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潼湖围陈屋边水闸重建工程地质勘察评价与分析

2021-09-06赵坤明

山西水利 2021年4期
关键词:透水性粉质水闸

赵坤明

(东莞市运河治理中心,广东 东莞523100)

工程区所在的东莞市桥头镇属准平原地区,地形相对较为平缓,零星分布着相对高度50 m以下的残丘。区内主要水系为东江、石马河。东江在本工程北面自东向西穿过流入珠江口,石马河自南向北在桥头镇东北侧汇入东江。本区地形总体上为北、东、南三面高而中间、西部低。

1 工程地质勘察范围

本次地质勘察主要建筑物包括:重建水闸、消力池、海漫、上下游围堰及综合管理楼等。主要勘察工作布置为:工程范围区1∶1 000工程地质测绘,沿各建筑物轴线布置纵、横勘探剖面,主要、次要建筑物钻孔间距一般为20~50 m,临时建筑物钻孔间距一般为30~50 m。钻孔深度至持力层以下2~5 m。按地质单元分层取样,现场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注水试验等工作。完成外业工作量见表1。

表1 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外业完成主要工作量表

2 地层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2.1 近现代人工填筑层(QS)

层序编号为①,主要分布于陈屋边水闸两岸河堤及河床,地面建筑物及周边一带。该层普遍有揭露,分布范围较广,压实性不均匀,揭露厚度0.20~7.45 m,层底高程-0.27~8.1 m。其中水闸两岸连接段及河堤填土以黄色、土黄色粉质黏土为主,夹有碎石,压实较为均匀,压实性普遍较差,可塑状,厚度一般为2~5 m。水闸下游河床为浇筑混凝土,厚度一般为0.4~1.3 m,河岸护坡为人工砌石贴坡,贴坡有裂缝,局部脱落,右岸河堤挡土墙朝外侧鼓起,局部有坍塌。

2.2 第四系冲积层(Qal)

层序编号为②,广泛分布于整个工程区,主要由土黄色粉质黏土、粉土、黑色淤泥、淤质黏土、浅黄、灰白色泥质粉细砂、砾砂等组成,厚度一般为15~30 m。根据岩土物质组成划分为②-1、②-2、②-3、②-4、②-5、②-6共六个亚层。

2.3 三叠系沉积岩(T3x)

为棕红色、浅紫色泥质粉细砂岩,风化较强烈,在闸址区普遍有揭露,揭露层厚1~5 m,根据风化状态,划分为全风化带(Ⅴ)、强风化带(Ⅵ)。

3 建筑物工程地质

3.1 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期间陈屋边水闸上游河水位高程一般为4.5 m左右,下游至石马河河水位高程一般为4.2 m,两岸钻孔地下水位高程一般为2.6~5 m。两岸地下水位稍低于潼湖围水位,表明勘察期间场区地下水主要由潼湖围河水补给。工程区除河堤填土层①、近地表粉质性土②-2外,绝大部分岩土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呈饱和状态。

闸址区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性潜水,主要赋存于含泥粉细砂、含砾粗砂层及风化岩的孔隙中。

根据试验成果及工程经验类比,工程区填土层①中河堤填土以黏性土为主,压实较为均匀,为极微透水层,渗透系数为8.62E-08~9.89E-08 cm/s;冲积层中②-1、②-2、②-3、②-6以黏性土为主,夹淤泥、淤质黏土,渗透系数为1.05E-07~8.0E-08 cm/s,为微透水层;含泥粉细砂②-4层,含泥较多,为中等透水性,渗透系数一般1.00E-03~2.5E-02 cm/s;砾砂②-5为强透水层,渗透系数一般1.07E-01~2.94E-01 cm/s,基岩中全风化带(Ⅴ)属极微透水层;渗透系数一般为9.87E-08~1.38E-07 cm/s。强风化带(Ⅳ)属中等偏弱透水层,参照附近同类工程,渗透系数一般1.00E-04~5.00E-04 cm/s。

在水闸上游、下游、ZK03钻孔分别取了一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腐蚀性试验,地表水对混凝土、钢筋有弱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有中等腐蚀性,对钢筋有弱腐蚀性。水样腐蚀性试验成果见表2。

因为抛锚式教学是依据真实问题建立起来的,所以抛锚式教学就是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真实问题的过程。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完全取决于最后单独的某项简单地测试,而是应该更多的关注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相应表现,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3.2 渗透变形判别

