监管服务水平

基层种业管理和科技推广体系是现代种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应明确各管理服务机构工作职能,强化基地、市场和品种监管,严厉打击未审先推、无证生产、抢购套购、套牌侵权和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保障工作经费,提高新品种试验示范、质量检验和推广等工作的服务能力。建立市场主推品种安全跟踪评价点,开展风险跟踪评价,考察种子质量与生产表现,为品种退化和种子质量纠纷提供依据。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建立联动机制,常态化开展资源收集和监督执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种质资源。充分发挥种子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规范企业行为。

苗族姑娘在文山三七园里劳作

四、结 语

罗平是农业生产大县,解决好种业发展中存在的科技创新乏力、繁育基地建设滞后、种业企业实力弱、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必须突出“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强化科技创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育种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扶持壮大种业企业、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等。加快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不断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种业杂交油菜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登海种业
山西召开全省种业工作推进会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提升稳粮保供能力
杂交水稻“泰丰A”高产又好吃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