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1-09-06曹路宝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遗产地盐城市麋鹿

曹路宝

生态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就是新发展理念的“国之大者”,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差别化竞争力。盐城是一座被湿地环绕的城市,也是一块由黄河、淮河、长江泥沙冲击而成的神奇土地。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起点在三江源,相距约500千米,历史上曾经有700多年,在中华大地南北各自经过五六千千米的奔腾不息,最后又奇妙地在盐城相聚入海。她们入海的这片海滩就是今天的黄海湿地,这是几千年盐城人和大自然相伴相生的奇妙历史,也是盐城黄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宝贵财富,更成为盐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靓丽生态名片。

1 黄海湿地申遗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

黄海湿地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点,这是全球9条候鸟迁徙通道中面积最大、线路最长、迁飞候鸟数量最多,也是面临生态威胁严重程度最高的一条线路。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划出的我国16个重点地区中,盐城市就有2个,占总面积的42%。因此盐城市提出黄海湿地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就是希望更深入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沿线国家和城市一道,共同扛起保护湿地的使命担当。

盐城市的申遗之路没有先例可循,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当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充分肯定盐城保护成效的同时,也提出了中国的沿海湿地应当整体申报的意见。但出乎意料的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全球联动,主动发起修正案支持盐城申报工作;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等60多个国际组织的专家,也主动联合致信世界遗产中心,表达了对黄海湿地申遗的支持态度。

申遗成功之后,中国代表团发回国内的报告指出,回顾整个遗产申报过程,尽管专业评估机构给出不利评估结果,在中央领导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不仅成功推动项目列入名录,而且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行动和成就的广泛关注与认同。

曹路宝发言现场(来源:活动主办方提供)

2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关键所在

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类。世界自然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资源,人类也承担着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重大责任。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不是机械、教条和封闭的,而是生动、变化和开放的。我们不应该将世界自然遗产和人类活动简单割裂开来,而是要强化系统思维、融合理念,在推动湿地与人类和谐相处上进行有益探索,从而实现世界自然遗产的更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鸟类不会说话,但它却用实际行动证明盐城这片湿地是最理想的栖息家园。在盐城生活着世界珍禽丹顶鹤,全球仅存3 500只左右,每年有近1 000只来这里越冬。2021年5月初,科研人员在日常野外巡护时发现了两只成功孵化的小鹤,这是盐城连续第五年记录到丹顶鹤在越冬地野外自然繁殖,野外的自然繁殖加快了不迁徙野生丹顶鹤种群发展的进程,少数丹顶鹤在盐城也成了“留鸟”。

在黄海湿地,还生活着中国传统的神兽——麋鹿,俗称“四不像”。20世纪80年代,盐城从欧洲接回来39只,通过保护、驯化和繁衍,目前已经达到6 119只,约占全球总数的61%,盐城大丰麋鹿保护区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麋鹿种群数量、最完整的麋鹿基因库、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现在,麋鹿也面临着栖息地空间不够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麋鹿变成了野生麋鹿,走出保护区,走进了海滩湿地。

在保护湿地、珍禽和麋鹿的过程中,盐城市注重保持原生态,尊重当地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每年梅雨期,沿海居民会乘船到滩涂上捡拾泥螺,这是世代相传的生计,也是江浙地区餐桌上的重要美食。黄海湿地滩涂是海苔的重要原料条斑紫菜的最佳生产地,为了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盐城市积极探索推动紫菜养殖方式绿色转型,控制紫菜养殖规模,科学防治浒苔绿潮,实现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活化与传承。

遗产地原住民在遗产地保护上作出很多让步与努力,应当得到更多的帮助,盐城市对原住民群体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遗产地原住民和非遗产地居民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申遗过程中和申遗成功之后,老百姓接受了生态保护的理念,愈发关注这些珍稀动物,保护区附近村民学会了辨鸟、护鸟,见到受伤受困的麋鹿或者鸟儿总会第一时间救助;麋鹿踩坏庄稼的时候,村民们表示充分理解,镇上也会给予一定的补偿。目前,盐城境内采取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种养模式的鱼塘越来越多,渔村逐渐变成了与麋鹿、鸟儿和谐共生的地方,稻田也成为鸟类觅食的重要场所,渔民们已经变成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守护者。

3 申遗成功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创新典范

黄海湿地不仅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更是美丽江苏的典型风貌。在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的中国长三角地区,能够实现20多万公顷的滨海湿地与发达的城市经济融合共存,充分彰显了盐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的价值理念。

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盐城市放弃已经依法得到批准的条子泥、高泥和东沙区域百万亩滩涂围垦计划,将这些区域作为遗产地严格保护起来,为此付出的前期投入和将来的潜在价值不可估量,这一做法得到了很多国际组织和生态环境保护人士的高度评价。这也说明,对遗产地的保护不是取决于条件,而是取决于内心,关键在于有没有真正地下决心保护好世界自然遗产,有没有把遗产地的生态价值置于经济价值之上进行理性评估,这需要全社会和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离不开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盐城市制定实施了《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确保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把盐城老火车站改造成为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并配套建设湿地博物园,打造盐城的“湿地会客厅”。组织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走进百所高校活动,编写系列中小学乡土教育教材,让更多青年人、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了解黄海湿地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提升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只有下一代热爱遗产、珍视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理念才会得到传承,遗产地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盐城市积极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成立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设立黄海湿地研究院,加快中国盐城滨海湿地科学观测研究站、湿地可持续发展中心等建设,着力打造集应用型研究、科学技术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于一体的智库平台。

4 世界自然遗产可以催生生态、经济等多重综合价值

生态是推动全球合作的重要话题,以生态保护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有效助推地区合作、企业交流、民间互动,把国际生态话语权转化为现实竞争力与合作力。

为了更好地凝聚湿地保护整体合力,盐城市不断完善滨海湿地保护工作体系,更大力度参与推进二期申遗工作,定期举办黄海湿地国际会议等活动,打造迁飞候鸟、滨海湿地等领域的国际性交流合作平台。目前,盐城市正在与自然资源部会商,计划在2021年第四季度举办全球滨海论坛,着力构建共建共享的全球滨海生态保护合作与协调机制。

在加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的同时,盐城市积极抢抓多重战略机遇,深化国际生态领域的交流合作,更大力度拓宽未来发展空间。主动策应“一带一路”建设布局,携手沿线国家和城市共同应对环境污染等全球治理难题,呼吁推进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和沿黄海城市带建设,定期举办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等活动,以生态为基础推动经贸人文、科学研究等全方位开放合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盐城市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转变城市的产业发展方式、建设管理模式、生活消费习惯,着力打造绿色转型的典范。依托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大力推动以沿海为重点的全域旅游,为游客欣赏沿海风光、沿途美景提供更好服务。全市域发展康养产业,对接上海康养品牌资源,共建长三角地区高端康养基地,让本地人享受优质康养服务环境的同时,吸引了更多外地游客来盐城休闲观光。

猜你喜欢

遗产地盐城市麋鹿
盐城市开展重点钢铁企业全面体检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盐城市日月路小学师生作品·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盐城市中级法院和盐城市侨联共同举办涉侨纠纷调解中心揭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