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多维透视

2021-09-05秦迪王宗元

世纪桥 2021年3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维度新时代

秦迪 王宗元

摘 要: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的重大战略方针。从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理论维度,从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区域发展理论成果的历史维度,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需要的现实维度,从多举措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维度,透视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习近平;区域协调发展;维度

中图分类号 D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3-008-06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1]269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构建中国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就如何解决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精准施策,高瞻远瞩,统筹布局,推进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使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迈入历史新阶段。从理论、历史、现实和实践四个维度解读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自由生产所引起的工业过度集聚和地区发展差距的问题,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和思考。他们认为:一方面,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是由于各地区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条件上的差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国和国、省和省、甚至地方和地方之间总会有生活条件方面的某种不平等存在,这种不平等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2]。在他们看来,区域发展的悬殊差距不可能跨越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完全消除,在差异化条件下实现最小发展差距是最佳的区域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对于如何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主要有三方面的内涵。

一是工业生产合理布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使得资本主义大生产脱离了具有自然资源优势的乡村而迁往城市(或者是工业发展将广大乡村变为城市),但“每个工业资本家又总是力图离开资本主义生产所必然造成的大城市,而迁移到农村地区去经营”[3],这就造成了工业在城乡之间分布不均衡的状况。针对这种矛盾,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必须充分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实现对生产布局的统一规划和对生产力的计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业本身的成长,带动生产要素及其周边区域的发展和进步。

二是地域之间合理分工。通过考察工場手工业与社会内部分工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了从家庭分工到社会分工的进化过程:“在家庭内部,随后在氏族内部,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别,也就是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分工。随着共同体的扩大,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各氏族间的冲突,一个氏族之征服另一个氏族,这种分工的材料也扩大了。”[4]同时,由于分工所造成的不同共同体之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随着越来越密切的经济联系,产品转化为商品的交换也就成为必然。马克思认为,这一切都是“城乡分离”的结果,即不同地域的分工造成了交换。因此,只有实现不同区域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条件,才能促进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有效缓解生产效率的差异,进而实现整个社会协同发展。

三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是进行区域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而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私有制的存在则是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必然因素。马克思认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作为消灭城市和乡村发展差距,进而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措施。恩格斯对此作了进一步论述。他在《论住宅问题》一文中,对于米尔伯格认为“消灭城乡对立是一种空想”的观点加以驳斥并指出,消灭城乡对立是工农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废除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城乡对立的经济基础也就随之消失;在这样的前提下,平均分配全国人口,实现工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扩充交通工具,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在当今的中国仍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这无疑成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理论来源。

二、历史维度: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我国区域发展的理论成果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的执政。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汲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开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新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当时,全国77%以上的工业集中于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广大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占比仅有9%[5]。如何塑造国内的工业和经济格局,改变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合理现状成为新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初步实践,为此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发展道路提供了经验借鉴。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正确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实行充分利用沿海工业与大力发展内地工业相结合的方针,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以此平衡工业布局,带动西部地区发展。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诡谲,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党中央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出发,开始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大力发展内地的钢铁、化工、机械等重工业。尽管三线建设的初衷是备战,但这一计划的实施为改善我国国民经济空间布局结构,促进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不难看出,这一时期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思想是综合考量平衡工业经济布局与构建稳定战略后方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加快国家经济建设与巩固国防安全并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推进区域发展有了更加清晰和完整的思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均衡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优先发展沿海地区,随后带动内陆地区发展,最后实现东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非均衡”发展理念。邓小平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6]这是他构思的实现社会主義共同富裕目标的路径。邓小平指出,要做到“先富带动后富”,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坚持“两个大局”原则:一方面,沿海地区发挥位置、技术等先天优势实现率先发展,广大内地要顾及这个“大局”;另一方面,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照顾“大局”,“反哺”落后地区,帮助内地发展。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以提高发展效率为导向,明确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方向,合理解答了我国沿海与内陆协调发展的关系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吸收和发展邓小平的区域发展理论。江泽民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并就如何协调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战略安排:“东部地区要继续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应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7]。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丰富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思想和实践探索,为完善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我国开启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三、现实维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需要

