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窦娥冤》的悲剧性

2021-09-05郭志勇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1期
关键词:张驴儿窦娥冤关汉卿

郭志勇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杂剧家关汉卿所创作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不仅仅是元代这一时期杂剧最负盛名的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作品,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具有特色的悲剧性戏剧。王国维对该剧就曾经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乃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所以能够看出,他对《窦娥冤》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在《窦娥冤》中所凸显出的主人翁意识的觉醒,与西方悲剧的理论以及相关命运观是不同的,《窦娥冤》的悲剧具有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征。所以本文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传承我国的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元代时期杂剧的特点。

一、悲剧性质的界定

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剧本创作体现出不同作家在戏剧创作过程中的风格特点,也能够了解作家所想要表达的自己内心的想法,这种风格特点的分析比悲剧、喜剧等分析更加简单,所代表的特色也更加鲜明。但是《窦娥冤》却是学术界公认的具有非常鲜明的悲剧性特征的作品,对于一个悲剧的定义,其中最为权威也是最经典的,就是恩格斯以及鲁迅曾经提出的观点。恩格斯说过:“悲剧就是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要求,但是在这个要求中,实际上是不可能与现实之间悲剧进行冲突的。”鲁迅曾经说过:“悲剧的人生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历史中必然的要求以及历史上有价值的东西,融入本文所研究的《窦娥冤》中,就是窦娥最为简单的生活愿望。实际上,窦娥的一生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她只是想要生存下去,这也是一个人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这种要求反映了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这也是他们最简单的愿望,甚至是他们最基本的需求。但是在当时整个封建社会中,这样简单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强者在社会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弱者只能被打击、被欺凌,这就是一种平民的悲哀,因此也能够看出《窦娥冤》中所反映出的悲剧都是惊心动魄的,也是具有一定审美效果的。

二、典型的悲剧形象

《窦娥冤》中对窦娥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刻画,窦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人物,她的性格就是经历了忍受、抗争以及最终觉醒这三个阶段最终塑造而成的。不幸的身世和命运也曾经让窦娥深深地怀疑:“是不是我的八字就该承载着一世的忧伤?是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在这一时期,窦娥一直处于一个隐忍的阶段,她想要活下去,她愿意牺牲自己去守节、尽孝,然后了结此生。但是这种恪守封建道德的心理,无法让她在当时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她连苟且偷生都无法做到。窦娥最终不堪忍受,开始抗争,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的父亲,问窦娥选择官休、私休时,她选择了官休,最终她不再逆来顺受,开始为自己的人格而斗争。这时,她对官府依然心存幻想,窦娥认为官吏是如明如镜、清似水的,官府的人员都是廉洁的,他们能够为老百姓做主。但是官府并没有如窦娥希望的那样,而是不分是非曲直地对人进行审判。楚州公堂中无情的棍棒让她对官府抱有的希望逐渐消失,并且在这样的情境下变得清醒,她对太守失去了信心。即使遭受这种不公正的待遇,窦娥依然没有清醒。她认为遭遇这种情况是妇女再嫁造成的,她不确定其他的官府是否能够帮助她,最终她被屈打成招。她相信官府会为自己洗清冤屈,她还相信天地神鬼都是公正无私的,人心不可欺。这一部分显示了窦娥的抗争性精神,她的对手仅仅是荒淫好色的张驴儿。随着事情的发展,进一步把窦娥的梦想粉碎了。在关汉卿创作《窦娥冤》这部杂剧时,窦娥的抗争精神有解救人们于危难的性质,精神境界升华也是比较崇高的,窦娥的心态和情绪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情绪,也提高了整体悲剧的素质,更深化了这部杂剧中悲剧的意义。

三、激烈的悲剧冲突

阶级矛盾中的斗争直接决定了这个悲剧最终的冲突是相对激烈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也是悲剧冲突和喜剧冲突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主人公所代表的历史就是一个必然的要求,并拥有坚强不屈的意志。主人公所面对的敌人是强大的,强大的似乎合乎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抗争的结局最终以主人公的毁灭而告终。

《窦娥冤》中第一个戏剧性冲突写的就是窦娥和张驴儿之间的冲突,张驴儿是一个阴险狠毒的泼皮无赖,他在无意中救了蔡婆的性命,以他的逻辑,蔡婆和窦娥的命都属于他。所以,他想要达到霸占窦娥的目的,甚至不惜投毒杀人,谁被毒死对他来说都无所谓。他用自己父亲的命换了窦娥叫他三声丈夫,他满足了。张驴儿是社会中的害虫,他无权无势,不能成大气候,之所以能够得逞,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官府是黑暗的,所以这也引出了这部杂剧中最为主要的矛盾—底层人民与官府的矛盾冲突。

