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三重逻辑

2021-09-05陈丽

世纪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时代

陈丽

摘 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实现经济循环发展的战略抉择,也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环境、新发展条件作出的主动构想,具有深刻的现实依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外双循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通过坚持扩大内需、立足科技创新、着力深化改革、加强对外开放来切实壮大自我,具有科学的实践理路。在百年变局与世界疫情交织的时代,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的生成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有助于实现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国际循环、实现远大理想。

关键词:新时代;新发展格局;经济循环发展

中图分类号 D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3-013-07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凸显,回应如何在错综杂乱的世界体系中站稳脚跟,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是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动之策。在风云变幻的大千世界,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域深刻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我国在新时期畅通国内经济、在新时代推动全球经济、在新阶段完成新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成逻辑

认识来源于实践,时代缔造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应对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适应新发展环境的必然选择、利用新发展条件的合理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这不仅深化了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反映出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巨大调整。

(一)应对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

不同时代孕育不同理论,新时代孕育新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迈进新发展阶段。总体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1]一方面,新发展阶段是实现中国梦的更高阶段。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全中国人民最美好梦想的凝聚,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英勇奋斗,中国梦又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我们将更有动力、更有信心、更有勇气实现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合理调整战略布局,逐渐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带领中国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另一方面,新发展阶段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阶段。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发展战略、发展理路、发展目标的高度凝聚。通过落实新发展理念,我国不仅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效解决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而且促进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创造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据统计,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左右,经济总量从2012年至2019年增加了45万亿元。近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日益增大,年均超过30%,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力量。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阻碍发展的桎梏,在经济循环发展中出现一系列新矛盾、新挑战、新问题,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这个阶段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阶段。为应对新发展阶段,我国必须抓住主要矛盾、调动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适应新发展环境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国内国际发展环境日益复杂,我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2]9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力量与国际地位逐渐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为重要。同时,国内国际发展趋势日益严峻,各方面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逐渐增强。首先,洞察当代世界可以发现,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变革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性成就,使全国科学技术版图和世界经济体系发生深刻变动,新材料技术、新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不断突破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等先进技术加速涌现,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世界的和谐稳定、人民的生活福祉。但是,在科技领域的核心问题仍然存在,高端芯片、开发平台、基础元器件等瓶颈依旧突出,关键核心技术需要更强的突破力,解决依赖其他大国的核心技术供给问题。其次,洞察当代世界可以看出,逆全球化风潮高速浮现、单边主义逐渐凸显、保护主义日益上升,世界多极化遭到严重冲击,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力量日益呈现。一部分西方大国的霸主地位日渐衰退,他们频繁通过贸易摩擦、技术打压、关税藩篱遏制我国经济前进的步伐,通过一系列强硬措施与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同时,全球性危机不断泛起、全球性治理日益复杂、全球性格局深刻變动,不仅挑战中国,而且挑战全世界。最后,洞察当代世界可以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不但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稳定产业链带来挑战,而且使全球经济日渐衰退。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需求链受到冲击,资源和市场的外循环模式效益逐渐减弱,必须向国内大循环为主转换,把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国内,调动自身优势和自身发展潜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力。

(三)利用新发展条件的合理战略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现在之中国是近代以来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最强的时期,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雄厚、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健全、贸易空间广阔、内需市场庞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方面,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步入更高阶段。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8亿多人口居住在城镇、超过4亿人口是中等收入群体、GDP高达1 015 986亿元,比2019年增长2.3%。我们必须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合理利用新发展条件,推进我国事业取得突破性成功。另一方面,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我国拥有联合国列出的所有产业类型,中国既能制造出满足全球的一般消费品,也能单独完成更高质量商品的生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复苏,各类产业链连接更为密切,消费对生产的导向更突出,生产体系加速发展,供给体系逐渐完善,供给端与需求端的适配性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我国有广阔的需求市场和内需潜力,拥有世界最大规模人口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我国有14亿多人口,超过1亿市场主体。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消费大国,消费规模庞大,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同时,人民需求日益广泛、层次更高、类型更多,消费结构实现从生存型、发展型、享受型依次转变。这些为国家提供了消费市场和发展空间,发挥了我国潜在的消费优势。这些新发展条件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

