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育人模式研究

2021-09-05张伟宏范超林吴鹏辉刘庆李强王瑞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7期
关键词:解剖学精准育人

张伟宏 范超林 吴鹏辉 刘庆 李强 王瑞生

[摘           要]  “互联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课堂育人改革的新趋势。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网络教学优势融入传统育人过程中,能够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铸魂育人,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主要从雨课堂的功能特点出发,以护理解剖学课程为例,从目前教学现状、教学模式可行性、教学模式构建三方面进行阐述,为更好地利用雨课堂,建立混合式育人模式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    键   词]  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护理解剖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7-0034-02

随着“互联网+”、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以教师为中心”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育人模式遭到了摒弃,迫切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教学育人模式。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发展趋势,把传统教学育人与网络教学育人的优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模式,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协同研发的雨课堂,是一种把微信与PPT功能融为一体的智慧学习平台,主要具有全天候、个性化、零投入、大数据等特点[1]。由于雨课堂具有十分强大的后台功能、体贴周到的人工服务,以及及时准确的育人反馈,现已成为较多高校首选的混合式学习智慧教学工具,真正实现了精准教学,达到了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铸魂育人效果。

一、护理解剖学教学现状

护理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与护理中的操作知识息息相关,该课程一直采用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教学目标和方法上,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的发展[2];第二,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师生实时互动时间有限;第三,在教学内容上,理论课与实践课联系不紧密,使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第四,在教学评价上,缺乏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监督,较难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评价。

二、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育人模式可行性

(一)打造智能化混合式教学育人环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直是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帮助学生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是混合式教学的终极目标。“互联网+”时代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创新,以雨课堂为典型的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日益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而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真正走入课堂是该模式的显著变化,彻底解除了传统课堂育人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从根本上创新了传统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时育人数据呈现全部教学和学习过程,使教师的教学育人和学生的自我提升更加高效与智能,尤其革新了传统的学习环境。

(二)提供护理解剖学教学的平台

雨课堂作为智能化学习平台,具有课前预习推送,课中学习实时答题、多屏互动、弹幕答疑、留言交互,课后复习检测以及教学育人全过程大数据分析适时推送等功能。结合护理解剖学课程特点使用雨课堂教学,能够给护理解剖教学提供平台,使护理解剖教学更加具体化,学习目标明确化。雨课堂主要包括三大平台:定制版MOOC视频平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序互动平台,学生学习效果的数据平台[3]。这三大平台实现了护理解剖学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连接,充分发挥了教师教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了学生自我提升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大幅度提高了整体教学育人的效率与效果。

(三)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学习

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育人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育人模式,真正突出了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我要学”和“乐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雨课堂推送碎片化、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按自身需求有选择地安排学习,并将数据反馈给教师,获得个性化辅导与帮助。其次,雨课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做到课堂互动永不下线,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后,雨课堂弹幕实时问答互动的功能有利于实施头脑风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护理解剖学的兴趣。

(四)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紧密相连

护理学科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理论与实践脱离[4]。基于雨课堂的护理解剖学混合式教学育人模式,在课前就可以将学习资源通过视频、PPT、链接等方式推送到学生手机端;在课中师生互动基础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课后复习检测,以及在课后获得的教学育人全过程大数据,使老师能够量化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且能及时对授课进度安排和重难点进行调整,充分实现了教与学的精准融合。

(五)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多维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由于缺乏有效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学育人数据的有力支撑,在传统护理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实现学生学习状态的精准把握,而雨课堂学习平台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长期困扰。利用学生的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雨课堂将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等全周期、全过程产生的育人大数据采集分析,极大地推动了“经验驱动”的教学育人模式向“数据驱动”转型[5]。雨课堂学习平台采集的课前预习数据,课中的签到和点名、限时学习检测、弹幕互动式交流讨论、个体化“不懂”按钮,课后复习作业及答题数據等,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多维度的整个教学育人过程中的大数据采集分析,使老师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更好地对教学育人全过程进行精准评估,及时调整针对性教学育人策略。

猜你喜欢

解剖学精准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结合探析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人体解剖学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刍议解剖学与临床全方位结合的教学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解剖学”中文译名的由来与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