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联合体中高校的作用机制

2021-09-05林静杨蓉蓉刘凤鸣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7期
关键词:联合体产学研主体

林静 杨蓉蓉 刘凤鸣

[摘           要]  创新联合体作为一种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对推进创新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为了使创新联合体更好地作用于创新进程,从高校的角度分析了如何使创新联合体更好地发挥作用。首先,介绍了我国创新联合体的变化发展过程;其次,分析了创新联合体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和研究偏好,从高校的角度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    键   词]  创新联合体;作用机制;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偏好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7-0208-02

一、创新联合体的变化发展

创新联合体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出现了,最早存在的创新联合体名为产学研联合体,并于2006年从国家层面被确立了在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产学研联合体指企业、高校和研究院之间进行合作,各自发挥独有优势,形成一个有利于提高创新技术、实现合作共赢的联合体。随着科技水平和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用户在创新过程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因此,继产学研联合体之后,又出现了政产学研用和政用产学研等新的创新联合体,政产学研用联合体是指在产学研联合体的基础上加上政府和用户,以用户为中心,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搭建平台,发挥政府和用户在创新过程中的推动作用的协同创新模式。

二、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家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各个创新主体的共同努力,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若想实现创新发展,必然离不开以下四种要素的支持——合适的合作项目、合理的创新人才配置、各方的协调配合以及明确的政策支持[1]。例如,产学研联合体构建之初的目的就是通过企业、高校和研究院之间合作,各自发挥优势,以实现“1+1+1>3”的效益,为使产学研联合体的效用最大化,在有合适项目的前提下,各个企业都在努力寻求创新人才、采取措施努力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然而,一种理论模式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受到相关因素的阻碍,目前创新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

我国的创新联合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少沟通、彼此不了解的现象。

第一,缺乏对本国政策的了解。这种现象在企业和高校中都比较常见,首先,高校侧重专业和理论知识教育、书本上的知识相对落后、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象等原因,导致大多数高校学生对政策、规划和国家发展动态的了解仅局限在课本上,对当前政府最新出台的政策了解不多;其次,部分小型民營企业多关注自身利益需要、公司内部人员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导致公司人员缺少对政策了解的意愿和能力。

第二,缺乏对企业需求的了解。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高校中,高校中的本科高校尤为常见,首先,与专科院校相比,本科院校偏重理论知识教学,应用型知识较少,这使学生难以脱离书本思考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用法;其次,目前我国高校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除一些校企合作的专业外,我国高校的专业大多和企业沟通合作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对企业需求了解较少,造成一种只学习理论,不了解应用领域的现象;最后,由于缺乏与企业的合作沟通,高校很难了解企业当前存在的技术难题,导致空有技术和先进设施,却没有用武之地。

(二)各方结合不紧密

首先,虽然仅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和成果来说,我国具有明显的技术研发优势[2],并且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的科技资源,但是工业实践和科研活动在认知和激励模式上存在根本差异[3],缺乏合作者来完成实验室技术向大规模生产技术的转化[4]等原因,导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未能实现有效对接[5];其次,在申请专利数量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利申请国[6],但调查显示,与美国相比,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行为更像是在科研部门内部的竞赛,很少关注工业实践[6];最后,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但是由于过于简单,科研院所没有人愿意帮助解决,而高校、科研院所这种教育和研究类的机构虽然有丰富的技术人才、先进的设施等,但是由于缺少资金和合适的项目而没有研究的动力,因此,创新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合作带来的危害也就显而易见了。

(三)创新人才短缺

我国部分本科高校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加大了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力度,使基础研究失去了它在高校教育中本来的核心地位,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使学生失去了挖掘事物中潜在的基础性科学理论的能力,造成学生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减弱,使创新人才的数量相对减少和短缺。

总之,创新主体各有优势和不足,并且信息不对称导致各个创新主体之间了解的知识和信息存在差异,各方结合不紧密又导致各创新主体所了解到的消息不能通过沟通和合作传达给其他主体,减弱了创新主体优势互补的可能性。当前高校对基础研究忽略较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进行创新和创造思考的能力,加上当前高校学生整体创造力较低[7],而高校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因此导致当前创新人才相对短缺的现象。

创新主体的协调配合以及合理的创新人才配置是推动创新发展过程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我国创新发展过程存在的两类最普遍和最严重的问题。

三、高校的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联合体产学研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支气管镜灌洗联合体位引流治疗肺不张的临床效果观察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设计牵头的紧密联合体摸下的合同管理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