实践在进步,理论在丰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丰富的理论蕴涵,国内循环是主体,是国际循环的基础和保证,国际循环是国内循环的补充与延伸,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国内循环是国际循环的基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新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以国际循环为主体;国内大循环是主体、是主要方面、是主要矛盾,国内循环是以国内需求体系与供给体系为起点,市场体系、分工体系和生产体系以国内为主,国际为辅,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发展,深化国内分工体系,提升国内科学技术创新水平与建设国内核心技术开发平台为目的经济循环体系。同时,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循环的坚实基础,国际循环是其拓展与延伸,国际循环不能忽略,国际循环也不能摒弃。大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为出发点,达到大规模经济,吸引多种生产资源,发挥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才能筑牢参与全球化分工与合作的基础,有效参与国际循环,继续谱写“两大奇迹”新乐章。坚持以“国内循环为主体”,首先,必须扩大内需拉动经济高质高速运转,立足超大国内市场优势,着力推动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国内与国际良性互动,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洽链接、发挥经济增长潜力与提高青年就业率、金融和实体经济畅通循环;其次,着力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生产要素产出效率,大力提高稀有资源和稀有要素的配置率,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3]再次,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供给与高质量需求高度一致,大力提升供给体系与需求体系的适配性,形成供给催生需求,需求引领供给的升级版的发展。

(二)国际是国内循环的延伸

新发展格局是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没有国际循环的参与,也不是自我封闭自我建设的发展,更不是摒弃国际市场的单循环。国际循环是以国际产业体系、国际需求体系、国际市场体系为落脚点,以国际价值链、国际供给链、国际生产链为着力点,以国际生产、国际分工、国际流通、国际消费为最终点,各国经济体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的经济循环体系。对外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4]。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时刻号召我们要把握好两个大局,遵循经济循环规律,调动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积极利用国际各种资源,发挥本国优势,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并不矛盾,国际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补充与扩展,要恰如其分的利用国际循环推动国内大循环。坚持国际循环是国内循环的补充,一是必须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吸收和借鉴沿线国家的先进技术与有效资源,为沿线国家开辟广阔市场新空间,为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构建新平台,为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作出新贡献;二是必须着力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发挥潜在优势,合理扩大进口与出口,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助力我国迈进全球贸易强国前列;三是必须着力打通国内市场,发挥好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国内循环越畅通,越有利于发展国民经济,越有利于吸引发展资源,越有利于为国际循环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一个整体循环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循环不能脱离国际循环,国际循环也不能离开国内循环,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既独立又联系,这是深刻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蕴涵的关键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是自我封闭的单循环,而是以内需体系为支撑点,使国内国外市场融洽相通,更好利用两种市场与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国际经济畅通循环与稳定复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2]81双循环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整体循环,国内经济发展能带动国际经济复苏,国内发展能为国际经济体提供必要的产品、能源和原料,国际大循环能满足国内在再生产过程中的需要,更好推动国内经济循环发展,从而,实现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良性循环。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树立整体协调的思维,提升统筹兼顾的能力,形成全面系统的观点,统筹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国际经济稳定发展,以国内大循环开拓国际循环的新境界;二是完善内外贸易体系,推进出口贸易法律法规、贸易战略、经营环境、检验检疫等相衔接,营造贸易环境,优化贸易产品,创造贸易平台;三是创新国内外市场策略,提升商品质量,完善贸易方式,补短板强弱项,站在全球的视野中引领全球产业优质发展,让国内国际双循环更畅通。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践逻辑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知制”。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能停留于嘴上说辞,而是要统筹兼顾两个大局,主动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增强新发展格局的发展动力,立足科技创新、激发新发展格局的发展动能,着力深化改革、培育新发展格局的发展优势,加强对外开放、打造新发展格局的发展环境。

(一)坚持扩大内需,增强“双循环”新發展格局的发展动力

内需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国内需求越稳定,越能为国内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我国人口众多,产业链健全,中等收入群体庞大,消费潜力和国内需求是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优势,是我国统筹兼顾“两个大局”的底气所在,是畅通国内经济国际经济循环发展的信心所在。为此,要坚持扩大内需,培育好完整的内需体系,发挥消费潜力与国内优势,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循环发展的稳定器。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强调:“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5]为此,必须以扩大内需为出发点,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建立完整的内需体系,促进国内国际经济畅通循环。一方面,扩大内需基础的关键在于提高收入,实现高质量就业。没有收入,内需只能是泛泛而谈。这就需要继续增加人民收入,缩小各地区的收入差距。目前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日益增加,已经超过3万元,实际增长2.1%,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分别比上一年增长4.6%、6%,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要深入夯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构建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全国人民的收入,继续缩小全国人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抓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这个关键点,全面促进消费。提高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结构,推动新型消费,转化消费类型,满足人民消费时代化、个性化、多变化的高质量需要,提高消费品的质量、营造优质的消费环境。除此之外,必须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率。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领域的投资远远不够,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芯瓶颈等凸显了我国必须加强高科技体系和防灾救灾体系投资。总之,在特定条件下,需要提高投资增长,必须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实现投资的数量和质量相统一,实现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的高效益协调,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二)立足科技创新,激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展动能

