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耳鼻部29例毛母质瘤临床分析

2021-09-06杨红梁振江李兰潘宏光陈国威滕以书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母质包膜碱性

杨红,梁振江,李兰,潘宏光,陈国威,滕以书

(深圳市儿童医院 耳鼻咽喉科,广东 深圳 510028)

毛母质瘤(pilomatrixoma)是一种由毛发基质上皮或毛母质细胞分化而来的皮肤深层良性肿瘤,又称为钙化上皮瘤或毛发基质瘤[1]。该肿瘤在儿童的发病率远高于成人,该病常发生于患者面部、颈部、上肢、臀部及背部。临床上常因该肿瘤表现多样化而被误诊,目前,毛母质瘤的治疗方法仍然首选手术切除。本研究总结了深圳市儿童医院2015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29例儿童耳鼻部毛母质瘤患者的诊疗经验,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儿童耳鼻毛母质瘤患者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男女之比约为1.07∶1;发病年龄7个月至10岁8个月,中位年龄3岁7个月;病程20 d至3年,其中耳廓4例,耳前区18例,耳后2例,耳垂下方4例,鼻部1例。28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28例无破溃、疼痛,1例肿物伴感染、疼痛。肿物形态一般为椭圆及类圆单发质硬肿块,大小为0.4 cm×0.3 cm~1.5 cm×1.3 cm。如图1。

1.2 临床表现

患者自诉肿瘤生长缓慢,质地由软变硬,通常无疼痛、瘙痒等自觉症状,极少有破溃现象。就诊时检查,除1例患者为耳廓两处皮下结节样肿物外,余28例患者均为单发皮下结节,直径0.5~1.5 cm,形态多呈圆型或椭圆形,边界清晰,表面颜色为暗紫色、淡红色或皮肤色,质稍硬,基底可推动。仅有1例患儿肿物体积较大,就诊时已破溃,并伴有轻微疼痛。所有患者术前行彩超检查示斑片高回声,无血流经过或可见点、条状血流。部分病例行CT检查示肿物内点状钙化改变。如图2。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室插管全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皮下组织或者真皮内,肿物表面见一层薄薄的纤维组织包膜,内为石灰块状或泥沙状内容物。术中将肿物及包膜完整切除。如图3、4。

2 结果

29例患儿肿物均完整切除,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均诊断为毛母质瘤,常规HE染色,镜下见,肿物主要由影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构成,伴钙盐沉积及异物型多核巨细胞形成。影细胞位于肿瘤组织的中央,体积较大,胞界清楚,胞质嗜酸性,核不着色,仅有残影。嗜碱性粒细胞位于肿瘤组织的四周,细胞体积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小,胞界不清,胞质嗜碱性,排列紧密,无细胞间桥,发展为未成熟的毛母质细胞。大部分肿瘤间质中可见异物多核巨细胞、钙化等。29例均可见影细胞,28例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具体见图5。

术后随访1个月至5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2.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感染及恶变等情况。

3 讨论

毛母质瘤又称为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oma),于1880年国外学者首先报道此病[2]。它是一种常发生于真皮内或皮下组织的良性肿物,起源于毛细胞或上皮胚芽细胞。该病发病机制不确切,β-环链蛋白刺激细胞增殖和/或抑制细胞凋亡可能与之相关[3]。一些基因研究还显示约75%的病例存在CTNNB1基因突变导致的β连环蛋白错构与之相关[4]。还有一些研究提示该病与异物或外伤相关。

此病可发于任何年龄,国外文献报道毛母质瘤的好发年龄有两个高峰段,分别为30岁以前、50~70 岁[5-6],本组病例中发病年龄为7个月至10岁8个月,中位年龄3岁7个月。文献报道女性发病多于男性,本组病例中男女比例无统计学意义。本组资料主要为儿童耳鼻部毛母质瘤的统计,其中发病部位以耳部周围较多,尤以耳前部位最常见,本组病例中,耳前比例为62%。该肿物在术前常易误诊,易与皮脂腺囊肿,表皮样囊肿、血管瘤等疾病混淆[7]。在本组病例中仅有4例术前诊断为毛母质瘤,1例诊断为血管瘤,其余病例均以肿物性质待查收入院。患者多无疼痛、瘙痒等症状,触诊可见肿物无明显隆起,边界清晰、质硬,基底部可推动。患者皮损为逐渐增大的皮下椭圆形或圆形结节,与皮肤紧密相连,无明显的压痛感,表皮呈肤色、暗紫色,部分肿物触诊可有囊性感,表皮完好,只有在出现继发感染时,局部才会出现红肿、破溃、疼痛[8]。术前可借助B超检查及CT检查协助诊断,常可见肿物内钙化。

29例标本中除1例感染的未见包膜外,其余28例均见完整包膜,肿瘤组织为灰白色、灰黄色豆腐渣样物,肿物常由影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组成,病理中检出“影细胞”是诊断为毛母质瘤的必要条件。本文中29例均检出影细胞,28例可检出嗜碱性粒细胞。

在治疗上,本病可采取电灼、激光、铲除、手术切除等治疗[9-10]。综合各种治疗方法,笔者认为较理想的治疗应该是切开并完整切除肿物,强调必须完全摘除包膜, 以预防复发。本组资料中29例毛母质瘤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术中将肿物及包膜完整切除,随访1个月至5年,均未见复发。综上所述,该病容易误诊,需充分结合发病年龄特点、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及B超、CT检查进行确诊,并选择手术治疗。

猜你喜欢

母质包膜碱性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河南省成土母质与土壤空间分布多样性的特征*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碱性磷酸酶钙-钴法染色的不同包埋方法比较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碱性土壤有效磷测定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贵州母岩(母质)对土壤类型及分布的影响
碱性溶液中铂、钯和金析氧性能比较
碱性介质中甲醇在PdMo/MWCNT上的电化学氧化
儿童多发性毛母质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