渗透变形类型:水闸沿线土层主要有①层人工填土,②-1层淤泥,②-2层粉质黏土,②-3层淤质黏土,②-4层含泥粉细砂,②-5砾砂,②-6层粉土、淤质黏土,以及全风化泥质粉砂岩等。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487-2008)附录G的有关规定判别各土层渗透变形类型:①层人工填土、②-1层淤泥、②-2层粉质黏土、②-3层淤质黏土属黏性土、②-6层粉土、淤质黏土属黏性土,判为流土型。②-4层含泥粉细砂取的原状样,从试验结果来看,含泥较多,可判为流土型。②-5层砾砂不均匀系数大于5,且细颗粒含量P=29%,判为过渡型。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取样4组,泥质粉砂岩风化较透,呈粉质黏土状,属黏性土,判为流土型。

临界及允许水力比降:流土型临界水力比降按式(1)计算,过渡型临界水力比降按式(2)计算,临界水力比降除以安全系数,即为允许水力比降。

计算公式:

式中:Jcr——土的临界水力比降;

Gs——土粒比重;

n——土的孔隙率。

?

式中:d5、d20——分别为小于该粒径的含量占总土重的5%和20%的颗粒粒径,mm。

结合室内土工渗透变形试验成果和工程经验,类比提出各土层允许水力比降建议值,结果见表3。

表3 土层临界水力比降及允许水力比降表

渗透稳定性评价:闸基底部冲洪积层②-1、②-2、②-3以黏土为主,较厚,②-4、②-5砂层埋藏较深,产生渗透破坏的可能性较小。

综合勘察成果,参考《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提出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4。

表4 各岩土层临时边坡建议值表

3.3 工程地质评价

潼湖围陈屋边水闸为原址重建,闸址位于谢岗涌与石马河交汇处,闸址总宽30 m,左右岸由土堤连接,堤岸地形平坦,高程为5~12 m。根据本次钻探揭露,闸址区分布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人工填筑层,第四系冲洪积层、全风化带、强风化带。

人工填筑层①: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及河床部位,分布范围较广,包含人工填土层及填筑混凝土层。人工填土集中分布在河流两岸,厚度5.0~5.9 m,层底高程7.45~8.1 m,土体呈可塑状,透水性较差;填筑混凝土层为原闸址浇筑混凝土底板,胶结较好,厚度约1.3 m。

淤泥②-1:集中分布在河床部位,厚度3.05 m,层底高程-2.85 m,呈软塑状,透水性差,高压缩性,物理力学性差。

粉质黏土②-2:分布广泛,厚度2.05~8.75 m,两岸厚,河床薄,层底高程-4.9~2.25 m,呈可塑状,透水性差。

淤质黏土②-3:分布广泛,厚度4.8~6.9 m,层底高程-6.0~-4.65 m,呈可塑状,透水性差。

含泥粉细砂②-4:分布广泛,该层较薄,厚度0.75~2.0 m,层底高程-6.9~-6.1 m,中密状,中等透水性。

砾砂②-5:分布广泛,厚度1.7~4.8 m,层底高程-11.7~-8.54 m,中密状,透水性强,承载力较高,埋藏较深。

粉土、淤质黏土②-6:分布右岸及河床,厚度2.1~4.1 m,层底高程-16.2~-13.8 m,可塑状,透水性差,物理力学性质较差。

全风化泥质粉砂岩Ⅴ:分布广泛,厚度1.8~3.7 m,层底高程-18.2~-12.24 m,硬塑状,透水性差,承载力较高。

4 工程措施建议

根据设计要求,水闸底板顺水流方向长19.5 m,堰顶高程1.6 m,底高程0.10 m,处于②-2粉质粘土层,河床部位建基面下分布厚约3 m的②-1淤泥层,两岸分布②-2粉质粘土层,其下分布②-3层淤质黏土,中间薄两岸厚,淤泥、淤质土呈软塑~流塑状,压缩性较高,承载力低,易产生大的压缩变形,抗剪强度低,易产生滑移和触变;②-2粉质粘土较软,承载力较小;②-3层为软弱下卧层。

因此,水闸不适合采用天然地基,建议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根据地层组成,上部分布淤泥层、粘性土层、淤质土层,下部分布砂层,可采用搅拌桩复合地基,以②-5层砾砂为桩端持力层;局部分布②-6层淤质黏土,建议复核其承载力和压缩变形是否满足要求;②-1淤泥含水量高、强度低,作为基坑边坡,不稳,需进行支护,对于较薄部位建议用挖除处理。②-4层含泥粉细砂、②-5砾砂有强透水性,但上覆较厚粘性土,产生渗透变形和严重渗漏的可能行小。

猜你喜欢

透水性粉质水闸
水泥土换填法在粉质砂土路基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湖南省水闸工程维修养护等级划分分析
浅析现代化技术在水闸工程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中水闸施工技术研究
粉质黏土大面积深基坑降水施工方案探讨
园林景观施工中透水性混凝土的运用探讨
透水性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
粉质黏土地层泥水盾构泥浆脱水处理技术研究
有关水利水电工程中水闸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