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古为今用”探索

2021-09-05周婷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7期
关键词:论语小狗德育

周婷

[摘           要]  《论语》是国学经典之一,它的内在思想精深且易于理解,博大且运用广泛。《论语》中许多经典论谈对于当代高职学生德育教育起到了指导的作用。主要引用古代《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来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德育思想和德育实践以及学校的德育制度等三方面来分析,并结合实际使用《论语》思想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    键   词]  《论语》;古为今用;高职学生;德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7-0006-02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提出有关德育的先贤。《论语》中充分体现了孔子关于德育的思想,思想非常精辟但不难理解。《论语》中蕴藏着深厚的德育思想,对当代高职学生德育工作有很大的价值。国家对技术型人才特别重视,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仅是注重技术培养,更要重视其育德的培养,德才兼备才是国家用人的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在树立学生的德育思想、确立学校的德育制度、开展学生的德育实践都可以用《论语》作为参考。文章选取《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从德育思想、德育实践、德育制度三方面去分析《论语》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所在。

一、树立德育思想

《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含义是作为晚辈,在家中应该孝顺父母长辈,出门则要团结兄弟和朋友,在外做事处处要小心谨慎且做人做事讲究诚信,内心要有爱且善待他人,亲近有仁德之人。如果这些都已经做到了还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去学习其他的了。

孔子的教育主张一直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他曾经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同时他十分重视对人的教育,努力将人培养为人格健全的人,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的这一主张很明显和当代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高度吻合。

二、建立德育制度

《论语》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无惮改”。它的含义是如果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如果经常学习就不会学识短浅;一个人以忠诚守信为主,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友,也可以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害怕去改正。

我们教育高职学生的道理和《论语》中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在制定德育制度时心中应该始终牢记“不重而不威”,制度是庄重严谨的,而在执行学校或者班级所制定的制度时则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必须得先严格而后宽松,这样学生会感念你的恩惠,不会去指责你的冷酷。因此,在执行制定的班级制度或班级条约时应该遵循“先威后恩,规矩先行”的规律,班级的管理少不了规矩的制定,学生进学校就要通过班级制度来告诉学生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让学生树立规矩意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先威后恩、规矩先行是运用了首因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第一印象。下面通过一个事例来说明这一心理现象。一位顾客去买手抓饼,一位店主说“请问加不加火腿肠?”顾客一般会回答“加”或“不加”。另外一位店主说“请问加一根火腿肠还是两根火腿肠?”顾客一般会说“加一根火腿肠”。第二位店主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将东西销售出去了,因为他的买卖规则不一样,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一样。对高职学生来说,先确立规则即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教师也要树立一定的威严,要让学生确立规则意识。

教师在制定规则时,可以和学生以班会的形式进行协商,制定出具体的规则及犯错后的惩罚措施。在实施制度时教师要把握好尺度,做到恩威并济,严宽相济的策略。我们用严格的制度来建立教师的威信,但这些应该建立在真正关爱学生,不能一味地惩罚,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威严。如果只是实施仁恩,不树立自己的威信,那么学生就没有约束,任意妄为;只有威信没有仁恩,为了驯服学生而树立的威信是无实际意义的,如果不是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基础,高职学生不同于小学生,高职学生年龄较大,身心都比较成熟,偏向于成熟,内心有着自己的想法,学生心中不会真正的信服教师。只有做到恩威并济,严宽相济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真正的威严。

三、德育实践层面

(一)巧言令色——“巧妙用语、和颜悦色”

《论语》中“巧言令色,鲜矣仁”,官方的含义为:“有些人善于花言巧语、察言观色,这类人一般没有仁德之心。”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另外一个层面,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在教育学生时能运用巧妙的语言和和颜悦色的表情来处理事情的人太少了,而这一类人恰恰是有仁德的人。

教师与高职学生的交流除了语言交流外,还有表情的交流。表情的种类很广泛,可以分为面部表情、肢体表情和语调表情,它是透露人情緒的一种方式。但教师心中要有杆秤,不能偏爱一些善于吹捧自己的人,更不能故意给脸色让学生难堪。教师合理运用语言交流和表情交流来教育好学生。

很多教师时常会因为生气在用语方面会无意伤到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学生不会真正反省反而会怨恨老师。同时教师一遇到学生犯错往往是不假思索,根据表面现象来判断事情的对错,因而会造成言语失当。比如我在管理学生晚休时,看到三个学生在跳舞,火冒三丈,我也没问原因,直接狠狠地批评了学生,认为他们不好好休息在那里瞎捣乱。事后让学生写检讨时才发现原来是一位学生先跳舞,另外一位学生看到了,以为对方找他PK舞蹈,于是想都没想就跳起舞来,旁边的另一位学生用打嗝声给两位学生伴奏。教师由于对当代学生的理解不透彻,对时尚潮流了解不深入会认为学生是故意捣乱而没有看到学生内在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先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引导学生多才多艺是优秀的,但不能在不恰当的场合和不合适的时间里轻易表露自己的才华,如果真想一展自己的才艺,以后学校的文艺表演就鼓励你们多去参加,多去展现自己的才华。我认为这就是“巧言”的运用。

猜你喜欢

论语小狗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小狗
小狗走丢了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