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创新是经济大国升级为经济强国的第一动力、重大支柱、关键标准。“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6]党中央多次强调: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全面发展的新优势日益涌现。坚持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地位,把握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核心技术对于我国在风云变幻的新机遇、瞬息万变的新挑战和变幻莫测的新矛盾中顺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0年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大力增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疏通高端技术发展赌点和断点,使高芯技术发展保持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良好态势,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这是关系实现中国梦的科学举措,也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关键核心技术不可能是要来的,也不可能是买来的,更不可能是讨来的,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渐解决高科技领域瓶颈问题,才能牢牢握住进一步发展的主动权,奏响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新乐章,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新史诗。加强科技创新我们必须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首先,必须着重加强基础研究。在科学体系中基础研究是最重要的角色,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抓住科技发展主要矛盾,解决限制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大对其投入力度,培育新技术供给端,实现产业链、供求链与创新链融洽链接,使基础性研究成果成为经济循环发展的助推力。其次,必须着重深化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系统完整的技术创新基地,使知识创新、区域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协调发展,突破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壁垒,建立系统完备的核心技术创新体系。最后,必须着重夯实人才创新基础。“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其最终力量都来源于人才实力。目前,高芯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十分匮乏,必须建立完备的人才队伍,培养数以万计的全能型人才、建设世界最强科技创新团队,壮大高芯技术科研队伍,形成得心应手、蒸蒸日上的创新局面。

(三)着力深化改革,培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展优势

改革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133。经过40多年的实践检验,不仅验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是正确的,而且证明了必须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思想要更加解放,改革要更加深入,改革要渗透于中国建设全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时代是不断变化的,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改革思维与改革战略必须因势而谋、因时而定,因事而行,优化阻碍经济循环发展的体制机制随之更加全面系统,才能不断为生产力发展和解放注入活力,才能为构建新格局培育发展新优势。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解决“新骨头”的难题。我们要勇往直前,千方百计地运用改革思维,扫除阻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更上一层楼。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用智慧的眼光在新危机中寻找新机遇,在新变局中开拓新局面,主动开辟未来的发展道路。首先,着力完善经济体制,改革阻碍经济循环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释放生产力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促进市场与政府协同发力,共同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开放型的经济体系,助推经济更健康、更有效率、更持续的发展。其次,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实现产品生产由数量向质量的升级转换,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精神与物质需求,提高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适配性,发挥生产力发展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次,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把握重点和主要方面,发挥国有企业压舱石作用,通过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提高国有经济创造力、吸引力、竞争力,使国有企业克服短板、提升优势,发挥其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持续推进深化改革,有效改革行业门槛,制定市场准入新门槛,摒弃不合理之举,促进各行各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提高行业发展水平,促进资本、资金、劳动力高速运转与有效利用。

(四)加强对外开放,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展环境

开放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活力。“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7]201。开放是国家强大的必然选择。追溯历史,开放交流是提升国际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力量;着眼未来,开放合作是推动人类社会日益飞跃的必备条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势而谋,积极主动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展强大、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全面开放,努力勾勒全面开放新格局。

实践证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继续对外开放,有效利用各个国家的科研技术及管理方式,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主动解决内外联动中的各种问题。中国的经济实力、科研能力、外交实力等不断攀升,我国不仅在全球舞台的话语权显著增强,而且与各个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中国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对世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当代,我国要有任重道远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实现本国欣欣向荣的同时,将实行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促进全世界的发展与壮大,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对外开放、畅通国际大循环,需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战略举措,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首先,我们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秉持互利共赢理念,转变战略举措,提高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质与量,为国际交流制造新机遇、构建新平台、提供新借鉴、推动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持续发展,深化社会各经济体的交流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高质量对接。其次,要优化区域开放,我国东部与西部相比,开放起步早、发展迅速。西部区域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薄弱环节与发展短板,必须协调东西部区域发展,优化西部开放措施,扩大对外开放,调整东西部区域开放新格局。最后,发挥本国优势,为国际社会提供必要的产品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为经济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战略、中国智慧,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不但为自身谋发展,而且为世界谋福利,从而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营造新的开放环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1.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01.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1.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刘中雁】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时代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双循环”备课是创新备课途径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