本来应该对张驴儿之类的恶人进行镇压的官府,最終成为他们作恶的“保护伞”,而本来应该受到保护的窦娥,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冤屈致死。悲剧冲突所存在的意义就是窦娥是温顺、善良的,她本可受着封建道德的规范坚强地生活,却最终被斩杀,封建社会塑造了窦娥的形象,但是却不能够保护窦娥形象的维持,原本一点儿孝心却惹了祸,这也说明社会的存在实际上是具有不合理之处的,连最能忍受的子民都忍无可忍,被逼反了,提出了抗议,这也验证了马克思说的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也是文明循环至今的一种规律。

四、《窦娥冤》的悲剧性分析

(一)《窦娥冤》中人物的社会阶层与元代社会现实

元代是民族之间矛盾非常尖锐的一个时期,科举制度被废除,知识分子的地位比较低,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的,无法受到尊重。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就是一位书生,窦娥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就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关汉卿从窦娥的身世开始,写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把元代下层人民生活的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在西方的悲剧中,一般情况下,主角都是大人物或英雄,他们拥有非常高贵的血统,而中国悲剧中的主人公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底层被统治阶级统治的人物。窦娥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女儿,她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借了蔡婆的高利贷而无力偿还,就把她卖给蔡婆当童养媳,她十七岁成亲,年纪轻轻却守了寡,与婆婆二人相依为命。当时的社会中,婆媳两人属于弱势群体,她们碰到了赛卢医这个骗子,借高利贷不还,还想要谋财害命,张驴儿父子救了蔡婆,窦娥本以为遇到了好人,没想到刚刚摆脱一个坏人,却又招来更加凶狠的坏人。关汉卿在小说中展现了元代社会底层中当时恃强凌弱的时代黑暗面,展现了社会广阔的生活环境。窦娥一直坚持自己是清白的,想让官府为她伸张正义,但是结果却是让她失望的,她没想到官府让她走进了更加黑暗的深渊。类似于窦娥这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百姓,他们在黑暗的社会中无法逃出黑暗的魔爪。关汉卿利用窦娥这个角色以及血泪教训向人们展示了元代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也表达了关汉卿内心对当时社会的深恶痛绝,所以也能够看出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创造,具有超高的艺术性和现实性特点。

(二)窦娥的悲剧性格

窦娥的性格是随着戏剧的冲突而不断快速发展的,在第一个波折中,蔡婆面对张驴儿父子的恐吓实际上已经开始屈服,但是窦娥不肯顺从。古代妇女的贞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她对婆婆的妥协无法理解,但是在这一时期,窦娥依然与蔡婆相处得十分和谐,并且孝顺恭敬,但这并不代表着她能够放弃自己的是非观,实际上,在这一阶段,窦娥反抗的性格已经露出了端倪。在第二折中,窦娥反抗的性格进一步得以凸显,面对酷刑的时候,她坚决不服从,面对黑暗的官府、贪赃枉法的官吏,她也直接地进行控诉。第三折中表现出她惊天动地的冤屈,也进一步对窦娥反抗的性格进行了刻画。关汉卿在完成这部作品时,深入地对窦娥的角色进行了分析,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弱女子自身精神的强大以及反抗的决心。至今,即便窦娥已经死去,但她的精神信念仍留在人间,面对枉死的命运,窦娥发了三桩誓愿:血染白绫、六月大雪、大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个愿望全部实现,这也向人们展现了窦娥的冤屈。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窦娥冤》这部杂剧中体现出深刻的主人翁觉醒的思想意识,这种主人翁意识讲的就是窦娥善良敦厚,但是也刚强明理,她的一生凄苦无依,她在当时封建社会中的寡妇身份,也注定了她这样悲惨的命运。窦娥的不幸是千千万万人不幸的体现,她的愿望非常简单,她想好好伺候自己的婆婆,度过残缺的余生,却没有料到,即使这样的简单愿望也成了奢望,更大的隐患还在后面。本文基于以上内容,针对关汉卿所写的元代杂剧《窦娥冤》对悲剧性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对我国古代悲剧的瑰宝进行深刻的探索,让人们了解元代社会的风貌,以及黑暗统治下人们生活的悲惨状况,这一点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张驴儿窦娥冤关汉卿
关汉卿
戏词救命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张驴儿为何这么横
《窦娥冤》中蔡婆婆形象分析
玉琢圣手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关汉卿巧言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