进入21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发展向整体性、协调化的目标全面迈进,各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实现了由扩大到缩小的转变。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8]在宏观区域层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日渐明显。2018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总量的52.6%,高于其他三地区之和;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上,东部地区为84 595元,西部地区仅为45 522元,东西部的差值接近1.9倍[9];此外,东部地区在人均消费水平、城镇化速率、经济增长速率等方面也整体优于其他地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赖以需要的人才流失严重,发展内生动力不足。“2012年至2018年,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8.7%下降到6.2%,常住人口减少137万,多数是年轻人和科技人才”[1]270;相比之下,2016年,作为人才主要流入地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却仅以占比23.66%的人口创造了39.33%的地区生产总值。

从重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差距也呈现扩大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时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长放缓,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1]270。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8年,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9%、7.4%、6.9%,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京津冀地区则落后于全国,且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地区的增速差距加大,区域发展同样出现分化现象。因此,通过实施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填补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鸿沟,缩小区域发展的绝对差距,从而构建更加科学的经济发展格局,成为解决我国当前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的必然要求。

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相对应,我国的区域性人民生活水平也存在不平衡。相关扶贫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仍有52个贫困县、551万农村贫困人口。能否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10]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关键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2]简言之,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然要求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重要抓手,紧紧围绕这一战略,加大政策倾斜和对口帮扶力度,提升落后地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由此可见,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解决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是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

四、实践维度:精准施策,统筹布局,多举措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我国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出发,立足于构建中国协调发展的大格局,精准施策,统筹布局,多举措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就。

(一)精准施策,因地制宜优化“四大区域”发展战略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眼于我国不同区域发展的主要障碍和优势条件,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个大局,为坚定信心实现区域发展新跨越明确思路、指明方向。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行政管理、经济体制机制僵化成为困扰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13]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国有企业和传统制造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产业发展;深入挖掘地区市场潜力,吸引人才反流,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创造有利条件。

推进西部大開发。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实施三江源等生态保护和建设重大工程,持续加大生态修复的资金投入。同时,西部发展是提升全国发展平均水平、协调区域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因而,我国将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培育西部地区国际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完善省际结对关系,明确扶贫重点,力争彻底消灭西部地区贫困和返贫现象。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党和国家抓住我国中部地区在地域、交通、工业基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将中部地区作为连接东西部的发展纽带和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的重点突破地。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紧立足东部地区“一中心、四区”的战略定位,支持中部地区发挥自身基础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加强中部地区民生建设工作,加快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农业发展核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助推东部地区优化发展。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发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高地”和对外开放“窗口”的作用,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地理位置和各类创新要素聚集的优势,加快深化改革步伐,突破体制藩篱,创新优化各项制度;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出发点,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外开放和对内引进力度,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战略支持优势,为把东部地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高新制造业基地而努力。

(二)统筹布局,培育建设“重大区域”发展新平台

新时代,党中央瞄准区域高质量发展前沿,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引领,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格局,培育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平台,开创我国协调发展新纪元。

进一步规划重塑我国经济发展格局,更加注重不同区域间发展的协同性。2013年以来,我国在原有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基础上陆续实施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培育了一批范围更加广泛、整体性联动性更强、经济发展辐射范围更广的新型区域现代化发展新空间。这些新区域经济发展平台打破了原有行政区的限制,在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上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并且结合原有的经济区、经济圈和经济带,在内陆及陆海之间构建起“五横四纵一边”的经济发展网络,有利于充分调动沿途各区域发展活力,将地域发展比较优势与整体经济提升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先行先试功能的高质量新型区域发展平台,不断探索更具活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党中央规划建立起一批像河北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岛自由贸易区等一批具有先锋带头作用的新型区域经济发展平台,打造一批服务于全国经济发展大局的经济发展样板地区。通过先行先试的实践,助推我国构建起更加科学高效和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换言之,在培育更具发展活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新生力量的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探索建立体现地域发展特色的新型发展模式提供经验支撑。

(三)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构建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确保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贯彻实施的重要保障。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到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都表明党中央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高度重视。新时代,我国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配套机制。例如,构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机制,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优化区域互助机制,创新区域调控机制,等等[14]。这些体制机制已经初显成效,但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各方因素,谋求实现进一步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建立陆海统筹机制,推动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将有关机制上升到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为确保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实落细”提供更加可靠的后盾。

综上所述,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精华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建设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在指导我国现阶段区域发展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的战略方针,对于补齐我国区域发展短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3.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7.

[5]  蒋家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13.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6.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73-176.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61.

[9]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2019: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819.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8.

[11]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

[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

[13]  习近平.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内生动力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N].人民日报,2015-07-20.

[1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692-702.

【责任编辑:刘中雁】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维度新时代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十三五”期间嘉兴市与沪杭同城战略研究